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界法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09 上

楼主: creative88 (create)   2021-08-23 23:22:18
  【49】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 (第9 卷/共20 卷)编辑/出版:净愿兰若 / 释心贤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过程当中,有两种力量是不可思议的:第一个、是我们内在心灵的
力量不可思议;第二个、是外在佛陀的加持力不可思议。一般来说,圣道门的修学,偏重
于内在的心力,我们翻开金刚经、楞严经,乃至法华经、华严经,都是教导菩萨这一念心
应该怎样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希望能够突破自己的障碍,建立与诸佛一样的功德。
  那么这些经典所诠释的,就是把我们心灵的力量开发出来,以心力去创造你的生命─
─心力不可思议。而净土宗的修学,比较偏重于佛力。
  佛力是什么意思?就是虽然佛陀灭度了,或者佛陀不在我们身边了,但是佛陀有法身
,祂的法身是常住、无所不在啊。佛陀清净的法身,祂有无量无边的大悲愿力,恒常在加
持我们,只要我们肯忆念祂的圣号,我们就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把佛陀的力量引导
到我们的生命当中。这个就是蕅益大师说的,叫做转他成自。
  换言之:我们透过忆佛、念佛,把佛陀的力量转成我们的力量,做一种转换。佛陀的
力量本来是佛陀受用的,但是透过种种的善巧方便,就能够把佛的力量转成我们的力量,
这也就是一种佛力的加被。我们从本经的规划来看,它的修学宗旨,是把心力跟佛力结合
一起。怎么说呢?智者大师在《观经疏》里面,用一句话来表示这个宗旨,说是:法界圆
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智者大师是以一心三观,来统摄本经的观想念佛,它的次第是如何呢?首先,先观法
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当然,这个是修空观,在修习本经之前,必须先空掉我们的颠倒
妄想。我们在娑婆世界打滚太久了,累积很多很多的妄想,很多的生命记忆,不管是好的
坏的,都在我们心中留下了痕迹。那这怎么办呢?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先把一切的妄想,回归到一念的清净心,就是用空观的智
慧,把心带回家,这是第一件事情。如果我们修习止观,不能把心中的妄想消灭,还夹着
妄想,那修习止观就很难成功。
  所以修净土的人,要知道两件事:第一个、破妄,第二个、显真。心中要把娑婆世界
的相,慢慢的减少。本经就很强调你心中的相,观经里面说:你心中经常忆念什么相状,
就会跟这个相状感应道交。它认为我们心中的相状,对我们生命是有引导性的,如果你一
天到晚都是忆念娑婆世界的相状,那你来生一定又回到娑婆世界。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
把娑婆世界的一切相状,回归到一念的清净心──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清净心。接下来
做什么呢?
  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开始修假观。从一念的清净心当中,提起本经的观想。
比方说:落日观、宝树观、楼阁观,乃至阿弥陀佛观等等,从清净心当中又建立一个新的
相状,来做生命的引导,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所以它是先修空观,破妄,再修假观,显真,这叫破妄显真。
  本经的结构很清楚的把心力观想的力量,跟阿弥陀佛的加持力,结合在一起,这就是
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50】十六观之五——池观(一)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经文,辛五的池观。
  前面的宝树观,跟楼阁是不可以区分的,因为楼阁就在宝树当中。宝树是讲到住处的
庄严。这地方的七宝池,是讲到受生的处所庄严。
  结前启后,次当想水。
  明标池体
  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
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次当想水,这里的水跟前面的水观,不太一样。前面的水观,水是沉静不动的,是一
种寂静状态,因为那是观琉璃地的前方便,所以前面的水想是静态的。这地方的水是什么
呢?是指八功德水,它是动态的。前面的水是要表显极乐世界的大地庄严,这地方的水,
是要表显极乐世界水中的莲华,乃至于这里的水能够演说种种妙法,所以水是流动性的。
我们看经文就清楚了。
  那么,怎样观八功德水呢?
  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首先标出极乐世界的水,是八池水,具有八种功德,它是澄净、清冷、甘美、润泽、
轻软、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具足这八种功德。
  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
  这八功德水,都是七宝化成的。这七宝,非常柔软而不坚硬。是从如意珠王生出来的
。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娑婆世界的水,是从云层下雨下来的,极乐世界的水,诸位看极
乐世界庄严图像,八功德水中间,一定有画如意宝珠,然后从如意宝珠当中,就像那个喷
水池一样,分为十四个支,喷出水来。
  如意宝珠的意思,是说八功德水,它的温度、各种味道、甘美等等,都能够随众生的
心意,自在变化。从如意珠王出来时,分为十四个方向,古德解释十四支,认为这是一种
表法,他把十和四分开来看,十是表示这八功德水,它是遍满十方,圆满的;四,是表示
八功德水有常、乐、我、净四种功德,这叫十四啊。
  简单说:就是它的前后左右上下十方,每一个方向都是常乐我净,所以叫做十四支。
  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每一支流,都是七宝妙色。前面有说水是七宝所成,所以水是七宝色。七宝池它的本
质当然是七宝所成,但是水池的岸边是黄金为渠,池底有金刚的宝沙。智者大师解释说,
为什么池底是金刚沙呢?因为这个水,是佛的不生灭心所变现出来的──金刚不可破坏,
表示坚定而不可破坏的意思。这里,先把水的相貌讲出来,其实主要是要讲两个重点:一
个是水中莲华的庄严,一个是水也可以说法。所以下一段文,才是水观的重心。
  【51】十六观之五——池观(二)
  莲华庄严
  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当然有它的功能德用。在每一个水池当中,都有六十亿的七宝
莲华,而且每一朵莲华的体积,它的周围有十二由旬那么大。我们到极乐世界,不是马上
去住楼阁,不是这样,一般是先在莲华待一段时间,到后文九品往生就会知道。有些人时
间长,有些人时间短,就像我们投胎娑婆世界,也不是马上就生活了,而是在母胎十个月
。那么往生到极乐世界,它是莲华化生,你品位愈低,你待的时间就长一点,你品位高,
你就早一点华开见佛。总而言之,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是在莲华化生,所以必须介绍莲
华。
  水演妙法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
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这莲华跟水的配合,是有作用的。这个摩尼宝珠流出来的水——流注华间,它在莲华
的华瓣当中流动,而且还流动到岸边的宝树,顺着树的上下流动,不是静态不动的。那么
水一流动起来,就有声音。这个声音是做什么的呢?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乃至于赞叹诸佛相好。这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这里主要是诠释极乐世界所说的法。当然,佛法跟世间法最大的差别,就是佛法有解
脱分,它有解脱的功德,能够让我们了生死!如果你信外道,它的教义只能够让你升天,
但不能了生死。所以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就是它有空性的智慧。
  对于空性的智慧,天台宗的诠释,主要有三个内涵:第一个、是以众生法为所缘境:
它观察的所缘境,是以空性的智慧和众生法为所缘境。好比小乘法,它是从苦谛下手,观
察我们的身心世界是无常的,不断在变化,年纪大一点就有感觉,你现在的相貌跟年轻的
时候不一样、体力也不一样。
  所以,虽然我们得到人的果报体,不管你福报大不大,心中就是没有安全感,每一个
人都是这样。其实,我们都是娑婆世界的过客,是随时准备要离开的客人啊!
