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圣严法师开示:“南传上座部佛教说大乘非佛教!”
https://book.bfnn.org/books/0014.htm
汉传佛教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
不过,到此为止,我们应该注意,中国的大乘八宗,已经归纳成了三宗,八宗的门户,应
该不复存在,乃至大小乘的界限,也当一律铲除,俾使整个的佛教,重归统一。如果尚有
什么人要做某宗某派的孤臣孽子,希望成为某宗某派的第几代祖师,那是没有必要的事了
;事实上,历代高僧,未必就是某宗某派的第几代祖师,徒有法卷授受的所谓“嗣法门人
”,也未必就是有证悟的高僧。至于大乘与小乘之分,也根本不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欢迎
,中国人说他们是小乘,他们也会说大乘非佛教,这种分河饮水而彼此轻视的局面,谁说
是合理的呢?
了解上座部佛教论藏《阿毗达摩》就会比较清楚佛教的业和果报
释迦牟尼成佛后花了七天思考论藏《阿毗达摩》
http://tripitaka.cbeta.org/N31n0018_001
本生经第1卷
于第四七日间,天人等在菩提树之西北方设“宝之家”,佛于此处结跏趺坐,详察导人入
涅槃及一切物根源之阿毘昙藏,经过七日。其后通阿毘昙诸人为两种说明,即:“宝之家
乃作宝之家,或谓佛会得七论之处为宝之家。”此二说明,于此处皆为相应,两者均可采
用。自此以来,其处被称之为“宝家之祠”。
释迦牟尼佛宣说律藏、经藏、论藏阿毗达摩
http://tripitaka.cbeta.org/N05n0003_003
附随 第3卷
一切众生之慈愍者,一切有情之最尊者,狮子之鸯耆罗娑释迦牟尼,
宣说三藏,有经、论及大功德之律。
释迦牟尼佛将论藏阿毗达摩传给舍利弗然后舍利弗将论藏阿毗达摩传给其他弟子
http://www.budaedu.org/story/dp181.php
佛陀从忉利天返回世间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时,接受外道的挑战,而展现了双料神通 。事后,佛陀到忉
利天讲授三个月的阿毗达摩(论),往生兜率天的摩耶夫人也来听佛陀说法。听完佛陀的
说法后,摩耶夫人、众多天神和婆罗门都证得初果。
这时候,舍利弗尊者在舍卫城结夏安居,佛陀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丘讲解阿毗达摩。
舍利弗尊者就利用三个月结夏安居期间,讲完一整部的阿毗达摩。
‧摘录自‧《法句经‧故事集》达摩难陀法师著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比丘专门负责研究背诵阿毗达摩论母
http://tripitaka.cbeta.org/N03n0002_010
犍度第10卷
彼比丘多闻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贤明、聪敏、有慧、有耻、有悔而好学。时
,彼比丘到同见相亲诸比丘处言:“此非罪,此不成罪,我无犯,我非有犯,我不受举,
我非被举。作非法、有过、不应理之羯磨以举我也。汝等依律、法为我朋党。”彼比丘得
同见相亲诸比丘为朋党,亦遣使至地方同见相亲诸比丘处言:“此非罪……举我也。具寿
等!依律与法为我朋党。”彼比丘亦使地方同见相亲诸比丘为朋党。
摩夷的的巴利文是 mātikā 意思是论藏阿毗达摩的论母,
所谓的持摩夷就是能够理解背诵论藏阿毗达摩论母的比丘。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比丘之间会互相研究讨论论藏阿毗达摩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191.htm
增支部6集60经/象舍利弗经(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波罗奈鹿野苑的仙人坠落处。
当时,众多上座比丘食毕,从施食处返回,在圆形帐蓬集会共坐,说阿毘达磨之论。
释迦牟尼佛将论藏阿毗达摩传给比丘弟子后比丘之间会互相研究讨论论藏阿毗达摩。
释迦牟尼佛对物质和心理的分类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3页 - 5页:
释迦牟尼佛将众生分成身(物质)、心(心理)两大部分,
身(物质)又称为色,心(心理)又可分成受、想、行、识四大部分,
阿毗达摩则是将识称为心,
行又可细分成五十心所加上受和想总共有五十二心所。
心是认知目标的过程认知完就会坏灭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6页 - 7页:
对于心,其特相是识知目标。其作用是作
为诸心所的前导者,因为它领导诸心所,也
时常由它们陪伴。其现起是呈现于禅修者的体验里为一个
相续不断的过程。其近因是名色(
精神与物质),因为心不能毫不依靠心所与色法地单独生起。
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同时生同时灭缘取同一目标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56页:
一、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同时生(ekuppāda);
二、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同时灭(ekanirodha);
