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竟空、胜义有

楼主: kissung (天堂鸦)   2022-02-08 08:35:27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后来派系分得很多,好比说有一派叫“一切有部”,他
们也是跟佛学的,了解到一切皆是有,不是空的。换句话说,空就是有。以后一切有部的
发展,形成了弥勒菩萨这一派讲的法相唯识。
其实一切有是讲毕竟空,真正的空。像般若讲空,其实是一切有,空也是有,所以很难讲
佛法本体究竟是空还是有。讲到修持就是一切有,比如讲到五蕴解脱,色的边际是空,与
空相对的边际就是色,是有。在空、有之间也是有,叫中有。究竟是空还是有?这是最高
哲学的问题。“一切有部”发展到密宗,密宗的基本理论是法相唯识,讲一切有,那是法
相之有,不是法性。法性是空的,起作用以后就一切都是有了。
弥勒菩萨的法相唯识这个系统,是根据《解深密经》《华严经》《胜鬘夫人经》这些来的
,学的人要有很高的逻辑修养才行。我们古人天性不大喜欢这种分析来分析去的东西,什
么东西都喜欢大概,差不多就可以了。讲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笑话。满清灭亡后,那些王
族还是喜欢摆摆架子,叫佣人去买酱油和醋,但是只给一块钱。佣人很为难:“老爷,一
块钱能买什么啊?”,“想办法给我去买!”没有办法,佣人只好去店里,把那一块钱往
柜台上一放:
“买醋了!”派头还是很大。虽然民国已经把清朝推翻了,老板还是给了一点面子,把一
块收了,给他装一点醋。“哎,错了!我要的是酱油!”老板只好把醋倒出来,给他换成
酱油,所以他一块钱酱油买了,醋也买了。中国人酱油、醋是不分的,反正酱油、醋差不
多,都是黑黑的。中国人作学问也是这样,不喜欢分析来分析去的学问,所以学习唯识法
相就很难了。
佛学有个名词叫“性宗”,讲般若的,性宗讲空,毕竟空,一空空到底,甚至最后成佛也
是空,由空才能成佛。讲到一切有的话,就讲到了法相唯识,讲胜义有,一切皆是有,就
连空也是有。
这里为什么叫“胜义有”而不照普通那样就叫“有”呢?因为一讲有,人们就容易把它和
现实世俗上的观念混淆了,以为我有钱,有太太,有儿子的有与那个有是一样的,那就错
了。
所谓胜义有是指最高最高那个本体的空。所谓空,是显教最高的理论,你的确可以证到空
,可以成佛,的确有那么个东西你可以证到,那个空就是有,是“胜义”。胜义就是最高
的道理,这个道理是有的,不是空的。般若讲空是破除世俗一切执著的那个有,所以是不
得已才给他讲空。等你真正证到空性成佛了,是有个东西成佛,那个东西不是物质的,不
像物质一样的有,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叫胜义有。佛法的道理就是讲“毕竟空”“
胜义有”。
自从佛涅槃后,毕竟空与胜义有的争论持续了两千多年,现在还在争。主张胜义有研究唯
识法相的人,根本不相信即生可以成佛,他们认为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性宗的人讲
理论,当然可以这一生就成佛,可以马上明心见性,立地成佛。
像我年轻的时候,听到要三大阿僧祗劫,要数不清那么多辈子才能成就,我就说这么没有
希望,我不干了,不学了。后来学禅宗,属于性宗这一方面,讲直指人心,立地成佛,这
可以干。有人问我:“依教理,不是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行吗?怎么这一生就会成就?”我
就说:“佛修了三大阿僧祗劫,最后那一天在菩提树下成佛,对不对?”
那人说:“是啊!那是佛最后生,三大阿僧祗劫修完了,到最后生。”我说:“那好,你
怎么晓得我不是最后生呢?”他们只好说:“你这个人,真是没有办法!”
