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64

楼主: ykkdc (ykk)   2022-11-27 17:43:49
摘自:《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造论/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又,以观慧思择乐思之境亦能除沉。
《摄波罗蜜多论》云:“由勤修观力,退弱而策举。”
沉没与退弱者,谓缘所缘,力渐低劣,说名沉没,太向内摄,说名退弱,故由策举力
及广所缘即能除遣。
《中观心论》云:“退弱应宽广,修广大所缘。”又云:“退弱应策举,观精进胜利
。”《集学论》云:“若意退弱,应修可欣而令策举。”
诸大智者同所宣说,故除沉没最要之对治,谓思惟三宝、及菩提心之胜利、并得暇身
大利等功德,令如睡面浇以冷水顿能清醒。此须先于功德,观择修习,已生感触。】
“沉没与退弱者”:沉没、退弱等同,力道退弱为沉没,太向内缩使境不明显为退弱。
以观慧思惟三宝、菩提心的功德、暇满的功德,也可以让心策举,遣除无力。
思惟三宝功德等,要如以冷水洗面,立即清醒,所以要先修过这些内容至有所感触,
如果以前没修过,就很难有感触。
沉有粗的昏沉—心不明、见境不清楚,与细的沉没—无力。
我们现在昏沉、掉举的情况很严重。
修一阵子,心可以很清楚、明亮,此时又分有力、无力。无力时,要提起心力,紧持
所缘,这是对治细的沉没。
若昏沉度仍强,就以智慧观察,如观三宝功德、暇满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等,提起
心力。刚才是在所缘上调整,此时是连所缘都更换了。所以修止的过程,不是只观佛像,
其他都不能想。
另外,宗喀巴大师说修三宝功德、暇满功德等能策举心力,那是对修行好的人来说,
他们一思惟这些内容,可以马上提起心力,产生对治作用。
对我们这种修行不佳的人来说,就无法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观佛像、净土等可欣
境,帮助提起心力。
再不济事,可以观想自己的心为透明的白光,自中脉升起,再大喊一声“呸”,将心
抛至虚空。再不管用就只能下座活动、洗脸、看悦意的书籍等。
【又,沉没所依之因,谓昏沉、睡眠、及能生昏睡之心黑闇相。若修光明,则不依彼
而生沉没,生已灭除。
《声闻地》说:“威仪应经行,善取明相,数修彼相,及念佛、法、僧、戒、舍、天
六中随一,或以所余清净所缘,策举其心,或当读诵显示昏沉、睡眠过患之经论,或瞻方
所及月星等,或以冷水洗面。”
若沉微薄或唯少起,励心正修。若沉浓厚,或数现起,则应暂舍修三摩地,如其所应
修诸对治,待沉除已后乃修习。】
调整是有层次的,如果沉没微薄,只要稍微调整心力就可以。
如果昏沉浓厚,就换所缘,观可欣境(可欣境的清净所缘,如观三宝功德、六随念、
暇满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等),或以智慧思惟,遣除昏沉就再回到原所缘修三摩地。
最后是起身调整。《广论》没有明说起身调整,但是依《瑜伽师地论》“威仪应经行
……”,可以这么做。
【若心所取内外所缘相不明显,内心黑闇,随其厚薄,若不断除而修习者,则其沉没
极难断除,故应数数修能对治诸光明相。
《声闻地》云:“应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净俱心、无闇俱心,修习止观。汝若
如是于止观道修光明想,设有最初胜解所缘相不分明、光明微小,由数修习为因缘故,于
其所缘胜解分明、光明转大。若有最初行相分明、光明广大,其后转复极其分明、光明极
大。”
此说最初所缘分明者尚须修习,况不分明?应取何等光明之相,即前论云:“应从灯
明,或大火明,或从日轮,取光明相。”如此之修光明相,非唯限于修三摩地,余亦应修
。】
“应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净俱心,无闇俱心,修习止观……”:应以具光明心
、照了心、明净心、无闇心修习止观。
若这样修,刚开始修时所缘不明、光明微小,因为数数修习,所缘会明显、光明会转
大。若刚开始修时,所缘明显、光明大,因为这样修,所缘会更明显、光明更大。也就是
,即使刚开始没有什么问题,也要修光明。
(...待续...)
>>>>>
[1] 摘自:《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译):
“又光明想缘多光明以为境界,如三摩呬多地中已说。今此义中意辩缘法光明以为境
界修光明想,谓如所闻已得究竟不忘念法,名法光明。与彼俱行彼相应想,应知名光明想
。何以故?真实能令心闇昧者,谓方便修止观品时,于诸法中所有忘念。与此相违,当知
即是光明。又第一义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十一法为所对治,云何十一?谓思
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七法,如是所治合有十一…。”
[2] 摘自:慈悲心与空性/达赖喇嘛教授
昏沉是心太过于内摄,太过于收摄的关系所导致的,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心由太
过于下沉而使之上扬。那么要如何使之上扬呢?比如说,我们可以视自己为本具的如来藏
、本具有的佛性,产生一种自豪乃至于欢喜心,也可以观察抉择真实义,让我们的心产生
一种明晰感,往上扬往上提,这样的话,就可以把昏沉的缺失予以去除。
此中,心太过于上扬,或者心太过于下沉,行者本身应该在相顺于自己的修证经验上
,把这些缺失一一予以去除,到最后,心绝对可以于所缘境得到安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