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kkdc (ykk)
2022-08-25 16:44:19摘自:2005年 达赖喇嘛尊者传授菩提道次第略论
阿底峡尊者所传来的(菩提心)七因果的教授,它最主要的方式是以七因果来培养悦
意慈心;寂天菩萨最主要(菩提心的教授),是以自他相换来培养慈心。
我平常也这样说,“菩提心是具有二希求的发心”。
那两种希求呢?(1)希求他利之发心,以及,(2)希求菩提(希求成佛)之发心。
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菩提心成为具有二希求之发心,那两种希求呢?他利及菩提(希
求利他及希求成佛)。希求他利之发心为因,希求菩提(希求成佛)之发心为果。
(注:菩提心不单只是希求利他、不希求成佛;菩提心也不单只是希求成佛、不希求
利他。菩提心是双具希求利他及希求成佛,因为希求利他而希求成佛,希求成佛来利他)
首先,为了能成办希求他利之发心,所以必须了解到,他人的痛苦是否可断除。因为
希求他利,所以要了解到他人痛苦的因缘,他人痛苦的因缘是不是可断除。
要如何断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呢?为了能够真正断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要在现证空
性(空性即胜义谛)的当下也能现证世俗谛(内心意识同时刻现量空性与世俗谛,即同时
刻现量二谛,即成就无上菩提佛果的一切种智),才有办法配合众生的根器来圆满他利。
因此(为了能够圆满他利)我必须成就无上菩提(成佛),为了利他而成就无上菩提
,之后才去产生希求菩提(希求成佛)的发心。
为什么要成办无上菩提(成佛),是因为要圆满利他的缘故,所以要断除所知障。至
于菩提的意思,如同之前所说了,“菩”的意思是什么(净),“提”的意思是什么(觉)。
(内心相续净除所知障,即成就佛陀一切种智的觉悟,成就如此究竟圆满的智慧觉悟
,才能够在现证空性的当下也能够现证世俗谛,才有办法配合众生的根器来圆满他利。)
与希求菩提之发心相应的心王(意识心王),我们称为菩提心,菩提心是所缘菩提而
产生一种希求心,因为有希求他利的缘故。
大菩提(即无上菩提的佛果)为了能够生起的缘故,所以首先要了解,菩提(佛果)
是否可证得,这是上根者的修法。
如同之前说了,如果没有断除所知障,大菩提(佛果)是无法生起的。
所知障是否可断除,就是要了解烦恼是否可断除,因为所知障是烦恼所留下来的习气
,所以烦恼没有办法可以断除,烦恼所留下来的习气(即所知障)就没有办法可断除了。
要了解烦恼是否可断除之前,必须了解烦恼的根本是什么?这可不可以断除?了解根
本执著(即无明的根本我执)可不可以断除之前,必须了解空性是否存在。
因此,以一个上根者的修心次第来讲,他是先了解空性,才生起菩提心的,才生起希
求菩提(希求成佛)之发心的。
至于希求他利之发心,要生起的时候,为了要完全利他,所以首先要爱他,喜欢他人
才有办法,这叫做悦意的慈心。
无论看任何的生命体,都要把他当成爱惜的、珍惜的、悦意的对象。这种悦意慈心必
须非常强烈,才有办法生起强烈的利他之心。
所以,为了能够看每一个众生都欢喜(不讨厌)的缘故,而说了两种方法。
第一个叫做七因果,就是如同今世母亲般的,一切众生也当过我的母亲,当过最有恩
惠的人,如此而产生了知母、念恩、报恩,以这种方式来悦意、欢喜一切众生,这是一种
方式。
第二种叫自他相换(“爱自”换成“爱他”),也就是如同寂天菩萨所修行般的,一
切不属于自己的他人,都是利乐的根本,只要是他人的缘故,都是一切利乐的根本(爱护
他人是一切安乐的根源,伤害他人并不能带来安乐,我们却常常因为爱自而伤害他人),
而来修学自他相换("爱自"换成"爱他"),而来修学悦意他人(珍爱他人)的这种慈心。
由这种悦意慈心,再了解痛苦而生起悲愍心(大悲心),由悲愍心(大悲心)而生起
责任感的清净意乐(增上意乐),由清净意乐而生起菩提心的(为利众生愿成佛)。
>>>>>
[1] 《佛地经论》(玄奘法师译):
“缘"菩提"(佛果)、"萨埵"(有情)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希求完善自己圆
满成佛)、利他(希求圆满善巧利益他有情)大愿,求大菩提(希求成佛)利有情故。”
菩提心的所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