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禅定的误区

楼主: FHShih (hou)   2021-01-25 11:05:18
堪钦慈诚罗珠|《六祖坛经·定慧品》 摘录
我们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误区:
以为禅定就是什么都不想,心里没有任何的杂念,表面上看起来特别的平静。
普通的人、禅定还没有什么功夫的人,在禅定上面要停留很难,只有几分钟、几秒钟。
在禅修方面有一定的功夫的人,修得非常好的,七八个小时一直都在禅修当中
,没有任何杂念,他们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如果没有证悟,没有无我的
智慧,那它顶多是四禅八定中的禅定。
之前也讲过很多次,四禅八定的禅定,对普通人来说很有用,也可以作为一个台阶,在这
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去修智慧。
但是对禅宗、尤其是对惠能大师的顿悟的法门来说,这个不是很重要了,
就是说不能修这个,要直接修开悟的智慧。所以,惠能大师认为这样高标准的、
但没有证悟的禅定是一种误区,如果在这个方面下太多的功夫,等于是浪费时间
,没有太多意义。在《坛经》中,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了。
接下来讲的这个意思是这样的,“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有人不是自己打坐,就教
别人打坐。那教别人打坐的时候说“看心看净”。有些版本这里的文字有点点不一样,我
们现在用的是敦煌版,它讲的就是看心和看净。宗宝本也差不多,就说“又有人教坐”,
那教打坐的时候,是怎么教的呢?“看心观静”。
有些版本里面讲的不是看心,是“着心”,然后是“著净”。
就是执著自己的心,执著自己的心的平静。
“著净”的这个清净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还不是佛性的本来清净,
但是他以为自己的这种感觉就是佛性的清净,实际上不是。因为他还没有证悟,但是他在
理论上听说过清净。当我们的意识没有任何念头的时候,处于一个非常非常平静的状态,
没有证悟的人就误以为这就是佛经讲的本来清净或者是佛性。
这个我前几天讲过很多次了,作为已经开悟的人来讲,这两个有很大的区别。我们证悟了
以后再往回看的时候,就发现这两个原来完全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还没有到这个境界的
时候,没有办法回头看,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往前看。那往前看的话,前面还都是陌生的地
方,不知道真正的证悟是什么样子,所以在这个时候很容易犯这种错误,把自己的禅定就
误以为是佛性的本来清净。
=============================================================================
要分清楚禅定,和佛陀指出能解脱、由智慧摄持的空性见的禅定,
对我们学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两者的[果]截然不同,四禅八定最多升天,智慧摄持者可得解脱。
作者: Xras (想不出来)   2021-01-25 12:30:00
正是如此。某个阶段的止禅成就并非佛教禅法的最终目标,佛教无论哪个宗派,皆是以无我慧观成就而成就圣道。这也是日前某影片内容被称之为外道的原因。记不清是在圣严法师教禅坐还是某一本禅法入门书中也提到禅修过程中关于自我统一感此一阶段的叙述,下一步还是要自我的消融
作者: dtslim (LIL C)   2021-01-26 06:05:00
感恩慈诚罗珠勘布 阿弥陀佛
作者: yogi (Yogi)   2021-01-26 07:18:00
不要说是修定禅的平静会让人误以为证悟,修观禅也有所谓观染,种种美好的经验:光明、法喜、轻安胜解都可能会让禅修者误以为证悟
楼主: FHShih (hou)   2021-01-26 10:55:00
同意楼上诸位的说法。执著禅定[乐觉受],投生欲界天,执著[明觉受],投生色界天;执著[无念觉受],投生无色界天如果是在[乐、明、无念]之中,以为这就是证悟,则轮回...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01-26 21:34:00
先有乐、明、无念,再来考虑这个问题。99.99%的静坐者终其一生连边边都沾不上,想那么多干嘛?
作者: yogi (Yogi)   2021-01-26 23:20:00
喜、乐不会那么难达到啦。念佛法门会流行有一个原因是容易引生喜、乐。
楼主: FHShih (hou)   2021-01-27 08:38:00
其实末学身边执著乐明的修行者是很多的...也遇过不少认为无念就是证悟的学佛人呢。而且,在刚开始学佛时,对于取舍见解就应当有些认识。
作者: solarjeff (吉祥如意)   2021-01-27 17:49:00
觉察状态要维持在前念不生后念不起,难度颇高,有些人误以为就是没有念头,这是错误的观念念和念之间还有很多细微的觉察状态存在,如果没有体察到这些状态,就会变成没有念头的"顽空"模式禅定的稳定性就很重要,禅定稳定性是超越时间的概念,不是靠禅坐时间来判断,而是靠禅坐品质在维持一定禅坐品质状态下,时间会随着缘起缘灭而存在\仅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01-27 23:19:00
觉察本身就是一种意识,而制造念头又是另一种意识,一般人通常是在两种意识交错的状态,但通常只会觉察到念头,而无法觉察到觉察者本身。其实讲的就是能知与所知。要觉察到“能知”,在无念状态下的感受才会最深,而无念状态,正常来说是借由气脉导致乐受的作用来达成的。“乐、明、无念”是密宗对成就的一种认定。 实则“能知”及“所知”仍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罢了。 理论上,用佛教的止禅方式是无法达成“无念”状态的,因为“止禅”还有“一境心”(心一境性)的禅支,行者最终必须连止禅的方法也舍掉,才有机会进入“无念”状态。也就是说“万念”先归于“一念”后,再归于“无念”。我这一派用的方法是“万念”直接归于“无念”,理论上如此,实际上很难很难。 我自己用道门方法修了约十年,基础早有,还是达不到无念状态,后来还是以适合自己根器的佛教止禅法门,让“万念”先归“一念”,待身心轻安作用后,再舍止禅法门,回归道门方法,才能达到“无念”状态。达到“无念”状态又如何?不过清楚“能知”是什么罢了。很多人或书籍,认为那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可不这么认为,应该说修行的入门罢了。只是绝大多数人连这入门的门槛都进不了。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01-29 01:59:00
能知是什么?心有所执,止于执所。
作者: Mahasata (爪牙骨角)   2021-01-30 22:39:00
直趣般若空性 无生无灭 方法一般就是参话头 直接慧解脱不过呢 参究到身心松离进入疑情状态 也可说是未到地定了实际执行下来 会有观力(心力)的持续力度等问题 麻烦在此过去修的好 那自然没障碍 但大多应该是有这样的问题的所以一定程度的练习觉观 特别[止]的练习是基础通关要件能知是啥? 名词是名词 最初的简单说就是第六意识现量这是凡夫修禅解脱观力的枢纽 尤其是降伏乱意后 更是明净基本上就两个方向 1.直趣参究无生无灭 2.身心次第兼修身心次第兼修如是欲证解脱生死 须明了般若解脱有无理路例如杂阿含第一义空经所云 眼生时无有来处 灭时无有去处如果不清楚这个非有非无的解脱法 那就会因疑闷成为外道若不明白者 那就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经教薰修思惟 退一步这就与之前的直接参禅慧解脱是一样的情况 是实际的障碍再者 因凡夫我爱执藏未空 业的萦扰是个很大的问题 所以需要甄别八正道等法 如世间法体解历入出世间法而修 也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