三、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缘取同一目标(ekālambana);
四、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拥有相同的心所依处色(ekavatthuka)。
(欲界和色界众生的心一定会依赖心所依处色,无色界天人的心不会依赖心所依处色)。
因为有“所缘缘”所以心和心所可以取过去和未来的心、心所、色(物质)为所缘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301页:
所缘缘:此缘的缘法是所缘,它使到缘生法取它为目
标而生起。此缘的六种缘法是六所缘;取它们任何一个为
目标的心与心所是缘生法。
上座部佛教论藏《阿毗达摩》的《发趣论》24缘是佛教中最高深的理论,
释迦牟尼佛用《发趣论》24缘全面性说明了心、心所、色(物质)、涅槃、概念的关系,
因为有24缘中的“所缘缘”
所以心和心所可以取过去和未来的心、心所、色(物质)为所缘,
不过心和心所无法取当下的心和心所为所缘。
心无法认知自己和自己的附属心所不过可以认知过去和未来的其他心和附属心所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18页:
当知心不能成为自己的目标,因为心不能识知自己本身;
但在某个心流里的一个心,
则能够识知在同一个心流里的其他心,
亦能识知其他众生的心。
根据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心无法觉知自己(当下的心)不过心可以觉知过去已坏灭的心,
修四念处的活在当下其实是当下心理(心和心所)
觉知过去前几刹那刚坏灭不久的身体和心理(心和心所),
修四念处时当下的智相应善心
会逐渐更清楚觉知过去前几刹那身体和心理的自性、生灭、无常、苦、无我,
如此就会逐渐发展出出离智慧消除所有烦恼。
善心造善业 不善心造不善业 果报心和唯作心不造业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0页:
关于本性,心可分为四类:善、不善、果报、唯作。
不善心(akusalacitta)是与不善因──痴;或贪与痴;或
瞋与痴──相应的心。这类心称为不善是因为它们在精神
上不健全,在道德上应受指责,以及会带来痛苦的果报。
善心(kusala-citta)则是与善因──无贪、无瞋;或无贪、
无瞋、无痴(慧)──相应的心。这类心在精神上是健全
的,在道德上是无可指责的,以及会带来愉悦的果报。
善心与不善心两者是“业”(kamma)。缘于业成熟而
生起的心是果报心。这类心组成有别于前两种的第三种
心;它包括善业与不善业的果报(vipāka)。应明白在此所
指的业与果报两者皆是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业是与善心
或不善心相应的“思”;其果报是其他体验成熟之业的心。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60页:
四、思(cetanā):巴利文 cetanā 与 citta(心)是源自
同一词根;它是实现识知过程的目的之心所,由此它称为
“思”。诸注疏对思的解释是:它组织各相应法以对目标采
取行动。其特相是意愿的状况;作用是累积(业);现起是
指导互相配合;近因是相应法。它就像一位大弟子,不单
只自己背诵功课,也确保其他弟子都有背诵功课;所以当
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他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
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
决定于思。
在善心和不善心以及附属心所中主要负责造业的是“思”心所。
善心与不善心造业的结果就是果报心与附属心所和业生色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86页:
业之定法是独立运作的;它确保所
造的业依其善恶而带来相符的果报,即如所种下的种子肯
定会依其种类而长出果子。在诸缘具足时,业即会产生其
果,即果报心与心所,以及业生色。
善心与不善心造业后诸缘具足时会产生相应的果报心和附属心所及业生色,
业生色就是被过去的业所影响的身体的物质。
因为有“异刹那业缘”所以善心和不善心及其附属心所可以造业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298页:
(二)于异刹那业缘,缘法与缘生法之间间隔着一段
时间。此缘的缘法是过去的善或不善思;缘生法是在结生
与生命期里的果报心及其心所,以及业生色。于此,缘力
是思产生相符的果报名法及业生色的能力。此缘也存在于
道心与果心之间。
在善心和不善心以及附属心所中主要负责造业的是“思”心所,
因为有24缘中的“异刹那业缘”所以不善心和善心附属的“思”心所可以造业
影响之后的果报心及其心所和业生色。
五门心路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37页表 4-1:极大所缘的眼门心路过程:
1.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37页的表 4-1 是极大所缘的眼门心路过程,
其中的有分心、眼识、领受心、推度心、彼所缘心是果报心源自过去的业,
五门转向心和确定心是唯作心,
果报心和唯作心不会造业只有中间的七个速行心会造业,
如果速行心是善心会造善业、速行心是不善心会造不善业。
2.
