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故事选 【佛陀的修学历程】
一、出家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告诉比丘们说:
“比丘们!从前,在我还未出家时,过着极优渥与高雅的生活。我的父王为我建了春宫、
夏宫、冬宫,那里有着幽雅的环境,各种美食,各种高级服饰用品任我享用,还有诗人、
艺妓相伴,让我足不出户也不会觉得孤单。
纵然过著那样富裕的生活,但还是时常让我想起,从前到宫外出游时所看到老、病、死的
恐怖与恶心景象,想到自己也会老、病、死,不禁生起想要脱离之心。
终于,有一天,我下了决心要解决人生老、病、死的大问题。在家人不舍的悲伤哭泣下,
我剃除了须发,穿上袈裟,离开王宫,开始了我的出家修道生活。那年,我二十九岁,正
值充满青春活力的年纪。”
二、修定
“比丘们!出家后,我清净地守护着自己的身、口、意,首先来到大家尊称为‘仙人’的
阿罗罗迦摩罗处修学。阿罗罗告诉我,他已修得了超越‘一切识处’的‘无所有处’禅定
境界。我心想,阿罗罗能,我也能。于是精进修行,过了不久,我也体证了‘无所有处’
的境界。阿罗罗知道了,对我极为恭敬,与我平起平坐,且邀请我与他一同领众弘法。然
而,我心知‘无所有处’之境界,仍不离情爱,不得解脱涅槃。所以,带着对这种修行法
的不满意与失望,我离开了。
接着,我来到郁陀罗摩罗子处修学。郁陀罗告诉我,他已修得了超越‘无所有处’的‘非
想非非想’禅定境界。我心想,郁陀罗能,我也能。于是精进修行,过了不久,我也体证
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郁陀罗知道了,也对我极为恭敬,与我平起平坐,且邀请我与
他一同领众弘法。然而,我心知‘非想非非想’之境界,仍不离情爱,不得解脱涅槃。所
以,带着对这种修行法的不满意与失望,我再度离开了。”
三、各种苦行
“我继续在摩揭陀国境内寻寻觅觅,后来,来到靠近郁卑罗地方的西那尼加码村附近,发
现了一处适合禅修的清净林地,就留下来强练‘闭气禅’,想从中得到解脱涅槃。然而,
纵然以我强大的毅力持续修练,但因极度强忍闭气,造成身体强烈的头痛、腹痛与灼热感
等,种种的身体痛苦与疲惫,使得身体过度负荷而得不到平静。
之后,我又尝试了裸体、持守各种饮食禁忌、以树皮羽毛等各种奇怪东西当衣服、常站不
坐、常蹲不站、以棘刺与铁钉为床、一晚三浴、倒立而行、将身体吊离地面、受烈日曝晒
、冬天坐冰块、泡水、禁语等,种种常人难忍的奇怪苦行;长年不洗澡,让身上积满污垢
,甚至于长出青苔的污秽行;小心每一个步伐,在乎每一滴水,以免伤害小虫的谨慎行;
离群索居的孤独行;吃牛的粪便,吃自己粪尿的不净行;住令人毛骨悚然的弃尸墓地,捡
拾尸体残骸为床,任人在身上吐痰、小便;又经历了日食一粒麻、一粒米、一枣果的少食
,以致于瘦弱到皮包骨而两眼深陷,头皮皱缩,手一放到肚皮上,就能摸到脊椎,身上的
毛一摸就掉下来了,连小个便都会因体力不支而倒栽葱。这样的修行,整整持续了六年。
”
四、放弃苦行重返禅修
“我心想,这六年来我所修的苦行,是没有人能比的,但依然不能让我超越常人,这不是
圣者之道。那么,要达成正觉,应该还有其它方法吧!
