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27)
摘自:《心类学显要》仓忠仁波切
* 现前之类别.瑜伽现前
有说:“此类圣者(非三乘随一的圣者)应当没有瑜伽现前,理由是,已舍弃之前相
续中的声闻或独觉瑜伽现前,并且未产生大乘瑜伽现前。若承许有瑜伽现前,其所缘必定
是补特伽罗无我,如此则有过难─彼是小乘圣者,因为补特伽罗无我是小乘道的所缘。”
此类圣者相续中有瑜伽现前,如前文举出事例“现量通达补特伽罗独立实质有空之智
”,其所缘是“补特伽罗无我”,如此成立并无过难。
因为,此处是以上部宗见而言,总的来说,堪能安立三乘道主要所修的“见”(智慧
)含有“细分补特伽罗无我”的部分,又,是以“行”(发心)的差别而区分三乘道,以
成办声闻、独觉果位之欲求为助伴,是声闻、独觉道,以成办佛果位之欲求为助伴,则是
菩萨道。
如是,从声闻、独觉阿罗汉转入大乘资粮道的修行者,其心续中有依于不共增上缘止
观双运而通达四谛十六行相随一,或是通达补特伽罗无我,彼等现前皆是瑜伽现前,无丝
毫过难。
又有说:“瑜伽现前的分类唯有三种,然而,此类圣者已舍弃声闻、独觉之道谛而进
入大乘资粮道,却没有大乘之道谛,为何其心续中有瑜伽现前?如何有第四类瑜伽现前?”
此中“舍弃”,并非意谓道的续流断灭不存在,而是彼道已不具“是声闻道”或“是
独觉道”的体性。
例如,未入大乘资粮道修行者的心续中有大悲,由修大悲而产生任运菩提心就进入大
乘资粮道,此中,之前的“未入大乘道之大悲”已转成“大乘资粮道之大悲”,其心续中
已无“未入大乘道之大悲”,因为,后者已不是前者的体性,以此而言舍弃。
或是,未入大乘资粮道之前已经产生大悲,该分大悲是未入道凡夫相续的善法,产生
菩提心时就是进入大乘资粮道,其相续中的大悲就不是未入道凡夫的善法。
有说:“大乘资粮道并无未入道之大悲,不堪成立,因为必须以大悲为因而能产生菩
提心。”
这种观点犹如成立此一过难:“佛相续中有五道,因为,资粮道等等皆是引生无学道
的因。”
资粮道引生加行道、加行道引生见道…乃至引生无学道,由修行五道而最终成就佛果
位,一切相智(一切种智)是修道的后续流,也是见道、加行道、资粮道的后续流,但是
,佛相续中并不存在资粮道等等,彼等并非佛相续中的道,因为已成就无学道之佛果位。
类似道理,最初进入大乘资粮位修行者的心续中没有“未入道之大悲”,但是有其续
流,也就是说“入道之大悲”是“未入道之大悲”的后续流。
总之,回小向大,转入大乘资粮道的圣者,并不是声闻、独觉圣者、大乘圣者。
此类圣者,不是声闻或独觉圣者,因为心续中有菩提心(欲求佛果无上菩提);
此类圣者,不是大乘圣者,因为未证获大乘见道。
如是,不是声闻、独觉圣者且不是大乘圣者,就是第四类的圣者--非三乘圣者随一
之转趣大乘的圣者。
>>>>>
[1]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发意欲求佛菩提者…诸欲求胜果(佛果),当发菩提心”
有情的身语意当中,内心意知,发起欲求佛果的任运菩提心第一刹那,即入大乘道。
《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玄奘法师译):“道有五种(次第),谓资粮道、加行道、见
道、修道、究竟道(无学道)。”四圣谛当中,道谛的道次第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
道、修道、无学道。未入大乘道前先要有大悲心,其后由大悲心引生菩提心,入大乘道。
[2] 本文说到,未入道者心续的悲,不是入道者心续的悲,然而,后者是前者的后续流。
当一位有情,内心意知的心续中有强烈的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