眼识外的有分心、五门转向心、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彼所缘心全都是第六识意识。
3.
了解眼门心路之后同理可推就可以了解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身门心路,
眼门心路、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身门心路有同样的模式合称五门心路。
4.
上座部佛教没有“第七识”“第八识”这种宗教信仰,
你们想信“第七识”“第八识”是你们自己的事跟上座部佛教无关。
意门心路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49页表 4-3:有限速行意门心路过程:
1.
意门心路和五门心路的模式不一样,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49页的表 4-3 是有限速行意门心路过程,
其中的有分心和彼所缘心是果报心源自过去的业,
意门转向心是唯作心,
果报心和唯作心不会造业只有中间的七个速行心会造业,
如果速行心是善心会造善业、速行心是不善心会造不善业。
2.
不管是任何众生同时间只会有一个心一个心路,
一个心会有很多附属心所,
心和附属心所一定会同时生、同时灭、缘取同一所缘。
3.
一个有情生命同时间只会有一个心(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识意识不会同时出现。
一个有情生命同时间只会有一个心路,
眼门心路、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身门心路、意门心路不会同时出现。
心路和心路之间是刹那生灭的有分心心流,
有分心是第六识意识。
结生心、有分心、死亡心认知的所缘是业、业相、趣相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20页:
于离门心等等:离门心是在一世当中执行结生、有分
与死亡作用之心。它们有十九种,即:八欲界大果报心、
五色界果报心、四无色界果报心及两个舍俱无因推度心。
这种心的目标有六种:过去或现在的五所缘之一,或是法
所缘。在所有三种作用里,从结生至死亡,该心都只取同
一所缘。该所缘是投生时结生心的目标,在生命过程当中
是有分心的目标,以及在死亡时是死亡心的目标。
一世当中的离门心必定与前一世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的
目标相同。当人临命终时,基于其过去业与当时的情况,
某个目标即会呈现于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目标是以
下三种之一:
一、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
二、业相(kammanimitta):是与即将成熟而导致下一
世投生至何处的善业或恶业有关的目标或影像,
或是造该业的工具。例如:虔诚的信徒可能会看
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医生可能会看到病人的影
像;而屠夫则可能听到被宰杀的牛的哀号或看到
屠刀。
三、趣相(gatinimitta):这即是临终者下一世将投生的
去处。例如:即将投生至欲界天的人可能会看到
天界的宫殿;即将投生至畜生界的人可能会看到
森林或田野;即将投生至地狱的人可能会看到地
狱之火。
投生天界者的临死心路
https://pic.pimg.tw/amitaba48/1601010904-732700190-g_wn.jpg
这张图是一个投生天界者的临死心路图表,
要注意到莲花(业相)是那个施主前世善业的业相让他这辈子可以轮回成人,
因此那个施主那一世的结生心、有分心、死亡心都会认知相同的莲花(业相)为所缘。
那个施主这辈子曾经布施给佛教出家人,
他临死意门心路的五个速行心再度回忆起之前布施给佛教出家人的影像(业),
这个善业让他下辈子可以轮回成欲界天人(欲界天神),
下辈子轮回成欲界天人(欲界天神)后
结生心、有分心、死亡心会取布施给佛教出家人的影像(业)为所缘。
上座部佛教没有“中有(中阴身)”这种宗教信仰,
你们想信“中有(中阴身)”是你们自己的事跟上座部佛教无关。
