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世俗菩提心(阐释“世俗菩提心”的性相)

楼主: ykkdc (ykk)   2022-01-02 13:12:32
转自: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2011/04/3.html
菩提心的定义/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 菩提指的是佛果,希求佛果的心是菩提心
菩提心有其严格的定义,但是可以大概理解为“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意识)”是菩
提心。
这里面,一定要具备二个部份:一、是为利有情的部份,类似大悲心等(大悲是希求
利他,利益一切有情离苦的动机);一、是愿成佛的部份(希求自利成佛,想要成佛)。
因此,菩提心本身是希求佛果的心(菩提心本身是想要成佛的意识),因素是:为利
有情。为利有情是因素,不是菩提心本身,可是讲条件的时候会讲二个(二个希求)。
所以菩提心也是具有二个欲求(希求利他自利)的心(意识),二个欲求(希求)是
:1.很希望利益有情(利他,希求利益一切有情),与2.很想成佛(自利,希求成佛)。
(一位补特伽罗的心续中,由第一个希求利益有情的因素(大悲为导,希求利他),
而生起第二个希求我要完善自己(希求自利)成办佛果无上菩提。
一位补特伽罗的心续中,这两个希求的次第,首先由大悲心希求利益一切有情,而后
生起我要成办佛果菩提的希求,菩提心即希求成佛。
菩提心是因大悲的希求利他,而希求自己成办无上菩提的佛果。为什么要成佛?因为
成办佛果一切种智的究竟智慧功德,才有圆满利他的能力而圆满自己希求利他的大悲。)
菩提心的定义:
“与自身的助伴(与意识心王自己本身同俱相应助伴的心所法,菩提心的心、心所,
是怎样的心、心所呢?)──为了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佛果)的欲乐心所(希求心所)相
应而生,大乘道入门之道类为特色的大乘主要意识心(菩提心本身是第六意识心王)。”
(菩提是佛果,菩提心希求佛果,为了利他而希求佛果是内心第六意知的希求。)
(注:吾人觉知的心心所,心王与心所同俱相应,心所是心王的助伴。
心(觉知)包括有心王与心所,此处助伴是说心王与心所同俱相应,心王是主体,心
所是心王的助伴。
例如,一个意识(觉知)包括有心王与心所,生起菩提心的意识觉知(心、心所)时
──心、心所,即心王与心所,有心王就有心所,心所是心王的助伴,心王与心所同俱相
应,菩提心本身是意识心王,与菩提心的意识心王相应的欲求心所是希求佛果的欲心所。
菩提心是以希求佛果菩提的欲求命名,即希求菩提,但是菩提心本身是心王。与希求
利他而希求佛果的欲心所相应的意识心王,这样的意识心王本身称作菩提心,菩提心是为
利他希求成佛的主要意识心。
觉知的心、心所当中,心所法的分类,欲心所属别境心所,欲心所不是贪心所,贪心
所属烦恼心所。一般说的贪欲,不等于别境心所的欲心所。
欲心所(希求心所),或译作欲乐心所,此处的欲乐,并非一般说五欲之乐,五欲之
乐的乐受属受心所,受心所属遍行心所,而此处欲乐心所属别境心所,不是在说受心所。
别境心所的欲心所(希求心所、欲乐心所),是说希求好乐的作用。有些会加注音为
ㄧㄠˋ,例如经典常说“愿乐欲闻”,表示佛弟子对佛所开示的法有好乐(ㄧㄠˋ)希求。
《优婆塞戒经》:“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希求)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
名为菩萨性。”此处的欲,指欲心所,心、心所当中,欲心所是对所思惟之事物发起希求
的作用,此处所思惟之对境是佛果菩提,想要以善业利益有情而对佛果菩提发起希求心。
《华严经》:“为欲(希求)究竟功德智慧(佛果无上菩提的一切种智),…常为利
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起大悲心,欲令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一切种智(佛果)。”
蕅益大师<百法明门论直解>:“欲者(心心所当中的欲心所),于所乐境,希求冀望
以为体性,精勤依此而生;深信其有力能得乐果能成圣道,而起希望之欲…爱乐证修…”
心、心所当中,别境心所的欲心所,不等于一般说的贪欲。经典说到的欲,有不同用
法。或指贪欲,与心所法中,烦恼心所相应。或指五欲尘,属色法。或指心所法中,别境
心所的欲心所,希求心所的作用。依经文脉络有不同用法。)
■ 大乘道入门之道类为特色的大乘主要意识心:
(‘大乘道入门’之‘道类’为特色的‘大乘’‘主要意识心’)
(1).先说“大乘”:
菩提心(想要成佛的发心意识)是大乘道的门槛。
有菩提心(有想要成佛的意识)即是大乘,没有菩提心(没有想要成佛的意识)就不
是大乘,是不是大乘,取决于有没有菩提心(是不是大乘就看有没有希求成佛的意识)。
说“大乘”,是为了排除蔗皮式的菩提心(蔗皮式发心,又称造作式菩提心)。
以七因果方式修习菩提心的次序是:1.知母、2.念恩、3.报恩、4.悦意慈、5.大悲心
、6.增上意乐,接着是7.蔗皮式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七因果修习方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