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类:善心所的无痴与别境心所的慧之简别

楼主: ykkdc (ykk)   2022-01-14 20:05:53
摘自:《心类学》24
讲者:促称格西
译者:法音法师 地点:三学法洲 时间:2013-04
如前已说,由于十一善法之中的三善根的无痴善根的本质是智慧心所,所以无痴善根
心所的智慧,并非一般的智慧,而是指特别智慧者,理应结合著特别的证二无我的智慧随
一而说更为合宜;
如果是这样,那么,之前在探讨心所区分为六类之中的第二类,五决定境或五别境:
即欲求(欲乐)、胜解(信解)、念(正念、忆念)、定(等持、三摩地)、慧(般若)
等五种别境之中的智慧心所和此处无痴善根的智慧,
二者既然都安立为智慧,也都可以正行对治贪、瞋、痴等烦恼,又应如何区分无痴善
根的智慧心所和五别境的智慧心所的差别呢?
对此诤难,则依于达兰萨拉法相学院已故洛桑嘉措校长所著作的《心类学》的中文译
本予作讲述:(请看正文)
【因为不可能与二慧质相应,故此难道不会与五别境中的有重复过失?】
他宗问难:因为十一善法当中的无痴善根的智慧心所,和五别境之中的智慧心所,这
二个不同体性的智慧心所是不能体质相应的,也就是说这二个智慧心所不能同时与同一心
王同俱相应而有,只能个别作为同一个心王的眷属,所以,如果安立二者都是智慧心所,
难道不会变成作为同一心王的眷属,可以有二种不同体性的智慧心所同俱相应的过失吗?
补述
虽然都是智慧心所,这二个智慧心所也不能同时与同一心王同俱相应而有,只能个别
作为同一个心王的眷属(心所法)。
因此,二者最大的差别,除了从不同的所缘境或所对境予作区分之外,其实五别境之
中的智慧心所,也是以总的或所有的智慧而安立的,譬如与所有根识同俱相应的智慧、所
有意识同俱相应的智慧、或染污为本质的智慧,诸如此类都安立在总的五别境的智慧心所
之中。
【此即是慧的各别,是与精进或特殊相应的坚慧,并非一种慧皆是,如《贾曹杰阿毘
达磨集论释》所说:“不可能与二慧质相应,是故,此乃是与勤或定相应的坚慧。”调伏
天阿阇黎也说:“此即痴的对治,是故当视其为计业果与谛等体性。”】
自宗回答:而当下无痴善根的体性单单只是各别的特别智慧,且只有与意识同俱相应
而安立的,所以此一无痴善根的特别智慧,是指唯一与意识为本质的特别的精进、或特别
的殊胜三摩地同俱相应的坚固智慧而说,并非所有的智慧心所或总的智慧都能结合为当下
无痴善根的体性的特别智慧之中;
对此,如《贾曹杰阿毘达磨集论释》所说:不可能二个不同体性的智慧同俱相应而有
,因此,此无痴善根的体性乃是与各别的特别精进、或特别的殊胜三摩地同俱相应的坚固
智慧而说。
同样的,调伏天阿阇黎也说:无痴善根的智慧心所,就是作为愚痴的对治品,因此理
当将以意识为本质的无痴善根的智慧心所,视为是证得业果的智慧、证得粗分补特伽罗无
我或证得细分法无我随一、正行对治二障随一的特别智慧体性而安立的——这是就自续派
的观点而说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既然无痴善根的智慧心所是作为愚痴的对治品,愚痴和智
慧的行相或执持方式必是正相违,又基于愚痴是轮回的根本,既然是轮回根本便是所断品
,因此合理安立此处所说的以意识为本质的无痴善根,必是堪能证得粗、细分二无我随一
、以及正行对治二障随一的智慧者,也是获得能出轮回的对治道;
如是安立也正符顺于法相学院已故洛桑嘉措校长所说之义,即:轮回根本的愚痴的正
对治道,必须是个别观察清净义或缘著真实义,依于证得粗分人无我或证得细分法无我的
智慧随一才得加以遮除、根断愚痴。
【此指明并不是任何一种慧,而必是一种特殊慧。】
而且,此一无痴善根的特别智慧,并不是任何一种的智慧心所,而必须是一种与意识
为本质的特别的精进、或特别的殊胜三摩地同俱相应的坚固特别智慧。
补述
那么,若依大乘三宗(即唯识宗、自续派、应成派)的对于粗分补特伽罗无我、细分
法无我的特别智慧的主张,则有不同的观点,如果依于自续派和唯识派的观点,补特伽罗
无我安立为粗分,法无我安立为细分;但是,如果依于应成派的观点,证得二无我随一的
行相的智慧,其体性都安立为细分,并没有粗分的安立,只不过是所缘有所差异罢了。
【此三善根,是一切经论的精髓与主轴。世尊(也)勤于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唯宣说调