由琉璃王屠杀释迦牟尼佛家族的故事说明业和果报
http://www.budaedu.org/story/dp000.php
琉璃王报复释迦族
采集诸花卉,心生染著的人,沉沦生死,
一如洪水冲走沉睡的村落。
憍萨弥罗国波斯匿王希望与释迦族缔造姻亲关系,就派遣使节到迦毘罗卫城,请求
与 释迦族的一位公主结婚。释迦族的王子们不想冒犯波斯匿王,就答应他的请求,但他
们 却送给他一位美丽的女孩,而不是公主,这女孩是摩诃男与一婢女所生的。不知情的
波 斯匿王立这位女孩为妾。后来,这女孩生下一位王子,并且命名为琉璃。王子年满十
六 岁时,被派去拜访外祖父摩诃男和释迦族的王子们。他受到某种程度的款待,但所有
比他年轻 的释迦族王子都事先被送到一个村落去,以避免向王子致敬。过了几天,王子
一行人折 返回国。王子刚动身没多久,一个女仆就被传唤来用牛乳清洗王子坐过的地方
。这女仆 一面工作一面呢喃道:“这是那个婢女的儿子坐过的地方。”这时候,一位被
王子派遣 回来拿东西的随从偷听到她的呢喃,就去向王子报告说,王子的母亲茉利夫人
事实上是 婢女的女儿。
王子知道真相后,极端愤怒,发誓有一天要毁灭所有的释迦族人。后来他当了国王
,果真发兵攻打释迦族,并把除了摩诃男身边的人和少数一些人以外,其他人都格杀殆
尽。事后,他和军队在返国的途中驻扎在阿致罗筏底河床。当天晚上,河的上游地带暴
雨倾盆,暴涨的河水如万马奔腾地把他和军队一齐冲入大海。
听到这两件悲惨的事故,佛陀向众比丘解释,他的亲人──释迦族的王子们在前 世
曾经在河中用药毒鱼,所以今生才会集体丧生。
至于王子和他的军队,佛陀说:
就像洪水冲走所有沉睡中的村民一样,死神带走 所有迷恋感官享乐的众生。
‧摘录自‧《法句经‧故事集》达摩难陀法师著
五门心路的不善果报心会接触到不可喜所缘 五门心路的善果报心会接触到可喜所缘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54页:
于此,在一切情况之下,当所缘是不可喜时,(所生起
的)五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皆是不善果报心。当所缘
是可喜时,它们则是善果报心。若所缘是极可喜,推度与
彼所缘则是悦俱。
释迦族因过去的不善业产生不善果报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所以释迦族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接触到不可喜所缘(琉璃),
释迦族因为讨厌、看不起、排挤不可喜所缘(琉璃)所以为自己惹来更大麻烦。
琉璃因过去的不善业产生不善果报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所以琉璃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接触到不可喜所缘(释迦族),
琉璃因为讨厌不可喜所缘(释迦族)所以屠杀释迦族结果造下更大恶业。
如果琉璃因过去的不善业产生不善果报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接触到不可喜所缘(释迦族)时不要去屠杀释迦族就不会造下重大恶业下地狱,
因此根据佛教教义害人只会造下更大恶业得到更大恶报。
当一个人遇到非常讨厌的人时得了解这是因为自己过去的恶业才会遇到这个讨厌的人,
如果去讲那个人的坏话或是害他就会造下更大恶业得到更大恶报。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果报心不会造业,
一般人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不管是接触到可喜所缘或是不可喜所缘,
之后的速行心(第六识意识)大多是造不善业。
如果是修四念处修得不错的佛教行者,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不管是接触到可喜所缘或是不可喜所缘,
之后的速行心(第六识意识)都可以造善业。
修四念处修到断除所有烦恼的佛、独觉佛(辟支佛)、声闻阿罗汉弟子,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不管是接触到可喜所缘或是不可喜所缘,
之后的速行心(第六识意识)是唯作心不会造业。