于是,想起了从前我还是王子时,在树下体验到的初禅离欲、离不善法之喜与乐。既然都
已离欲、离恶不善法,那应当是通往正觉之路,我为什么要害怕,而避之唯恐不及地去修
苦行呢?我不再害怕与排斥了。但以目前这样虚弱的身体,实在不能再进入初禅,我应当
先吃些食物,让体力恢复过来才行。
当我开始接受食物时,当初伴我出家修行的五比丘,认为我已经半途而废,放弃修道而堕
落了,所以对我感到厌恶与鄙视。
恢复体力后,我看到一位名叫吉祥的人正在割草,于是,向他要了些草,到尼连禅河畔一
棵菩提树下铺座禅修,并且下定决心,不得解脱涅槃,绝不离开。就这样,我进入了一连
七天的禅修。”
五、体证解脱的那一夜
“在持续的禅修中,我进入了初禅,再继续经第二禅、第三禅,进入第四禅。就在第七天
的初夜,我以第四禅的定力,忆起了我长远以来的过去生,每一生中的种种生活细节,而
证得了宿命通的第一智。
到了中夜,再以第四禅的定力,通达了天眼神通,而能知晓众生的各种业力,看见众生死
后依怎样的业力往生何处,证得了生死神通的第二智。
到了后夜,想起未出家以来就存在心里的问题,亦即这生、老、病、死的流转,实在让此
世间进入了极大的苦恼,怎样才能脱离这老与死的苦难呢?于是,又以第四禅的定力正思
惟,生起具突破性的无间慧,了悟到老与死是因为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
;识等层层因缘,在当下身心活动的观察下,由识而返,亦即了悟到识也不离身心,识又
缘于名色。我在这样的正思惟中,觉了其中环环相扣的‘流转’面,关键就在问题根源的
‘集’,这样的体证,让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觉,这是我前所未闻的无师
自悟。
接着,我又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无间慧,了悟到生灭了,老与死才能灭;有;取;爱
;受;触;六入;名色;识灭了,名色才能灭,这样,全部的苦迫才息灭。我在这样的正
思惟中,觉了其中环环相扣的‘还灭’面,让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觉,这
又是我前所未闻的无师自悟。
这样的正思惟观察,让我发现了历来诸佛走到正觉的古道!古道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从
‘正见’到‘正定’的‘八正道’。追随着这古道而修,就能如实知‘老死……等’;知
其‘集’;‘灭’;‘灭之道迹’,亦即如实知众生苦迫的流转,苦迫流转的原因何在,
应当用什么方法灭除,而能斩断流转生死的贪爱与无明,证得了灭尽烦恼的第三智,而成
就了解脱生死的涅槃正觉。”
https://i.imgur.com/EXocXpt.jpg
按语:
一、本则故事第一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一七柔软经》、《增支部第三集第三九经》,《
长阿含第一大本经》、《长部第一四大本经》,《中阿含第二0四罗摩经》、《中部第二
六圣求经》。
第二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二0四罗摩经》、《中部第二六圣求经》,《中部第三六萨遮迦
大经》。
第三段取材自《中部第一二师子吼大经》、《增壹阿含第三一品第八经》,《中部第三六
萨遮迦大经》。
第四段取材自《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增壹阿含第三一品第八经》,《中阿含第二
0四罗摩经》,《杂阿含第三六九经》、《杂阿含第三七0经》。
第五段取材自《中部第四怖骇经》、《增壹阿含第三一品第一经》,《中阿含第一五七黄
芦园经》、《增支部第八集第一一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五经》、《杂阿含第二
八七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0经》、《杂阿含第二八五经》,《杂阿含第二八六
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四经》、《杂阿含第三六六经》,《杂阿含第三六九经》、
《杂阿含第三七0经》,《长阿含第一大本经》、《长部第一四大本经》。
二、本则故事是从好几部经文中拼成的,这仅是佛陀从二十九岁出家,到三十五岁正觉解
脱的片段与略记。至于涵盖佛陀一生的完整传记,在《阿含经》中还不曾发现。依印顺法
师的意见,完整佛陀传记的编成,其时间并不会太早(《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三五七
页)。或许,佛陀时代或早期的佛弟子,对佛陀传的需求,并不是那么的强烈吧。
三、佛陀的修学历程,不论对佛法精髓与特色的认识,或是修行方法的抉择,都会很有助
益,是每一位学佛者都应该深入了解的。
四、“非想非非想定”,是当时印度修定的最高层次,其次,依序为“无所有定”、“识
无边定”、“空无边定”、“第四禅定”、“第三禅定”、“第二禅定”、“初禅定”等
八种。
这八种定力,要依序深入,无法跳越。
五、《杂阿含经》中,多将“八正道”中“正定”的内容,解说为是从“初禅”到“第四
禅”的“四禅”,可以说是特别重视这四种禅定的,这或许跟佛陀由“第四禅”开发神通
,继而观缘起得解脱涅槃的修学经验有关吧!
