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菩萨戒“发心仪轨”27 敬礼成量欲利生-6

楼主: ykkdc (ykk)   2023-03-26 09:45:11
* 欲利生——大悲心是佛果的种子,大悲心是希欲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够究竟离苦的想法
摘自:2014《释量论》略讲 2014.9.18第八讲
图滇悲桑格西/如性法师口译
《释量论》第二品的主旨,在解释陈那论师的《集量论》礼赞文的前两句,其中第一
句“敬礼成量欲利生”里的“欲利生”,是在阐释大悲心。
概说
外道认为人们不可能透过多生的修习而生起大悲心,理由有两个
第一个理由是,来生不存在。为了驳斥这个错误,法称论师以正理成立前后世存在。
第二个理由是,就算人们能够长时间修习,大悲心也不可能“无边增长”。
以下是外道与佛教针对这个主题进行的答辩。
佛教说,只要经过修习,悲心与智慧会无边增长。
在继续讨论之前,我想先厘清“无边”这两个字代表什么意思。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算
是无边呢?或许可以用“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假思索任运地产生)这几个字来替代。
换句话说,只要经过修习,悲心与智慧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假思索任运地产生),
而且也会愈来愈清晰,以证空慧来说,最究竟的清晰就是现证。
佛教提出这种说法,根据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所依的心是坚固的。
第二个理由是:已经修过的,不需要再观待勤力就可以产生,这是心的特质。
简单说,佛教提出的两个理由是“所依坚固”与“不需观待勤力”。
“所依坚固”的意思是,这些修行都是依靠心去进行的,而心的续流不会中断,所以
是非常稳定可靠的所依;
“不需观待勤力”的意思是,凡是修过的,当你再去修的时候,不需要一一重修,只
要一次勤力,多个同类相续就会跟着生起(注)。
由于这两个理由,所以经过修习之后,悲心可以无边增长。
* “由修虽增胜,如跳与水暖,非能越自性。”
这段话是外道提出的质问。
外道说,智慧与悲心虽然会因为修习而有一点进步,但进步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停
在那个状态里。由于无法超越有限性的这个特质,所以不会无边增长。
就像跳远,受过训练的人虽然可以愈跳愈远,但到达一个极限之后,就不可能再超越
了;又像水温,虽然经过加热,水会愈来愈热,但再怎么热,也不可能变得像火一样。
跳远与水温都有极限性,悲心也是,所以不可能无边增长。
* 如何产生悲心
悲心会不会无边增长?在讨论这个问题前,先看看悲心是如何产生的。
悲心是以一切有情做为对象,希欲一切有情都能远离痛苦,这种心就是悲心。
由此可知,思惟有情受苦的情状,是生起悲心的方法。
有情包括了亲、怨与中庸--
被你想着的那位正在受苦的有情,如果是你很讨厌的怨敌,你恐怕不会觉得不忍心,
反而觉得很高兴;
如果是完全无关的人(中庸者),想到他正在受苦,你应该既不会觉得不忍,也不会
感到开心;
只有看到与自己亲近的人受苦,才会产生强烈的不忍,希望他不再受苦。由此可知,
对有情的慈爱心愈强,才会愈不忍心看他受苦。
因此,要生起希欲一切有情都能离开痛苦的悲心,需要两个条件--
一方面必须对有情具备慈爱的心,二方面要看见对方有在受苦,然后思惟他受苦的情
况。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希欲对方离苦的悲心就会不由自主地(任运地)产生。
要如何培养对有情的慈爱心呢?方法之一是忆念有情的恩。
生无始,无始以来有情都曾经当过我的父母,在那段时间里,他非常爱我、恩养我;
无始以来,我所拥有的一切快乐,都要依靠有情才能获得。
再者,被我视为有天壤之别的我与他,这个差异只是我的心去区分出来的,事实上,
我与他人是平等的。
运用以上的思惟,内心会对有情产生亲近感与慈爱心。有了这个基础后,再去思惟有
情受苦的情况,才会希望有情都能离开痛苦。
要如何看见有情都在受苦呢?苦包括了三种:苦苦(苦受)、坏苦(有漏乐受)与行
苦(无明缘行产生的轮回)。
三种苦当中,苦苦并不是每个有情都有,从暂时上来说,某些有情享受着轮回之乐,
并没有领受苦苦。
然而,如果你真正认识了行苦,就会知道一切有情都在受着这种苦。由于你对一切有
情都有慈爱的心,当你明白一切有情都在承受着轮回之苦,一思及此,便会产生愿一切有
情都能离开痛苦的心。
>>>>>
[1] 注:心是一个前前连接后后、没有中断的续流。…图滇悲桑格西 2014.11.6课后补充
如果依著时间前后做区分,可以分成许多不同的小单位。“不需观待勤力”的意思,
以悲心为例,同一个续流可以分成许多段落,这些每一个段落的生起,是否一一需要各自
的勤力才能产生呢?不用。只要用一个勤力,就可以生起一连串同一相续的心。
[2] 摘自:《入菩萨行论.佛子正道》日宗仁波切教授/如性法师翻译
学习佛法也是如此,刚开始学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但是不断的练习之后,我们
能够了解佛法在说什么,并且在了解之后,也透由不断的串习,能够去实践佛法、运用佛
法,这就是心的特征。
外在的物体没有办法呈现出这样的功效,比方说水,透由外在的瓦斯或者是火,将它
煮热之后,它的热度是有一定的限制,到了一定的热度之后就会慢慢的蒸发,并不会无限
的提升自己的热度。
但我们的心却不是如此,我们的心是不会有上限的,这种唯明唯知的本性,从一开始
不了解空性,透由不断的串习,到最后能现证空性,从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到最后心中的
智慧能成为佛的一切遍智(佛果位一切种智的心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