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102

楼主: ykkdc (ykk)   2023-01-10 20:50:23
摘自:《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造论/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乙三、分别各自体性
正禅也可以分初禅到第八禅,八禅又可分为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禅。
色界四禅是就支分区分,无色界四禅是就所缘区分。
色界四禅有十八个支分,初禅五支、二禅四支、三禅五支、四禅四支。
初禅五支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寻、伺。
二禅四支是心一境性、定生喜乐、内寂静。
三禅五支是心一境性、离喜妙乐、正知、正念、正舍。
四禅四支是心一境性、舍受、清净的念、清净的舍。
支分可以分成三类:根本支、利益支、对治支。
以初禅来讲,心一境性是它的根本。它获得什么好处?离生喜乐。
欲界有很多苦,到了初禅就没有苦苦,有喜、乐。
它为什么能得到这个好处?因为它有寻、伺这二个武器。
初禅的心一境性、二禅的心一境性、三禅的心一境性、四禅的心一境性,是根本支。
初禅的离生喜乐、二禅的定生喜乐、三禅的离喜妙乐,四禅的舍受,是利益支。
初禅的寻、伺,二禅的内寂静,三禅的正知、正念、正舍,四禅的清净的念、清净的
舍,是对治支。
初禅的支分有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寻、伺。
寻、伺是依慧心所或思心所而安立。寻是依慧心所或思心所而安立,粗的观察。伺是
依慧心所或思心所而安立,细的观察。
一般的初禅同时有寻、伺会不会相违?答:不相违。
如在西藏要捏出酥油花,要先将酥油投入冷水,使其不易融化,再把水端到太阳下,
这样就不会因为水过冷而冻伤手,如此阳光不致于太热,冷水也不致于太冷。
初禅的寻支不致于太粗,初禅的伺支也不至于太细。
近分禅的受是舍受,可是六作意中有一个称为“摄乐作意”,为什么称为“摄乐作意
”?
因为那个时候得到一点点得正禅而有的喜乐,但是那并不是真正的喜乐,摄乐作意的
受是舍受,要得初禅正禅才会有真正的喜乐。就像水果刚长出来,有那个形状,但是还没
那个味道,要到熟到一定程度才有那个味道。
对于喜、乐,《集论》与《俱舍论》有不同的解释。
《集论》(无著《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说喜、乐都是意乐,从让心喜滋滋的层面说
是喜,从让身喜滋滋的层面说是乐。也就是,依《集论》的说法,喜、乐是同体的,都是
乐受。
《俱舍论》(世亲《阿毗达磨俱舍论》)则分开二者,说喜是乐受,乐是轻安之乐,
轻安之乐不是乐受。
二禅的支分有心一境性、定生喜乐、内寂静。
二禅的喜、乐的解释与初禅的喜、乐的解释一样。初禅的喜乐与二禅的喜乐有层次上
的差别,初禅的喜乐是离生喜乐,二禅的喜乐是定生喜乐。
对于内寂静,也有二种说法。《俱舍论》说内寂静是信心。《集论》说内寂静即正知
、正念、正舍,正知、正念、正舍合起来命名为内寂静。
三禅的支分有心一境性、离喜妙乐、正知、正念、正舍。三禅没有喜。
修九住心时,就有正知、正念、正舍,可是那个时候正知、正念、正舍还不太行,所
以就不谈;初禅近分禅、初禅也还是不谈;二禅时用内寂静这个名称;三禅时才用自己的
本名。
四禅的支分有心一境性、舍受、清净的念、清净的舍。
欲界有苦有乐,想远离的是痛苦,初禅时,基本上达到这样的情况,没有什么痛苦,
只有喜乐。到了四禅,连乐受也要舍弃,苦乐都没有了,只有舍受。
四禅没有正知。正知的作用是觉察禅定的负面,知道后再去铲除,此时已经没有任何
禅定的负面,所以不需要观察了,也就没有正知。
四禅时,有非常好的正念、正舍,断除了禅定的八种过失,所以就称为清净的念、清
净的舍。
禅定的八种过失是寻、伺、呼、吸、有漏的乐受、意乐、苦、意不乐。1
同样,说四禅是不动摇的禅,原因也是如此。
(...待续...)
>>>>>
[1] 苦、乐、舍三种受,也可以分为五种受:苦、意苦、乐、意乐、舍。
乐是身乐,意乐是心乐,苦是身苦,意苦是心苦。所以分成三种或五种只是开阖不同
[2] 苦可分为三种:苦苦、坏苦、行苦
以五取蕴的受区分:苦受属苦苦,乐受(有漏乐受)属坏苦,舍受属行苦。
三界当中:欲界有苦受(苦苦)、乐受(坏苦)、舍受(行苦)。
苦受(苦苦)只在欲界中有,获得色界初禅,没有苦受(苦苦)。色界初禅、二禅、
三禅有乐受(坏苦)、舍受(行苦),没有苦受(苦苦)。获得色界四禅,不仅没有苦受
(苦苦),也没有乐受(坏苦),只有舍受(行苦)。色界四禅以上只有舍受(行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