由于有“自然亲依止缘”过去的身(色)心(名)可以影响之后的心和心所
https://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301页:
(三)“自然亲依止缘”(pakatūpanissaya)所涉及的层
面极广,其缘法包括了一切能够在往后有效地使到属于缘
生法的心与心所生起的过去名色法。例如:以前的贪欲能
够作为杀生、偷盗、邪淫等思的自然亲依止缘;以前的信
心能够作为布施、持戒、禅修等思的自然亲依止缘;健康
作为快乐与精进,生病作为愁苦与怠惰等的自然亲依止缘。
由于有24缘中的“自然亲依止缘”
所以心和心所会被过去的心、心所、色影响,
不过这种现象不是业也不是果报。
释迦牟尼佛预言正法有五千年
http://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1
弥兰王问经第1卷
序言
我般涅槃之时,圣迦叶忆念老年出家者须跋陀之暴言,而行法之合诵,净化佛语。
由此更经百年,耶舍迦兰陀子破跋耆子比丘等,为第二合诵。
由此更经二百十八年,目犍连子帝须破诸异派,为第三合诵。
次名大摩哂陀之比丘于铜鍱洲,住立我教。
然,更由正等觉者般涅槃经五百年,有名弥兰王,
志求全阎浮提中依自己之智力而起微妙之诸问,沙门婆罗门依微妙之问而破时,
有一名那先比丘,破王之说,以种种之譬喻令感叹,不昙其教,
至五千年之后,令其教坚固住立。”
虽然释迦牟尼说过印度半岛的正法只有五百年,
不过释迦牟尼佛也预言
大迦叶、耶舍迦兰陀子、目犍连子帝须、大摩哂陀、那先会开示佛教正法律打击假佛教
让佛教正法维持五千年。
大迦叶、耶舍迦兰陀子、目犍连子帝须、大摩哂陀、那先全都有六神通和四无碍解智。
只有戒定慧最高断除贪瞋痴的阿罗汉才能参加结集
http://tripitaka.cbeta.org/N04n0002_021
犍度第21卷
第十一 五百〔结集〕犍度
时,具寿阿难念:“明日有集会,我有学而不相应往集会。”夜之多分持身念而过,夜过
,清晨欲倚身而卧,头未至枕,脚已离地,于其间,脱诸漏,心解脱。时,具寿阿难得阿
罗汉而往集会。
在佛教第一次经典结集前阿难尊者只有证初果还没证阿罗汉果和佛教经典结集不相应,
只有断除贪瞋痴的阿罗汉才能参加佛教经典结集,
所以阿难必须更精进修四念处在佛教第一次经典结集前证阿罗汉果,
由于舍利弗和目犍连已经先入灭,
因此第一次结集是由当时戒定慧最高的大迦叶、优婆离、阿难等五百阿罗汉负责结集,
真正的佛教六次经典结集都是由当时戒定慧最高精通三藏的阿罗汉长老结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8cdb80101bk40.html
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
第一次结集以大迦叶为首的五百阿罗汉代表释迦牟尼佛决议应坚守释迦牟尼佛所说正法律
http://tripitaka.cbeta.org/N04n0002_021
犍度第21卷
第十一 五百〔结集〕犍度
时,具寿摩诃迦叶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我等之戒,有关在家人,虽是在家
人,亦知我等:此是汝等释子应〔为〕,此是不应〔为〕。若我等舍小小戒,或有人言:
‘沙门瞿昙为弟子制戒,〔不久〕如烟矣!师在时学戒,今师般涅槃而不学戒。’若僧伽
机熟,僧伽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坏,随所制之戒而持住。是乃表白。诸大德!请听我言
!我等之戒……‘……今……不学戒。’僧伽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坏,随所制之戒而持
住。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坏,随所制之戒而持住,具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僧伽未
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坏,随所制之戒而持住。具寿听……了知。”
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054
四分律卷第五十四(第四分之五)
集法毘尼五百人
