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 <般若经>:成佛是空 为何仍应该追求呢?

楼主: ykkdc (ykk)   2022-03-11 09:39:08
※ 引述《FHShih (ROAD)》之铭言:
: 今天读经 看到佛陀的教授 甚为感恩
: 针对修行路上各种误解:[ 既然一切是空性不实有,佛果也是空性不实有,还要成佛吗?]
: 或者疑惑:[ 希求成佛、发愿利益有情,是不是一种执著,应该断除?]
: 佛陀已在经典当中给出了明确指示和解答 愿正法广弘 长久住世
随喜,希求成佛之执、利益有情之执,不同于贪执之执,二者区分清楚,才不会混为一谈。
>>>>>
标题:达赖喇嘛教授:如何行善却不执善?
转自:https://www.facebook.com/dalailamaworld
摘自:2021年9月8日《入中论自释》第一天
信徒:我们如何行善却不贪执善行?
达赖喇嘛尊者:光是执(执取、认识)“此是彼”本身并非贪执。
像是修练菩提心时(修习“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思惟观察时),会产生“我要成佛”
的希求心,以及执取“我要利益众生”的想法(认识)等,这些都不是贪执。
(我希求成佛、希求利益众生,这样的希求执取,不是贪执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悲
智(结合慈悲与结合智慧)有关,尤其与结合智慧有关(结合精通空性的智慧)。
(若只有慈悲,没有智慧,这样的希求执取,就容易有偏差,就可能会成为贪执。例
如,若缺乏空性的智慧,将善行视为自性有,执自性有的我、行自性有的善,就会成为贪
执,因由自性有的执取,若欲求不成,反成为瞋,因此这样的善行,会成为贪执、瞋执)
以中观的术语而言,因为精通“无自性”、“不从境上有”,即以“观待施设而有”
的缘起之认知,去除苦性(由通达空性的智慧去除以执取自性有为根本产生的苦),
(因为精通无自性、观待施设而有的缘起,由认识无自性的智慧)进而产生深层且强
大的“要行善断恶”之希求,其执(其认识执取希求行善断恶之执的)力道不亚于贪执。
  (通达空性的智慧,若以自己为对境,生起出离心;转移到他人,生起大悲心、菩提
心。结合通达空性无有自性的智慧而生起希求行善断恶、利益众生的心力,是很强大的。
以心力来说,贪执的心力也很强大,但是这二者心力的动机、作用、果报,都不相同。)
随思惟的差异,该执与贪执两者的确不同。(由精通无自性而生起希求行善断恶之执
,背后有正理的思惟,有正理的正量为依据。贪执的思惟则是无明,没有正理的依据。)
乍看之下,菩萨积极修行的执著(如我要成佛之执、利益有情之执、行善断恶之执等
)看似某种贪执,但彼执(坚持这样做)的背后有正理做为依据,跟贪执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一般人的执著不需理由(无明的),只是突然觉得好看,便产生贪执,此时的执
著不仅源于贪心,更是“所见皆是实有,进而认定所见般的真实”之执(属无明之执)。
>>>>>>
注:
《优婆塞戒经》:“众生有思,名为欲心(希求心),以如是欲(希求)善业因缘发
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也。”此处的欲,指心所法当中,别境心所的欲心所,欲心所的
作用是对所思惟之事物发起希求,此处思惟的对境是佛果菩提,对佛果菩提发起希求心。
我们的觉知当中,别境心所的欲心所,不等于一般说的贪欲。如果欲心所等于贪心所
,欲心所就会归类在烦恼心所,但并非如此。我们觉知的心、心所,心所法的分类当中,
欲心所不是归类在六种根本烦恼心所、也不是二十种随烦恼心所;欲心所属于别境心所。
菩提心是希求菩提之欲求,即想要成佛。何以想要成佛?如经典说欲善业利益众生。
吾人觉知的心、心所当中,与希求菩提之欲心所相应的第六意知心王,称为菩提心。当一
位有情众生,自心相续当中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这位有情众生就安名为菩萨。
我们的第六意识,有妄心、也有真心。例如,没有正理依据的贪执、瞋执,属意识的
无明,属不认识真相的妄心;通达正理的智慧,如通达空性(无自性),有正理的依据,属
符合真相的真心。我们第六意识通达无自性的智慧、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都属
符合真相的真心,依第六意识真心的修持,增长福慧二资粮,去除第六意识的妄心而成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