  《楞严经》上说,这跟你到一个地方去挂单一样,只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所以,没有一个人可以长久住娑婆世界的,这就是无常。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要走,
这也就是一种死亡的威胁,所以福报愈大的人,面对死亡愈害怕,因为他不想失去他所拥
有的一切──你好不容易来娑婆世界投胎,得到一个果报体,刚开始很不习惯、很陌生,
你在生命里面搞了三、四十年,对家庭环境熟悉了,跟你的亲属也熟悉了,再不多久就死
掉了。死掉之后,业力风把你吹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你又出生,出生的时候又很不习
惯,然后你又熟悉了,又死掉了。
  所以我们在三界中飘来飘去,这就是无常的怖畏,也就是一种痛苦!因为你没有一种
安稳性,我们人性对于快乐的要求,就是寻找安全感。所以我们的快乐也叫安乐,能安稳
才有快乐嘛。但不幸的是,身为一个人,你就永远缺乏安全感,不知道来生要去哪里、不
知道这个业力风,要把你吹到哪里去,你不知道。因此,小乘的空观认为:无常就一种是
痛苦;因为痛苦,所以是无我,没办法做主;因为无我故空。小乘的空性,就是从无常去观
察的。
这地方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就是从众生的五蕴的身心世界而切入空性
。其次,大乘的空义有两种:从自利的角度来看,前面小乘法的空性,是从苦谛切入,大
乘的空性是从道谛切入。这道谛的所观境,是以心为所观境,观察现前一念心性──当体
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人生不是绝对痛苦,也不是绝对快乐。
  大乘佛法看人生,人生是无自性的,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人生对我们到底是一
种负担呢?还是一种功德呢?就看你怎么去经营。如果你明白道理,能够假藉这个臭皮囊来
积功累德,这个人生对你是有益的。你会因为今生的生命,而到极乐世界,创造你来生的
功德庄严,也是靠你这一生。当然,你也可能把人生给糟蹋了,你攀缘、执著,结果把人
生搞得满身的罪业,那么这个人生对你来说,就是一种障碍了。
  所以,大乘佛法认为人生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答案是不一定!因为:诸法无性,境随
心转!大乘的空性是这样解释的,小乘的空性是认为人生没有价值,他赶快要到涅盘去,
小乘是用悲观的思想来诠释人生。因为他用无常观察生命,人生就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
呢?你终究要死,今生荣华富贵又能怎么样呢?空欢喜一场!所以小乘的思想认为人生是一
场梦,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梦。
  大乘佛法看人生就没有这么悲观,大乘佛法说: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
回顿息。看你的心是觉悟还是迷惑,由此带动截然不同的人生。总而言之,大乘佛法的人
生观,是从道谛来观察,它强调方法,只要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你的人生就有价值;你不
懂得方法,胡思乱想,你的人生就充满了障碍,这就是大乘的空义,是向内心观察的。
  另外一种特殊的净土法门——他力门。它不是以心为所观,而是以佛的功德为所观境
,也就是以四谛里面的灭谛,直接趣入佛的涅盘。所谓: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
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虽然人生充满了障碍,但是我可以透过正确的忆佛、念佛,而进入
到佛的功德庄严中,这就是他力门,果地教。
  直接观佛的相好庄严──即众生心,投佛觉海。我虽是业障凡夫,但是透过正确的观
想、观像、持名,就可以受用到弥陀的功德。这就是净土宗的空义,它是建立在自他不二
的平等基础上。因此,净土宗的空是什么呢?是空掉我是业障凡夫,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
——生佛不平等的错误观念。事实上,我虽业障深重,但是弥陀心内的众生,阿弥陀佛虽
万德庄严,也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
  所以大乘的空性是建立在感应道交──就是把自跟他之间的障碍消灭掉!所以,同样
是空性,每个人诠释不同:小乘的空性,从悲观的无常去诠释;大乘的空性,从一念心性
去诠释;那么净土宗的空性呢?从感应道交去诠释。而这些大小乘法义,极乐世界都有宣说
,所以才说:有时候宣说苦、空、无常的小乘空性、有时候宣扬大乘诸佛的相好,都是由
八功德水的流动,来演说这些妙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