六、得解脱涅槃,一定要有“第四禅”的定力吗?反之,得“第四禅”定力的修行者,必
能因此定力而得解脱涅槃吗?后者,从最初佛陀的修定,以及他那两位修定老师都没有解
脱的事实,很容易就能分辨了。
前者,无师而自悟的佛陀,是依这个模式成就的,但佛陀后来的教导,从经典文献来看,
倒不一定如此,如《中阿含第二0五 五下分结经》、《中部第五二八城经》、《增支部
第九集第三三经》、《增支部第九集第三六经》都说,从“初禅”到“无所有”的定力,
都有机会契入解脱慧,这就是后来论典中所说的“七依定”(参阅故事第八九〈须深盗法
〉按语四)。
这或许是“无师自悟”的佛陀,与“听闻佛法”声闻阿罗汉的差别之一吧!
七、佛陀从老死苦迫开始作正思惟观察,这即是缘起法的“此有故彼有”。
但到底观察的内容如何?经典的记载并不一致。如《杂阿含第二八五经》、《杂阿含第二
八六经》、《杂阿含第三六六经》等三经,同为从“老死”经“生、有、取”,观察到“
爱”的五支。
《杂阿含第二八七经》说“齐识而还”,但后半段又说到“无明”,前后有十支与十二支
的矛盾,而与之相当的《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五经》,主要为从“老死”观察到“识”
的十支,但最后又说到“行”,也显得突兀。
《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0经》、《长阿含第一大本经》、《杂阿含第三七0经》都从“
老死”说到“无明”,为十二支说。
《长部第一四大本经》则说老死到识的十支。如果认为十二支中的“无明”与“行”,是
指前世的部分,则以佛陀在当天的初夜与中夜,已由第四禅定力开发出宿命与天眼神通力
,能观完整的十二支,也说得通。
如果从生死流转的“集谛”──“爱”来看,五支的观察已具备契入解脱的可能,如果从
现实认识经验与生理组成来看,“缘起的观察,到达‘识’,已不能再进一步,不妨到此
为止。”“从无限生死来说,无明的覆蔽,爱的系著,确是生死主因。解脱生死,也唯有
从离无明与离爱去达到。我以为,十二缘起支,是受此说影响的。在缘起支中,爱已序列
在受与取的中间,所以以行──身口意行(与爱俱的身语意行)来代替爱,成为十二支说
。说到‘此识身’以前,是三世因果说。以三世因果说缘起,应该是合于当时解脱生死的
时代思想的。”(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二三九至二四0页)从以上
的引述来看,或许“齐识而还”的十支说,有较高的可能性吧。
八、经典中关于缘起内容的各种不同支数说明,印顺法师在其《唯识学探源》〈缘起的解
释〉中,有详细的引述与讨论可以参考。其中,“详细的并没有增加,简略的也并无欠缺
”一句,应为该篇论述的精义。
九、作“缘起的逆顺观察”所得到的重要证悟,就是“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了
,此点在《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五经》中有最清晰的描述。而《中部第四怖骇经》、《
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与《中阿含第一五七黄芦园经》,甚且略去“缘起的逆顺观察”
一段,只略说由“四圣谛”而得灭尽烦恼的第三智。
文: 阿含经故事选 / 庄春江 编著
#布达设计 #BUDDHADESIGN #BUDDHABLESSYOU #BUDDHA #DESIGN #BUDDHABLESSESYOU #佛
教视觉 #视觉设计 #佛教视觉设计 #法语分享 #正念 #智慧禅
布达设计IG Follow @bduses
追踪网址:https://www.instagram.com/bdu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