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类] 《心类》:量与非量—疑 (10)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0-07-19 20:02:25
摘自:心类学汇整笔记 阿底峡佛学会
* 由七种心识了解修行的次第
再决知属于量之后生起的心识;量之前的是伺察知、见而未定、疑、颠倒知四者。其
中与现量完全相违的是颠倒知。但是,颠倒知还是能慢慢往“量”靠近。如何靠近呢?例
如:
1.颠倒知:透过听闻、思惟、修习无我义或空性义等,我们的内心会经历分别颠倒知
,如我执或实执等等,再由颠倒知慢慢变成疑。
2.怀疑:由颠倒知先转变成不符合境的疑(不符义疑)→再等分疑→而后是符合境的
疑(符义疑),再由疑渐渐转成伺察知。
3.伺察知:伺察知属于闻所成慧,亦即虽然相信无我义或空性义,但仍未真正了解,
其正见仍不稳固。经由不断的串习,再由伺察知慢慢变成比量。
4.物力比度(事势比量):
⑴物力比量:比量属于思所成慧,亦即透过物力正因(事势正因),成立无我或空性
义所得之新的不受欺诳的决定解,发生在资粮道位的中品或中品以前。
⑵分别再决知:这个再决知是由比量所引生,所以是分别知,它是再次了解“物力比
量所了解的内容”之认知。
⑶结合止观双运的三昧:属于修所成慧,此时进入加行道煖位。
5.瑜伽现量:现观无我义或空性义之智慧,此时行者从加行道世第一法位根本定进入
见道位根本定,从此才能真正对治并断除徧计我执等颠倒知。
这里为什么要跳过“见而未定”呢?因为,见而未定它不确定,或者说它没有什么特
别的变化在里面。所以,量之前的四种非量里,以“伺察知、疑、颠倒知”三者为主。
由“颠倒知”转变成“疑”的过程中,无分别的颠倒知就不必管它了(属于无分别知
的颠倒知,例如见黄色雪山的眼根识)。因为,它不是来源或根本,我们要改变的是“分
别心的颠倒知”(属于第六意知的分别知的颠倒知,例如我执)。
分别心的颠倒有二种,一是暂时的,如执兔角的分别知,一是无始以来累积的烦恼、
执著。因为分别知暂时的颠倒,也是受到五根识的颠倒所影响,所以也不必管它。我们要
努力改变的对象是从无始以来所累积的种种烦恼、执著、无明。要转化这些烦恼执著,必
须先让它们一步步转成疑…。
* 如何由有分别的比量进入无分别的瑜伽现量
分别知虽然可以了解细微无常、无我等这些稍微隐蔽境,但却没有能力现观它。若要
现观这些对境,必须具备“止”和“观”两者结合的三昧,而且这两者缺一不可;因为“
止”具有聚焦的功能,它可以让认知专注在同一个对境而不散逸;“观”则可以让认知的
倍率提升,穿透对境的表象而到达对境的实相。
分别知之所以无法现观细微无常、无我等特性,是因为“声总”与“义总”的缘故,
唯有排除这两个因素,才能从有分别的比量(属于第六意知的分别知的比量),进入无分
别的瑜伽现量(属于第六意知的离分别知的瑜伽现量)而现观这些稍隐蔽境。换言之,瑜
伽现量(属于第六意知的离分别知)不会混杂声总和义总而现观对境本身。
而这个过程必须在产生“了解细微无常、无我或空性等稍隐蔽境的比量”并结合“止
观双运的三昧(加行道)”(止观双运的三昧属于第六意知依于比量的分别知)之后,才
能逐步揭开声总与义总这两层面纱,直到见道位的根本定中,才能现观这些稍隐蔽境。
这时(第六意知根本定智的现量)才开始有能力逐渐真正对治(无间道),并断除(
解脱道)包含徧计和俱生这两类的烦恼种子与现行,这时所修的道,才是“道谛”(包含
见道位和修道位两者各自的无间道和解脱道);而每一个阶段烦恼的断除才是“灭谛”。
作者: ykkdc (ykk)   2020-07-20 00:25: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