时大迦叶告诸比丘言:“诸长老!今者众人言各不定,不知何者是杂碎戒?自今已去,应
共立制,若佛先所不制,今不应制。佛先所制,今不应却,应随佛所制而学。”时即共立
如此制限。
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1_030
五分律卷第三十(弥沙塞)
第五分之九五百集法
迦叶复于僧中唱言:
“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
第一次结集时以大迦叶为首的五百阿罗汉长老代表释迦牟尼佛僧团共同决议:
1.不应该增加任何释迦牟尼佛没说的戒律和教义。
2.不应该舍弃或窜改任何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戒律和教义。
3.只应该严格依照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戒律和教义修行。
这三条原则就是上座部佛教的基本原则,
之后
第二次结集的七百阿罗汉长老、
第三次结集的一千阿罗汉长老、
第四次结集的五百阿罗汉长老、
第五次结集的两千四百阿罗汉长老、
第六次结集的两千五百阿罗汉长老
全都认同这三条基本原则。
不管信徒喜不喜欢、不管社会大众接不接受,
上座部佛教宁可灭亡也不修改任何释迦牟尼佛说的戒律和教义,
上座部佛教和释迦牟尼佛亲口相传的正法律共存亡,
想学习释迦牟尼所传正法律的人应该要依照第一次结集五百阿罗汉长老的共同决议修行,
这样比较不会被假佛教误导。
有六神通四无碍解智的那先尊者开示说明佛弟子不应该舍弃任何释迦牟尼佛规定的戒律
https://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1
弥兰王问经第1卷
序言
时,尊者那先于其日、其夜,与无碍解俱逮得阿罗汉位。
https://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11
弥兰王问经第11卷
第二品
第一 小、随小学处之问
大摩哂陀尊者在斯里兰卡建立大寺后大寺派将会让释迦牟尼佛所说正法律延续五千年
http://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1
弥兰王问经第1卷
由此更经二百十八年,目犍连子帝须破诸异派,为第三合诵。
次名大摩哂陀之比丘于铜鍱洲,住立我教。
然,更由正等觉者般涅槃经五百年,有名弥兰王,
志求全阎浮提中依自己之智力而起微妙之诸问,沙门婆罗门依微妙之问而破时,
有一名那先比丘,破王之说,以种种之譬喻令感叹,不昙其教,
至五千年之后,令其教坚固住立。
虽然释迦牟尼佛说过印度半岛的正法只有五百年
释迦牟尼佛预言过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召开第三次结集宣扬正法拆穿假佛法错误后
大摩哂陀尊者会把佛教正法传入铜鍱洲(斯里兰卡)
之后那先尊者会对弥兰王宣扬正法
让佛教正法维持五千年,
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大摩哂陀尊者、那先尊者都是有六神通和四无碍解智的阿罗汉,
大摩哂陀尊者在斯里兰卡建立大寺后大寺派成为维护释迦牟尼佛正法律的重要力量。
当大乘入侵斯里兰卡时斯里兰卡无畏山寺派信仰大乘,
不过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大寺派坚守释迦牟尼佛说的正法律不向大乘屈服。
大乘信徒玄奘抹黑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大寺派“斥大乘习小教”
http://tripitaka.cbeta.org/T51n2087_011
大唐西域记卷第十一(二十三国)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总持寺沙门辩机撰
佛教至后二百余年,各擅专门,分成二部:
一曰摩诃毘诃罗住部,斥大乘,习小教。
二曰阿跋耶祇厘住部,学兼二乘,弘演三藏。
被大乘信徒玄奘抹黑为“习小教”的摩诃毘诃罗住部就是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大寺派,
阿跋耶祇厘住部就是信仰“大乘”的斯里兰卡无畏山寺派。
大家应该理智思考,
释迦牟尼佛说的正法怎么会是“小教”?
