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语] 仓忠仁波切:“烦恼障”、“所知障”定义9

楼主: ykkdc (ykk)   2022-08-20 14:18:42
: 《金光明经》:
: “诸佛如来(佛果)究竟断尽诸烦恼障、所知障故,名为涅槃(大般涅槃)。”佛的
: 内心意识成就大菩提,大菩提的意识上断尽烦恼障、所知障之灭谛取名大涅槃、大解脱。
补充
摘自:《般若心经.释义明光》仓忠仁波切教授
https://tsadong-rinpoche.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html
* 何以名为“所知障”?
首先清楚,“所知”的定义是“堪为觉知境”,因此,所知就是存在的。
又,基本法是所知,所知可分为二谛(世俗谛与胜义谛),因为,以“堪为觉知境”而
言有二分—虚假世俗谛、真实胜义谛(二谛是存在的境,二谛是所量、所知、有、存在);
又,以有境(心识觉知)通达对境而言,则有通达真实之胜义谛、通达虚假之世俗谛
,所以,修行上所要思惟观察的就是二谛。(二谛是符合量的心识觉知所通达的对境。)
如是,所知(存在的境)分为二谛,(障碍心识觉知)同时现证二谛之障,就是所知
障;相反的,当断除彼障而能同一刹那通达二谛之时,就是证获佛果位、成就一切相智。
又,何以名为“一切相智”(一切种智)?二个法是一切法,三个法也是一切法,如
是类推,一切法(诸法)包含于二谛,所以,同时现证二谛相之智,就是一切相智。
此中“相”,意谓二谛的相(世俗谛的相与胜义谛的相)。
此中“智”,藏文上的内涵意谓“本是善性”,所以,应当以善或道的体性而去理解
,比如,诸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等五道)皆是智。
总之,唯佛能一刹那现证二谛相,获得此殊胜智(现证二谛相之智)就是成佛。
* 再者,于此末尾,以结合修三士道之理,再次阐明:大乘菩提心之重要。
希求无上菩提,是获得佛果位的主要因;希求声闻菩提,是获得声闻解脱果位的主要
因;希求缘觉菩提,是获得缘觉解脱果位的主要因。其中,由不同发心而有差别。
所以,大乘菩提心(希求成就佛果菩提的发心)犹如父亲,决定孩子是大乘种性、成
就佛果位;空正见(通达空性正见的智慧)则犹如母亲,堪能生出声闻、缘觉、菩萨等不
同种性的孩子。
即使通达空性(具有通达空性的智慧),若无大乘菩提心(没有为利一切有情愿成佛
的发心),则必定不能成佛。
因为,菩提心(由大悲心引生为了利益安乐一切有情而希求佛果的发心)是大乘菩萨
道的精随首要,犹如佛像装藏表征中脉的木头,犹如绘制佛像的中心线,偏离中心线则其
他皆不正。
又,菩提心的强弱(希求成就佛果之动机的强弱),则是取决于大悲的势力(大悲是
内心当中缘一切有情而想帮助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的动机),所以,大悲犹如大乘道的命脉
,对于大乘道之初、中、后,皆是极为重要。
首先,由大悲之力而能引生菩提心,修道期间也是依大悲之力推动而能增盛菩萨行,
成办佛果位之后也是依大悲之力推动而利益众生。
总的来说,悲是极为重要,无论修大乘或修小乘,乃至来世获得增上生果位也是依靠
悲之力。
堪能获得增上生的因是持戒,基本上则是以十善为根本而起修,其中,比如不杀生,
不杀生的原因就是悲。
又,以中士道而言,其修行目的是获得解脱,获得解脱的主要因是修三学,其中的戒
学也是以十善业、四根本戒(杀盗婬妄四根本戒)而起修,比如不杀生,不杀生就是由于
慈悲的缘故。
如论述中说,希求解脱必须建立三宝皈依处,其中主要皈依的对象是法宝,又,皈依
三宝应修的学处有二分——应遮学处、应学学处,其中,应遮学处之中有“皈依法不伤害
众生”,这也是由于悲的缘故。
如是,无论修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皆是依于悲的力量,修行佛法的基本就是慈悲
,伤害众生就会得到恶果报(如三恶道),利益众生就会得到善果报。
所谓佛教,基本上就是以见(智慧)、行(行持)而言,见是缘起见,行是无害行,
由于有无害(悲)才有无害行。
所以,基本上,我们必须谨慎业果,并以慈悲而对待众生,如此才能于修行上有所增
长。
总以上,以“前言引导之确定动机”及“略述修大乘菩萨道”二大章节作为前行教授
。理由是,《般若心经》的显义是“般若波罗蜜多”,隐义则是“现观次第”,也就是,
以“通达空性之般若波罗蜜多”结合“大乘五道之次第”而诠说。因此缘故,希望以此前
行教授有助于全面了解《心经》所表诠的内涵。
>>>>>
[1] 所知包含一切法(诸法),例如,有为法(属无常法)是所知,无为法(属常法)是所知
所知是符合量的心识觉知所通达的境,所知可分为胜义谛、世俗谛。例如,瓶子是所
知(量知所缘),瓶子此所知的如所有性属胜义谛,瓶子此所知的尽所有性属世俗谛。
未成佛时,身语意三门当中,内心意知通达所知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