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佛教四部宗义见解明释》
仓忠仁波切教授
* 以发心目的之不同而建立三士道、三士道的皈依
(一)“下士道”之发心目的:欲求来世获得人天善道增上生果位。
这是最基础根器者所修的道,其中有“不共道”与“共道”的差别。
1.“不共下士道”之发心目的:唯希求来世获得人天善道的增上生果位。这一类修行
者唯欲求获得来世增上生果位,不欲求更上的道。
2.“共下士道”之发心目的:获得增上生果位作为基础,其后更趋入中士道,甚至更
趋入上士道。这一类修行者以下士道作为共道,其后趋入修中士道之欲求解脱轮回,甚至
又更趋入上士道之欲证无上佛果。
※ ※ ※
(二)“中士道”之发心目的:欲求证获解脱轮回之果位。
这是中等根器者所修的道,修行者透由观察而了解,即使来世获得增上生果位并不能
真正解决痛苦,仍然会遭受轮回中各种痛苦,因此必须证获解脱轮回之果位。
中士道又有“不共道”与“共道”的差别。
1.“不共中士道”之发心目的:唯希求证获解脱之果位。这一类修行者只欲求证获解
脱果位,并不欲求无上佛果。
2.“共中士道”之发心目的:不仅希求证获解脱果位,又更希求无上菩提之佛果位。
这一类修行者以中士道作为共道,其后更趋入修上士道之欲证无上佛果。
※ ※ ※
(三)“上士道”之发心目的:欲求证获无上菩提之佛果位。
这是最上根器者所修的道。
这一类修行者透由观察而了解,无始轮回的一切有情无数次是我的大恩母亲,他们仍
然遭受轮回的痛苦,只有我自己解脱并不足够且是自私无良心的行为,因此必须承担一切
有情成就无上佛果的重责大任。
但是,反观自己并不具足佛的断证究竟圆满功德,同时现量通达诸法的二谛,如同清
楚了知掌中的庵摩罗果,究竟通达所有因缘、众生的根器、解决痛苦的方便等等。(注:
能够同时现量通达诸法的二谛,即获得一切种智。)
由此而产生欲求无上佛果之菩提心——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为了能圆满救度
一切众生,自己必须迅速成佛。
又,修上士道之主要目的是证获佛果位,但是,修上士道所具足的基础,就是修下士
道与中士道之前行,如此修行的次第,其目的有二:调伏自心、利益众生。因为,自己必
须了解诸道的内涵,才能因应众生的根器而行利益。
※ ※ ※
* 以发心目的之不同而建立“三土道之皈依”
(1) 下士道之皈依:畏惧三恶道苦而欲求人天善道、坚信唯有佛法僧三宝能救怙,以
此动机为因而皈依三宝。
(2) 中士道之皈依:畏惧轮回痛苦而欲求解脱轮回、坚信唯有佛法僧三宝能救怙,以
此动机为因而皈依三宝。
(3) 上士道之皈依:畏惧一切有情众生遭受二障(烦恼障及所知障)之苦、坚信唯有
三实能救一切有情脱离一切障,因而欲求无上佛果,以此动机为因而皈依三宝。
※ ※ ※
* 以发心目的而建立三士道之皈依,我们自己是何种皈依?
我们自己一定清楚了知自己的心,因为,对于自己而言,自己的心是现前分,并不是
隐蔽分。所以,我们自己一定清楚自心续中的皈依心。这就如同,瓶于眼知中是直接显现
,眼知直接通达瓶。
造善一定要确定自己的动机。
以“欲求来世增上生”之动机而造善,所造的善成为来世获得人天善道的因。
以“欲求解脱”之动机而造善,所造的善成为将来证获解脱的因。
以“为利一切有情而希求成佛”之动机而造善,即使只是布施少许饮食(如一抟之食
),却是造集广大殊胜善业,所造的善成为证获佛果的因。
要言之,心续中没有出离心,所造的善是轮回的因;以出离心所摄而造善,所造的善
是成办解脱的因;由大慈悲、菩提心所摄而造善,所造的善则是成就佛果的因。
>>>>>
[1] 《大宝积经》:
“若我此生,若于余生,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所有善根
一切合集…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造善的动机,回向利益有情欲求成办佛果。
[2] 《优婆塞戒经》:
“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
此处的欲,内心意欲。我们的身语意三门当中,意识觉知的心、心所,欲心所是对所
思惟事物发起希求的心所法,菩萨内心思惟欲求的是佛果菩提,由大悲引生为了究竟利益
有情而对佛果菩提发起希求。希求成佛的发心是上士道的发心,即菩萨种性行者的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