正确的说法是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大寺派习正法斥大乘。
要更了解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大寺派怎么保卫释迦牟尼佛亲传的正法律
可以参考上座部佛教玛欣德比库《论南传佛教的传承》和
汉传佛教净海法师的《南传佛教史》。
https://blog.xuite.net/mop.david/blog/33553692
论南传佛教的传承
(林欣——玛欣德比库出家前俗名,本文载于香港《内明》第281期 1995.08.01)
http://www.phortortemple.net/fojiaoshilue/nanchuanfojiao/614.html
汉传佛教净海法师《南传佛教史》
第一篇 斯里兰卡佛教史
第四章 佛教发展的时期
http://www.phortortemple.net/fojiaoshilue/nanchuanfojiao/615.html
汉传佛教净海法师《南传佛教史》
第一篇 斯里兰卡佛教史
第五章 公元十至十五世纪的佛教
现在的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大寺派
http://www.phortortemple.net/fojiaoshilue/nanchuanfojiao/636.html
汉传佛教净海法师《南传佛教史》
第三篇 泰国佛教史
第二章 素可泰王朝的佛教
总之,
在公元十二、三世纪,缅甸、泰国、柬埔寨、孟族、老挝等,
已完全信仰斯里兰卡系的上座部佛教,
而大乘佛教渐趋隐没和灭亡。
(陈明德:《泰国佛教史》第11节。)
最近几十年上座部佛教大寺派将释迦牟尼佛说的正法律传到华人区,
现在的华人有更多机会学习释迦牟尼佛说的正法律。
第六次结集马哈希尊者和明昆尊者为首的两千五百阿罗汉共同认证巴利三藏正确无误
第六次结集影音
https://youtu.be/9FOvrlhfR7A
第一次结集时大迦叶提问,优婆离和阿难答题,
五百阿罗汉长老共同认证巴利三藏每一个字都正确无误。
西元1954年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尼泊尔的
上座部佛教僧团推举两千五百个精通三藏的阿罗汉长老举行第六次结集。
第六次结集时马哈希提问,明昆答题,
两千五百阿罗汉长老共同认证包含《论事》和《弥兰王问经》在内的
巴利三藏、注释、疏钞的每一个字都正确无误。
上座部佛教马哈希尊者是近代最有影响力的阿罗汉也是假佛教的克星,
上座部佛教马哈希尊者和其传人是现代世界上难得的善知识,
想要学习释迦牟尼所传正法律的人应该把握机会学习马哈希四念处禅法。
上座部佛教马哈希尊者四念处禅法资讯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讲记(含法的医疗)》说明如何修四念处增加智慧断除所有烦恼。
https://www.facebook.com/MBSC.org/ MBSC脸书
http://santi4u.blogspot.com/ PTMC有台北分部 彰化分部
https://www.facebook.com/MBSC.org/ MBSC脸书
https://www.facebook.com/minshantemple/ 明善寺 - MBSC国姓禅修中心
http://santi4u.blogspot.com/ PTMC有台北分部 彰化分部
https://www.slideshare.net/ssuser8af767/ss-56227770
《正念禅修方法》简短说明如何修马哈希四念处禅法。
http://www.nanchuanfofa.com/ 四念处内观禅法
http://www.houstonmeditationc.com/?q=zh-hant/node/5 禅修资源
上座部佛教马哈希尊者提醒佛弟子要培养正见不要被邪见、伪法、异端邪说误导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上座部佛教马哈希尊者《帝释所问经讲记》77页─78页开示:
大乘佛教的基本教诲,是所有众生只有在成就佛果才能完全免于轮回之苦。作为一个阿罗
汉或独觉佛并不表示完全解脱。在成为佛陀之后,大乘佛教徒不会独自进入涅槃,他只与
其他众生一同享受涅槃的寂静,也就是说只有在所有众生也成佛之时。
