Re: [法语] 制心ㄧ处

楼主: khara (高阳酒徒)   2023-11-21 11:58:44
这里针对几个意思相近的名相提出我个人的解释。
如有错误欢迎指教批评。
1.作意(manasikāra)
类似于内心聚焦的感觉。
我们的五感,身内身外,随时都接受大量的讯息。
例如晚上的时候
我可能同时腿上湿疹痒,肚子有莫名的饿,耳朵听见隔壁的太太骂小孩。
但我想到:i)我太肥了要执行168减肥,中午吃过了,这饿只是习性造成错觉。
ii)我有一堆书该读的未读。
于是我开始读书,“作意”在书本上,这时其他感觉由于属次要,就被忽略了。
(题外话是,有减肥经验的应该会对“真饿/假饿”有体会。
要存活得吃,真饿是个讯号。可有时候却是由习性造成的假饿,吃了就吃太多。
这似乎很难用言语说清楚,只能自己体会。)
作意也不一定是对好事。
例如我在马路上看见对面一个巨杯正妹,作意在眼上,心念都飘到那了,
身边车子来了我都浑然不觉,直到一声巨响“叭”一下让我吓到,作意方向改成耳。
这个词梵语拆解开来是 manas(心念) + kāra(< √kr. 做)
2.等持(samādhi)
或作“定”或音译作“三摩地”。
与前面单纯只是心念聚焦的作意不同。
例如我在“作意”于正妹时,耳根还是开放的,随时可能听见“叭”声巨响。
但到达等持的境地,那就是在一念间的瞬间集中心念在一事物上了。
例如打电动打到废寝忘食,真是把其他感官都放下了,
而把心专注在眼、手、脑的联结上。
这个境况也可以称作“心一境性”(cittas'ekāgratā)。
3.等至(samāpatti)
上述作意与等持都是一念之间的。
而持续一段时间达到身心平等的安宁平静状态,就叫作等至(三摩钵底)。
这个持续状况就不是一般普通人(即使很厉害的普通人)能达成的了。
而是修行者(通于内外道)特意达成的持续宁静状态。
但也叫作“定”。
意思与等持有点像(等持是瞬间而等至是持续),有交集但又不太同。
4.静虑(dhyāna)
音译作“禅”
(巴利 jhāna,我猜测汉译源自某种印度俗语把 dhy 变 jh,并非古无正齿音)。
字根 √dhyai 沉思、冥想。
不但达成等持而且如实了知。
但也有说“染污三摩地亦具禅相”?
是不是说,
狙击手作意杀人,心念专注之下如实观察到目标并精准射中,同样具禅相但却造恶业?
这点我不太确定能否这么解。
那总之念佛法门或许就是作意在佛号上,身心投入这样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