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要说什么
我刚刚去查舍利弗尊者被无形众生整的故事时碰巧看到的...
============================================================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106.htm
106.耆那教分裂的警惕
──灭诤七法的教说
有一次,佛陀住在跋耆族人的舍弥村中。
那时,耆那教教主尼干子,刚在波和城过世不久,当地的耆那教教团便分裂为二派,
彼此之间对教义有不同的看法,因而意见不和,相互斗争。耆那教的在家弟子们,对这种
情形都感到厌恶与反感。
耆那教分裂斗争时,一位名叫“周那”的沙弥,正好也在波和城结夏安居,对这个情
形十分清楚。安居期结束后,沙弥周那来到舍弥村见尊者阿难,告知了这个情况。尊者阿
难深有感触,带着沙弥周那去禀告佛陀,并对佛陀说:
“世尊!我听到耆那教分裂斗争的消息,大感震惊,使我联想到比丘众在世尊入灭后
,如果也起了类似的斗争,一定会让许多人苦恼,对大家都不利。”
“阿难!你看大家可能会为了什么事而分裂斗争呢?”
“世尊!大家会因为对戒、定、慧修学的不同,而起分裂斗争。”
“阿难!对戒、定、慧修学不同,而起分裂斗争的可能很小,多的是因修行经验上方
法的不同,而起争执,造成分裂。
阿难!我教了大家许多自知、自觉、自证的修行方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会有比丘对这些有不同的主张吗?”
“不会的,世尊!但我担心世尊入灭之后,那些只尊崇世尊的人,会对僧团的生活与
戒律有不同的意见,而起争执。”
“阿难!这类争执有六种起因,称为‘六诤根’,即:因为生气怨恨、轻蔑傲慢、妒
忌贪婪、虚伪欺诈、恶欲邪见、固执己见,而对师长、正法、僧伽都不谦恭,也不好好修
行,因而在僧团中引起争端,让许多人苦恼,对大家都不利。如果发现自己或别人有这六
种情形,应当赶快舍离。如果没有这些情形,将来就不会起争端了。
阿难!当有争端发生时,有七个解决方法,称为‘七灭诤’,即:
一、面前止诤:集合涉入争执的双方,面对面协调,找出适当的方法解决。如果无法
在自己的住处协调解决,则应当到更多人的住处集会,寻求更多人的加入,以多数人的主
流意见解决。
二、忆止诤:当有重大违反戒律事件被举发,但被举发者又说不记得曾有那样的犯行
时,则应借由其他与会者的回忆,以解决争议。
三、不痴止诤:当事者因丧失心智下的行为,事后又不复记忆时,在当事者当众表白
后,应以不追究结案。
四、自发露止诤:当有违反戒律事件举发时,应经由当事人的亲自表白承认,再依戒
律惩处,以解决争端。
五、君止诤:当所举发的违反戒律事件已经很明确了,但当事者还是故意狡辩,不愿
意坦诚时,应多方交叉讯问与举证,使当事者无所推卸,以解决争端。
六、辗转止诤:即争端的当事者,诉诸僧团大众议决,以多数决表决公断。
七、如弃粪扫止诤:若僧众中因争端而形成二个对立集团,经团体协商后,以接受对
方忏悔的方式和解。在一方表示忏悔后,所有争端应一笔勾消,就像把垃圾抛弃一样。
阿难!还有六个生起敬爱的诚挚原则,有益于僧团的向心力,使僧团保持无诤、和合
、团结。哪六个原则呢?那就是对僧团内的同修们,不论是在公开的场合,还是在私底下
,都要‘身慈’、‘口慈’、‘意慈’、‘饮食均分’、‘戒律共守’、‘见解相应’。
阿难!如果大家都能遵守这六个原则,还会因不能忍受他人言语或生活上的琐事,而起争
端吗?”
“不会了,世尊!”
“阿难!所以大家应断除‘六诤根’,而以‘七灭诤’的方法解决争端,以‘六敬爱
’的原则和睦相处,阿难!这样,即使我入灭了,你们也可以和乐相处,不起争端,快乐
游行,一如我还在的时候一样。”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部第一0四舍弥村经》、《中阿含第一九六周那经》。
二、“六诤根”、“七灭诤”、“六敬爱”等,佛陀虽是对出家僧众开示的,其实也
适用于任何团体的和乐与健全发展。断“六诤根”与行“六和敬”(即“六敬爱”)这是
治本的,而“七灭诤”虽是治标的,但却是解决眼前争端必要采取的方法,值得非圣贤的
凡夫重视。
三、“七灭诤”也见于律典中,条目名称与解说内容,或与故事中所说略有差异,以
下为一般常见的条目名称:(一)“现前毗尼”或“面前止诤律”(二)“忆念毗尼”(
三)“不痴毗尼”(四)“自言毗尼”或“自发露止诤律”(五)“觅罪相毗尼”或“本
言治毗尼”(六)“多人觅罪相毗尼”或“多觅毗尼”(七)“如草覆地毗尼”或“草伏
地”(参考《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七二页)、《佛光大辞典》第一一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