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整理一下上篇自己的推文,我keyin错字实在太多了,老旧键盘不太灵敏...^^;;
>>>>>
佛教说忍可某道理,有对这个道理产生坚定不疑的信解之意。
<心类学>在介绍心、心所时,提到心所的作用,如智慧忍可某道理时,所认识的是比
较深细的道理,对于这样的道理它能够承许。
《解深密经》:“佛告慈氏(弥勒):…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
、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毘钵舍那”
经文对于修观(毗婆奢那)的内涵说到,于所知义中──1.正思择(于所知的世俗谛
性质作分析思择观察)、2.最极思择(于所知的胜义谛性质作分析思择观察)、3.周遍寻
思(于所知作粗分的分析思择观察)、4.周遍伺察(于所知作细分的分析思择观察)。
透过修观(毗婆奢那)的四种思择观察,产生修观(毗婆奢那)的五种行相──1.忍
(生起没有疑惑而忍许的观察)、2.乐(生起好乐的意乐的观察)、3.慧(生起清晰觉知
明了的观察)、4.见(生起能证见法义的观察)、5.观(生起不舍正理而安住的观察)。
经中说到,经过毗婆奢那的分析观察胜解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