我告诉他们:“我看你们才是真没有办法!”这是讲到胜义有、毕竟空顺便讲到的。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
性是指形而上的道体,相是形而下的形相。要如何见到形而上的道体呢?透过般若来悟到
自性。
实相般若,此是般若的体,也就是形而上的道,明心见性就是指认识这个实相般若。透过
了般若,悟到了自性。那么,实相般若是怎么样呢?“空”。因此,后世把般若宗称为性
宗,性宗以毕竟空为宗旨。相是现象,透过现象来认识菩提叫作法相宗。
法相讲的是“有”,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法相的有也叫胜义有,什么叫胜义有呢?这不
是我们普通一般人所说的有,那是凡夫的妄有,不真实的。性宗讲的是毕竟空,相宗讲的
是胜义有。那么,到底是空还是有呢?空也好,有也好,还都是方便,如果拿圆觉境界讲
,都是方便。
禅宗的最高境界,所谓“离四句、绝百非。”哪四句呢?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凡著了一边都不是。这些都是说法的方便,言语文字表达的方便,非究竟,不可以执著。
明心见性,性从哪里见?无可见处。真无可见处?性从相上见,起用才可以知道他是怎么
样一个东西。用过了自然便休,相空了自然见性。“有诸性相,无离觉性”,不管性宗所
讲空的道理或是相宗所讲的有的道理,空也好,有也好,都不离于圆觉自性。
《圆觉经略说》
--------------------------
自佛灭以后,唯识法相之学,随时代的推进而昌明鼎盛,佛法大小乘的经论,也可以纯从
唯识观点而概括它的体系,不幸远自印度,近及中国,乃至东方其他转译各国的佛学,却
因此而有“胜义有”与“毕竟空”的学术异同的争论,历两千余年不衰,这诚非释迦当初
所乐闻的。
殊不知“如来藏识”,转成本来净相,便更名为“真如”,由薰习种性,便名为“如来藏
”,此中毕竟无我,非物非心,何尝一定说为胜义之有呢?所以在《解深密经》中,佛便
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同一道理,佛说般若方面,一切法如梦如幻,无去无来,而性空无相,又真实不虚,他又
何尝定说为毕竟的空呢?倘肯再深一层体认修证,可谓法相唯识的说法,却是破相破执,
才是彻底说空的佛法。般若的说法,倒是老实称性而谈,指示一个如来自性,跃然欲出呢

说到参禅直求修证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通宗不通教,于是许多在意根下立定足根
,或在独影境上依他起用,就相随境界而转;或著清静、空无,或认光明、尔焰;或乐机
辩纵横;或死守古人言句。殊不知参禅,也仅是佛法求证的初学入门方法,不必故自鸣高
,不肯印证教理,得少为足,便以为是。这同一般浅见误解唯识学说者,认为“诸法无自
性”、或“一切无自性”,自己未加修证体认,便说禅宗的明心见性是邪说,都同样犯了
莫大的错误。
须知“诸法无自性”、“一切无自性”,这个观念,是指宇宙万有的现象界中,一切形器
群象,或心理思想分别所生的种种知见,都没有一个固定自存,或永恒不变的独立自性。
这些一切万象,统统是“如来藏”中的变相而已,所以说它“无自性”。《华严经》所谓
:“一切皆从法界流,一切还归于法界”,便是这个意思。如有人对法相唯识的著作或说
法,已经有此误解者,不妨酌加修正,以免堕在自误误人,错解佛法的过失中,我当在此
合掌曲躬,殷勤劝请。
《楞伽大义今释》
综合大小乘的佛法,在中国形成了十个宗派,这也正如一切世间学问和事物一样,岁月的
累积,就产生门庭派系之见,所谓分河饮水,就各自认为是一己的所得,便互有纷争了。
佛法的十宗,大体归纳说来,不外乎性和相的分类;所谓性宗:就是指认证形而上的第一
义谛。相宗:就是指了解形器世间万有现象的根源。
无论是性宗和相宗,事实上,都是在求得大智慧的解脱,即使是大小两乘,归根究底,也
都是求大智慧的解脱,小乘由戒、定、慧、解脱,而得解脱知见。大乘由布施、持戒、忍
辱、精进、禅定,而得大智慧(般若)的成就。
佛法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无非是殊途而同归的道理。性宗当然总归向于智慧
解脱,要人澈见形器世间的一切事物,形而上的第一义,都是空无自性的,所谓诸法空相
