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14《释量论》略讲 2014.9.11第二讲
图滇悲桑格西讲授/如性法师翻译
整个《释量论》第二品的根本源头,是陈那论师在《集量论》里的书首礼赞的前两句
“敬礼成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怙者。”我认为这两句话,其实是透过说明“由圆满二因
,产生圆满二果”这个概念,来礼赞佛陀。
圆满二因包括了圆满的意乐与加行,圆满二果包括圆满的自利与利他。
“欲利生”:这三个字代表圆满的意乐,指的是想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悲心。
“大师”:这两个字代表圆满的加行,指的是为了一切有情而去修证无我的心。
透过以上这两个因,会获得以下这两个果。
“善逝”:这两个字代表圆满的自利,在解释这个概念时,又把善逝分为断、证两个
子项。
“断善逝”是自己脱离一切过失、完全脱离一切怖畏。
“证善逝”是对于如何救怙他人的方便非常善巧、遍知一切法。
“救怙者”:这三个字代表圆满的利他,指的是他把自身了悟的法,以大悲心为动机
,去行利益众生之事。
在圆满的意乐因(欲利生)里,(欲利生)直接讲到的似乎只有大悲心,但事实上包
括的内容却很多。
因为--
“愿一切众生离苦”的欲求、“愿一切有情得乐”的欲求、“若一切有情能离苦该有
多好”的欢喜,以及愿众生离苦的祈愿、由我令众生离苦的增上心,还有因为看到只有成
佛才能达成目标,所以决心要获得佛果,--这些都是利他心。
由此可知,慈心、悲心与菩提心,都包括在“欲利生”之中。
同样的,在圆满的加行因里,直接讲到的只有证无我慧,但事实上包括了六度在其中。
就像《入行论》里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智慧(般若智慧的空性正见)
是主要,其他一切都可以说是智慧的支分,所以,圆满的加行因包括了整个六度的实践。
透过“从圆满的因,产生圆满的果”这个过程,从而产生了“量”。
“量”的意思是无欺诳,是对于想要离苦得乐的众生而言,无欺诳的救怙者。
以上说明“成量”二字的意思。
佛不是本来就一直是佛,我们也不会永远只能是众生。
佛在一开始时跟我们一样,只是一介凡夫,但后来他生起菩提心,中间经过三大阿僧
祇劫累积资粮,最后,两种欲求(欲求利他和欲求菩提)都达到究竟而成佛。
经过上述说明后,大家可以知道在“敬礼成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怙者”这两句话里
,包括了五个主题,分别是:
1.成量、2.欲利生、3.大师、4.善逝、5.救怙者。
其中第一项是所立,其余四项是能立。
在《释量论》第二品中,分别用“顺次第”与“逆次第”这两种方式,诠释这五项之
间的关连性。
>>>>>
[1] 《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
“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分别就是菩提道(成佛之道)的“意乐”和“加行”。
没有由利他的大悲心引生,“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发心意乐,无法进入成佛之
道;没有通达空性正见的智慧,则成佛之道走不上去,五道十地是依空正见的增长安立。
陈那菩萨在《集量论》说:“依于圆满的因,证得圆满的果。”圆满的两个“因”就
是‘意乐圆满’和‘加行圆满’,圆满的两个“果”就是‘自利圆满’和‘利他圆满’。
《三主要道》的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就是这样安立的。
[2] 完善自己成就“善逝”的果位,“善逝”的功德分为两项:‘断德’与‘证德’。
断德善逝:菩萨广大累积福慧二种资粮,将烦恼障与所知障无余断除成就佛果,此断
德是究竟的灭谛。佛果心识上完全灭除烦恼障、所知障的灭谛,这是佛果才有的断德。
证德善逝:将心续中烦恼障所知障完全灭除的同时,心识即成就证得一切种智,此证
德是究竟的道谛。佛的心识成就一切种智,即正等觉的正遍知,这是佛果才有的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