这是对自我主义的间接否认,但这种观点颇为站不住脚,因为,假如佛陀们推迟他们的般
涅槃,以等待所有众生都成佛,他们要如何、在哪里生活这么久?昆虫和其他低等生命何
其多,难道佛陀们要等待而受老、病、死之苦,直到最低的生命也解脱?这观点不太合理
,然而它还是因为适合一些人的性情而被接受。
它与上座部佛教的教义不同,上座部佛教是基于巴利三藏中佛陀教诲的正法。根据这观点
,达到圣道最后阶段的行者,有些人向往作为佛陀的声闻弟子,在阿罗汉般涅槃时,导致
再生的名法与色法的运作程序止息了,所以他们的轮回之苦到了终点。他们不必等任何人
,也不可能这样做。这也是独觉佛和正等正觉者的命运。这观点是颇为合理的。
大乘佛教徒以极乐世界等同于涅槃。他们描述那是天堂,并说:在那里的所有众生成佛之
后,将在此世界里永远地免除老、病、死,而享有永恒的快乐。极乐世界与那些相信生命
永恒而赞颂的天堂没有很重大的不同。这信仰很可能是基于那些想宣扬常见的佛教徒的著
作。
http://www.houstonmeditationc.com/?q=zh-hant/node/76
上座部佛教马哈希尊者在《具戒经讲记》开示:
在久远的过去,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宣讲《论事》,反驳各种各样的邪见,
诸如我论,它是深深植根于“我”的邪见。
然而,在那些远古时代,尚没有阻止修习八正道或修习禅定或内观的邪见出现。
今天,一些伪法发展到阻碍或阻挡依照八正道来禅修的程度。
如果如此异端邪说不能被阻止或掐断在萌芽状态,
那么佛陀教导的三部分:教、行、证也许很快就会渐隐消失了。
佛陀、独觉佛和阿罗汉都以相同的方式获得般涅槃。
然而,大乘学派的那些人说一个人修成独觉佛或阿罗汉这是不够的。
每个人必须希望发愿成佛;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根据这种信仰,所有的众生应该在生命最后一刻一块儿去涅槃。
在我看来,这是一件不可能极为困难的事。
我们怎么能等待别人和我们一块儿去涅槃呢?这样的信仰是很难以立足的。
根据学术权威表明,在第三次佛典结集(佛历230年)时大乘学派还没有流行。
般涅槃意味着五蕴的止息,因此,通过道智果智的力量,所有业力和烦恼都灭尽。
所有佛陀、独觉佛和阿罗汉在死亡时都获得这种止息。
为什么需要等待其他人一起抵达终点?
当阿罗汉获得般涅槃后,他已经完成所有该做的,没有留下任何未了之事。
https://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ILhS9CMw4Kpc9acZg7Q5G0rKt-EA3suH/view
http://www.houstonmeditationc.com/?q=zh-hant/node/94
上座部佛教马哈希尊者在《内观基础要义》49页开示:
阿罗汉再继续这样禅修有什么好处呢?他可能成为辟支佛吗?或正等觉者(佛)吗?不,
都不可能。他将是以阿罗汉的身分脱离轮回,进入涅槃。阿罗汉不再有未断或未镇伏的烦
恼。一切的烦恼已断除和镇伏。因此,他没有需要再作什么,以断除或镇伏未断或未平熄
的烦恼。他已无需再改善任何戒德、定力与智慧。应当圆满的一切戒德、定力与智慧都已
圆满。所以他无需再进行改善未尽完美的,或增加那已圆满的。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才是真正释迦牟尼佛的菩萨成佛之道
了解《南传菩萨道》就不会被假佛教假菩萨道误导
为了说明真正的菩萨成佛之道拆穿“假佛教假菩萨道”的“骗局”,
明昆长老特别把
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和注释中释迦牟尼佛亲传的菩萨成佛之道整理成《南传菩萨道》,
想了解真正菩萨成佛之道的人必须熟悉《南传菩萨道》。
上座部佛教明昆长老提醒佛弟子要发展智慧不要迷信假佛、假法、假佛教、假菩萨道
http://www.dhammarain.org.tw/books/sou/sou-all.htm
上座部佛教明昆长老在《南传菩萨道》开示:
智者尤为称赞的是平衡信与慧,以及平衡定与精进。若某人信强慧弱时,他就会盲信不值
得信之人。(由于慧弱,他分辨不出谁值得恭敬,把假的佛法僧当作是真的,令到他的虔
诚白费了。)对假佛或假法的信仰并非真正的信,而只是邪胜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