,就是包括了一切相空性空和空空亦空等道理。但我们要再三提起注意的,佛说的空,就
是指形器世间的现象界,一切都无自性,既不是指空是一种境界,也不是说空绝对的没有
。它所求证性空的方法原则,或是由止观而到中道,或是由唯心而了万法,不管如何换汤
换瓶,倒来倒去,还是此药此病而已。相宗呢?那又叫做法相宗,和唯识宗,它是由详细
的分析形器世间的现象界,和身心的情状,然后才能解脱现象界的束缚,而证得真如法界
。因为它有精详严整的分析,却为一般喜欢多欲求知的学者们所接受,而且也更适合于现
代人的好学深思的路线。
法相宗的总则,是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纲要。五法,便是:  
一、名--一切名辞的内涵。  
二、相--现象的一切。  
三、分别--名相都由心理意识所分别得来的。  
四、正智--离心意识而证得的智慧。  
五、如如--是真如法界的描述,有如如不动,便是如此就是如此的意味。
三自性,便是:  一、依他起--一切意识分别的境界,都是依外境所引起的。  
二、遍计所执--有了意识分别,吸收了外界影像,就坚固执著而不放舍。  
三、圆成实--离了依他起和遍计所执,就可以认识了本自如如的圆成实性了。
八识,便是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识,和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我执,包括无始以
来与生命俱来的我执))、第八阿赖耶识(含藏心物内外时空等等一切种子,称心为八识
之王)。
普通把第六意识的作用当作了心,不过佛所说的心,便是指能生万有的代名辞,它是包括
心和物的,所以法相宗特别分清心识的关系,而说一切唯识。依意识思惟作用来说,识便
是思想分别的认识之识,依前五识和第七第八的七种识来说,它又代表了生命和生理的活
动,和物理世界活动的精神。
现在普通心理学上的心理作用,在法相宗来说,只是讲到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又
包括有独影意识(也叫做独头意识),现代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便是第六
意识的独影作用,还没有了解到第八阿赖耶识的境界。
因为阿赖耶识,就不单只是讲心理现状,它是包括心物世间的一切的。二无我,便是人无
我和法无我。人无我,也便是人空,是指身心活动的不实在。法无我,是指法空,是指思
惟法则和主观成见等等的虚妄不实。换言之:人无我,就是洞破现象界的原则。法无我,
就是洞破事理法界的原则。
人们之所以不能解脱而亲证真如法界,便是因为有身心的烦恼所障,如贪恋我知我见的所
知为障,所以知识愈多,就烦恼更深了。总之:法相宗是指现象界的一切,是唯识所生,
识生一切万象,性自本来如如,这便是法相宗的基本要义。
《南怀瑾老师讲述:研究佛学的基本认识》
-----------------------------
佛经三藏十二部,各种各样的说法,有时候说空,有时候说有,有时候说非空非有,有时
候又说即空即有,究竟那一样对呢?那一样都对都不对,要你自己不生法相。
讲一个法相,包括了各种现象,譬如唯识宗,除了把心的部分分成八个识来讲外,再把心
理活动的现象,纲领原则性加以归纳,成为一百个法。如果详细分析起来,当然不止一百
个;可是后世一般人研究唯识,就钻进去爬不出来了。这些人钻到什么境界里头了呢?钻
到“有”,钻到一切法“胜义有”的法相里去了。就像龙树菩萨讲般若拿空来比方,与法
相唯识宗的教育方法不同,可是一般人研究般若,又落到“空”的法相里去了。所以说,
任何法相都不能住,都不是。
佛最后告诉我们,所谓法相,“即非法相”,那只是讲话的方便,机会的方便,教育上的
方便,目的是使你懂得。如果这样不懂,他换另一个方法,总是想办法使我们懂得。可是
后世的人,把他的教育方法记录下来以后,死死抓住他说过的那个空,或拚命抓个有,永
远搞不清楚。事实上佛交代得很清楚,一切不落法相。不落法相以后,大家反而都说金刚
经是说空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金刚经没有任何重点是教我们观空,金刚经都是遮法,
挡住你不正确的说法,至于正确的是个什么东西,要你自己去找。
佛固然并不说断灭相的空,但是,他也不说世间相的有,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是