伏烦恼的方便,﹝是故若追究﹞诸烦恼的根本,可知是三毒。此三者的对治,也唯摄于此
三善根。】
此十一善法之中的无贪、无瞋、无痴等三善根心所,可以说是整体佛道的根本主轴,
也是一切经论的精华栋梁;世尊之所以也如此精勤于宣说八万四千法蕴,唯一宣说的目的
主要便是为了令诸众生经由听闻世尊的语教,得以调伏心续或息灭诸多烦恼的方便而说。
因此,如果予以追溯令心续生起诸多异门的一切烦恼的根本,可知都是由于心续中的
贪、瞋、痴三毒所致;而能息灭此三毒的正行对治道,实际上也单单只集摄在于无贪善根
、无瞋善根、无痴善根三善根之中;也就是说,心续具足三善根才有力量正行对治三毒,
因此具足三善根显得极为重要。
【由于这些(唯此)力量与技能的大小,烦恼的退怯状况也会随之增减。】
这是说,如其对治道三善根的串习力、对治力越强,如是所断品的三毒烦恼力也就相
对的变得越弱,烦恼衰微的情况,也会随之减损。反过来说,如其对治道的三善根的串习
力、对治力越弱,如是所断品的三毒烦恼力也就相对的变得越强,所断品烦恼的情况,也
随之广增。
【若非仅追求文词,而是一个真正的希求解脱者,不应该往外寻找敌人,所有内敌、
一切魔之王或一切魔之勇士,正是内在的三者。为断前三者,应着眼于三善法的修学。此
理如《入行论》说:“吾宁被烧杀,或遭断头苦,然心终不屈,顺就烦恼敌。”】
基于此,如果并不单单只是追求文词或词义的学习,而是一位真正欲求解脱、希求获
得究竟涅槃果位的行者,那么,就不应往外寻找他法予以对治、摧灭自心相续的烦恼;
相反的,心续中一切主要的烦恼魔王、一切领导烦恼的将军并不在外,反而正是在于
内在的贪瞋痴等三根本烦恼敌;因此,一位真正欲求解脱、希求获得究竟涅槃果位的行者
,为了能摧灭心续中的贪瞋痴等三毒烦恼,即应致力专注于广增三善根的修学──再无其
他,唯有如此,才能对治、息灭贪瞋痴等三根本烦恼。
如上所述的诸多道理,诚如《入行论》<第四品──不放逸品>所说之义,意思是,
即便会被烧杀──我宁可被焚烧杀害,或者即便会被断头──我宁愿遭受断头之苦;虽然
如此,但在我心续的一切行相之中,终究不应屈就于轮回根本的贪瞋痴等烦恼敌,必致力
于广增修学三善根予以渐次对治、摧灭贪瞋痴等三根本烦恼。
释疑
问:无贪、无瞋、无痴等三善根个别的执持方式都不相同,也非正相违;如果是这样
,为何生起证二无我的智慧随一便可以对治贪烦恼及瞋烦恼?
答:虽然贪和瞋二种烦恼的对反品不是智慧,或者其粗分的对治道并不是智慧,但是
由于贪和瞋属于轮回的根本烦恼之一,而能断除根本烦恼的根本正对治道,终究来说必是
证得二无我的智慧随一,因此将无贪、无瞋善根也安立为智慧的体性,并没有过失。
开示
如上述,关于无贪、无瞋、无痴等三善根的教诫,其法源乃是依于《入行论》所说;
由于《入行论》教说的文辞,不会像《现观庄严论》诠释般若教义的教典这么的艰涩,这
么的难以通达。因此,如果要进行闭关或实修相应,可透过背诵《入行论》的词句之义,
作为闭关或观修的实修法要,这是极为殊胜圆满的法行;
如果进行闭关时,只单单偏重于快速圆满十万遍或不等的数目,而持念皈依发心偈、
持念百字明咒、本尊的咒语或上师咒语,而并不那么重视思惟法义而修行,这显然是不足
的。虽然这些法行有其利益和功德,仍显得不那么圆满;因此,思惟《入行论》所说之义
,而趣入闭关或观修,即便次数不多、数目不圆满,至少具足了法义而予作思惟,必能渐
次引导调心相应,乃至获得极大义利,因此如果单单只为了圆满数目,而不重视思惟法义
的修行,显然是不足的。
>>>>>
注:
我的心续所摄的五蕴当中,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法、觉知。心法包括有心、心所,即
心王与心所,心所法可分为五十一种。识蕴是心王,有心王必有心所,与识蕴心王相应的
心所法,受蕴即受心所、想蕴即想心所,除了受、想以外,其他四十九个心所属于行蕴。
(例如五别境的定、慧属行蕴,十一善心所的信、惭、愧、精进、无贪、无瞋、无痴
等属行蕴。行蕴分相应行与不相应行,我的心续所摄的行蕴的心所,即相应行的心所。)
就补特伽罗的心续而言,五十一种心所的界限为何?因为阿罗汉、菩萨圣者及佛圣者
,已断烦恼或不被烦恼所自主,所以在他们的心续中,只有五十一种心所之中的五种遍行
心所、五种别境心所、十一种善法心所,而没有六种根本烦恼心所、二十种随烦恼心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