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分享] 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楼主: loby1234 (天策四象)   2021-02-23 08:33:05
※ [本文转录自 Learn_Buddha 看板 #1WD4mm_5 ]
作者: loby1234 (是洋葱,我加了洋葱) 看板: Learn_Buddha
标题: [分享] 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时间: Tue Feb 23 08:28:30 2021
佛说:“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
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谦卑就是礼佛,守礼就是持戒,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利人就是利己。”
不争就是慈悲
以平常心应对无常的人生,不争不辩、不闻不见是大境界,或许俗世中的人们难以贯彻始终
,却可以在生活中充分运用不争的智慧,不轻易和别人发生争执,当争执无可避免的时候,
忍一时退一步,让对方赢,又有何妨?
人活着,没必要凡事都争个明白。黑是黑,白是白,让时间去证明。跟家人争,争赢了,亲
情没了;跟爱人争,争赢了,感情淡了;跟朋友争,争赢了,情义没了。跟陌生人争,争赢
了,缘分没了。争的是理,输的是情,伤的是自己。
很多事,没必要去争,不争,是一种大度的人格,不争,是一种自信的底气。与人不争,不
代表窝囊没用。欲为大树,莫与草争,与其争,不如让自己身在顶峰。
不辩就是智慧
《道德经》云“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是无法靠讲道理来解决的,颜
面也不是靠争执能挽回的。相对而言,遭遇诽谤的最好处理方式就是保持平静和理性。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诽谤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的。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不辩”的胸
襟,就不会与他人针尖对麦芒,睚眦必报;拥有“不辩”的情操,宽恕永远多于怨恨。
不争辩的人通常是以“海纳百川”般的胸怀做事待人,不拘泥于小节,看淡得与失,用“厚
德载物”的心态面对一切。因此,这类人属于“大智若愚”的人。不争辩是一种处惊不变的
心态,是一种成就大事的智慧,是一种包容万物的人格。
出自:https://kknews.cc/essay/ypzmqxa.amp
心得: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对我而言,这正是我目前最需要做到的,目前的安排
,应该让我感到知足,而不是再自寻烦恼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21-02-23 09:18:00
阿弥陀佛
作者: minpanda   2021-02-23 18:22:00
感谢分享,南无阿弥陀佛!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21-02-23 21:42:00
阿弥陀佛!
作者: RungTai (RungTai)   2021-02-25 15:43:00
出处:《每日头条》= 中国内容农场 , 农场文的大本营连作者名都不知道的路边心灵野鸡汤 少喝为妙《道德经》云 ... 云云不分的简转繁文章然后 道德经...在佛版po道德经不会有点..微妙吗 :)
作者: minpanda   2021-02-26 17:03:00
也有法师会以道德经来举例的,道德经就是古德胜贤写的教科书,讨论这个没问题的。改错字:古德圣贤
作者: homerungod   2021-02-26 18:13:00
我觉得如果是符合佛法,讨论道德经很合理,但如果违背佛法,还是以佛法为准以免落入外道邪见,而且佛陀本人也会与外道辩论并且辩赢的讨论佛法与其引用道德经,不如引用法师的法语或佛经,更能直接探讨不是吗?
作者: minpanda   2021-02-26 23:07:00
可以理解成一种善巧方便。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譬如您很敬重自己的老师,但是内心皈依的是三宝不是老师就像随喜,我看到虔诚的基督徒会随喜他虔诚与修善的心,但我内心皈依的是佛法僧,不是归依神明或教主。
作者: FHShih (hou)   2021-02-27 08:33:00
末学觉得,可以标示在分类,用[法语]的,就是法师开示或经点中佛说的内容,用[分享]或[其他],可以是善法相近的内容但是都必须符合的条件是: 只要讲到"佛说",请符合经典依据,并且文章都请标明出处,或讲授的法师姓名。这样或许会比较清楚?因为板上也确实有初学,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分辨,有能力用正确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文义,诸位大大应该也是想要保护这些初学的人们,能学到正确的佛法,也是保护教法的心意。在寺院,如果是正规的法师开示或跟随师长学习,虽然会用到各种不同方便法门引导入门,但是后面会教导正确的佛陀见解,以确保学员能够学到正确佛法,但是在板上没有这种机制,无法确定人们理解是正确的,所以可能必须使用一切标示,区分方便法与究竟的正法。来保护板上初学的人。除了自己能理解、自己懂之外,也帮帮能力还不能正确理解者另外,也可以在[分享]这类文章的前面,固定标注:方便法相关内容,(或善法相关内容),若修学一切准则请依据佛说经典。然后,这样的方便法,如果有偏离正法的内容,请还是接受大家会发文或在推文底下"补充说明"。~XD另外,关于儒道方面,如果要引用,建议是在法师开示内容中,由法师引用,数[法语]类才开放,因为法师比较会引导到正却角度上,这样的引用较不会偏失。如果是方便法的文章,建义规定不要引用,因为会非常模糊,文义随人解,容易变成解成外道见,误以为是佛法而不自知。以上供版主参考。补充: 对自己个人,是可以"看成方便法,自己正确理解就好"如果今天是对大众有管理责任者,就不应该只有这个态度。如果是像版主在楼上讲的说法,是个人自己可以有的态度。但佛教版不会因为敬重天主教、基督教、儒道,就变成跨教版如果要维持佛教板内纯粹佛教的讨论空间,可能要有一点规则版规以"如进入寺院"做主旨的话,人们应该不会去寺院和法师讨论天主教,基督教...等等教义,这和敬重他教不相违。
作者: minpanda   2021-02-27 11:52:00
这个议题不错,或许可以开一个讨论串来讨论!我个人认为"导向离欲"的文章都很好,练习不分类,纯随喜
作者: FHShih (hou)   2021-02-27 12:30:00
前提是,看的人要有够多见解知道是"导向离欲"四法印是佛陀所教导的法门,佛教徒不应放弃世尊正法,选择天主教、基督教来随喜不分类。和四法印相违的话,是没什么好练习的。要练的,是在佛陀教法中分派分系分宗,的那种分类,才是应当遮止的。虽说自己皈依佛教,但大多数人是连什么是佛说、什么不是,都分不清楚,应当先学习分清,其他随喜。而不是都混在一起,反正搞不清楚,通通随喜,号称学佛,但无能力辨别佛说。
作者: minpanda   2021-02-27 13:07:00
有表达不清楚的地方,造成误解相当抱歉。我自己说的随喜是随喜“虔诚的心”随喜“尊师重道”,而不随喜他的信仰这样说好像也不清楚,我内心皈依佛法僧,随喜的是善念,
作者: FHShih (hou)   2021-02-27 13:09:00
所以,在板上没有清楚规范,初学是无法清楚你随喜何者的。
作者: minpanda   2021-02-27 13:10:00
随喜诸善根。
作者: FHShih (hou)   2021-02-27 13:11:00
以规范让初学者一目了然,也是善巧智慧。
作者: homerungod   2021-02-27 14:48:00
同意F大的看法,至少要能够分辨是否符合佛法符合三法印(四法印),四圣谛,如果违背明显不是佛法
作者: sq23123 (阿晃)   2021-02-27 18:31:00
人为什么不快乐,放下就快乐了阿弥陀佛
作者: minpanda   2021-03-01 11:27:00
推楼上分享!想到布袋和尚放下袋子再提起袋子的故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