没有,因其真空,所以能起幻有世界,是偶然暂时存在的世界。一切有是暂时的,并不是
没有,但不是毕竟,而是“毕竟空,胜义有”,并没有说毕竟有,胜义空。
《金刚经说什么》
----------------------------
在般若部的《金刚经》上,佛也说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然而般若真讲空吗?性空缘起,即是妙有,妙有即是法相,并不只讲空。虽然自性本空
,但有此三际,即是法相,并未否定法相。不要说般若只讲毕竟空,唯识只讲胜义有。实
际上,般若正是“胜义有”,而唯识恰是“毕竟空”,要把这个道理搞通。
《达摩四行观与三际托空》
----------------------------
我经常讲,学佛是科学路线。所谓科学,是先有理论,懂得了这个理论,再进入实验室去
实验、求证,不可以马虎。不可以上来一盘腿或是一读经就说我已经在修持了。
我们学佛的人,在佛法的修证上,首先要了解两个基本的理论。一个是般若,另一个是唯
识。假使我们不了解天亲菩萨与护法菩萨所说的唯识系统,那又如何能以龙树菩萨的空观
化除凡夫的粗细病执。假如不了解“唯识有”,即一切法皆有的现象世界,光是念《金刚
经》、《大般若经》,光讲空没有用,空不了。
空宗是龙树法门,就是般若宗。般若宗是以空观的法门遣荡一切,把一切都丢掉,因此禅
宗讲放下就是。大家也会讲放下就好了,其实哪里放得下。今天很冷,放下来就不冷了,
不打喷嚏也不流鼻水。但是放不下的啦!这个肉体的障碍就是放不下!为什么大家明知一
切皆空,先不讲学佛的道理,就世间法方面,儿子、孙子许多闲事放下就好了,劝人家的
时候和大师一样讲得很好,但是自己却一点都放不下。这就是无法遣荡。
换句话说,理上知道是空,为什么空不了呢?因为对你来说,现在的一切,身体也好,房
子也好,通通是实有。这个“有”从哪里来呢?你要是不从唯识学把它分析清楚,光是能
把《金刚经》、《大般若经》倒背如流,还是无法彻底将根尘等一切清除。因为不懂唯识
,往往在境界上将一些状况认为那是空。
般若讲毕竟空,唯识讲胜义有,两个完全对立。在本体上面,万法皆空,一起用则样样都
有。空有之间搞不通它们的差异,也就“无可圆融”,无法融会贯通它们。
比如,我们打坐时都不要妄想,但是妄想不请自来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有结惑生死,有
一个关键的“结”在那里解不开。好像每个人的个性不同,那个个性就是禀赋的业力所形
成的,也就是结使,那个结就使你一直这个样子下来。我们如果研究自己有时候都会讨厌
自己某部分的个性,讨厌它就把它给改了,这就是解脱之门,为什么呢?因为那牢牢的结
使被解开就脱困而自由自在了。
普通我们说,打起坐来什么都不管,只要一句阿弥陀佛或是参一个话头就是了,其实一个
万金油是治不了那么多的奇病怪症的,并不是法门不对,而是众生的根器不同。为什么会
有各种不同的心性呢?“诸行名义”,一切的心理行为,范围不同、作用不同,所以名称
不同。这方面当依天亲菩萨所著的唯识来仔细研究,这有助于达到毕竟空,因此先要把百
法明门给搞清楚。
如果分析每一个心理的状况、心理的烦恼,假使专走这种分析的路线,不成为学者,就成
为疯子。非经过分析无法透彻地了解各种心性的道理,但是若太执著分析则心性就无法解
脱开来。有利就有弊,因此般若的空与唯识的有非同时学习不可,这是佛法的谈空说有。
修行观心的法门排遣心中的妄念,使妄念不起与道相应,这就离不了般若空的法门,但是
光是走空的路线,一路空到底,最后会变得糊涂,变成台语所说的“空空”,那就昏头昏
脑了。如果想走空的路线而不变成糊涂,就要自己去分析心相。
这几十年来我接触很多有学问的人,有学问的人来学佛修道几年来不能成功,因为他所知
障的执著太重;但是我也最喜欢有学问的人,要不然讲了半天什么都没有听懂,看起来好
像有道,但那是假道。因此,这是很难的,要有学问、有智慧,还要有空的道,这上哪里
去找呢?
真正一个学道的人,上面告诉你唯识法相宗的分析是学问路线,学问真正到了极点,精思
可以入神,也可以入道,就怕你未真精思。然而像六祖一样一字不识,万缘放下、万念皆
空也可以成道,就怕你未真空。
整理自《宗镜录略讲》
https://i.imgur.com/RF85uAi.jp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