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0-06-20 22:11:23摘自:2012-2013年《入菩萨行论释.佛子正道》
宣讲:102任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口译:如性法师/笔记:道宽比丘尼
第六品 忍辱(...接续 #1UwCl3W4 (Buddhism))
巳二、修习思择法忍(二)午一、广说(三)未一、瞋及怀瞋者等皆有赖因故非自主(二)
申一、瞋及怀瞋者非自主(三)
酉二、瞋非随欲而起
或曰:“他欲害我,故与烦恼不同。”这时有人提出了以下的反驳:敌人跟疾病这两
者还是有不同,有什么不同?敌人他的心中有想伤害我的念头,但是疾病没有。所以敌人
他的心中有想要伤害我的念头,更进一步伤害我的缘故,所以我可以对他生起瞋念,而疾
病却不是如此。
24. 心虽不思瞋,而人自然瞋。如是未思生,瞋恼犹自生。
偈颂:心虽不思瞋,众生自然瞋;虽未思将生,瞋犹如是生。
释文,“心虽不思瞋由因生,然因聚合,以致众生自然起瞋”;内心在生起瞋恨时并
不会去思惟:我现在的状态,是众多因缘在聚集之后而产生的,但是在生起瞋念的众多因
缘聚集之后,很自然的心中就会生起瞋念,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应该不会有人在看到境界的时候,告诉自己:我现在对这个境要生起一个贪念,或者
是我现在面对这个人要生起一个瞋念,应该不是这样的想法。都是在不自主的情况下,看
到了某一种的对境,加上自己内心中的非理作意,而在不自主的情况下,会生起贪瞋种种
的念头。所以不管是生瞋的人,或者是他心中的烦恼,这一切都必须要观待因缘,而没有
任何的自主。
“虽未思惟将生烦恼,然瞋犹如是生,皆无自主”。对方在看到我们的时候,他也不
是故意告诉自己:在看到这个人时,我的内心中要生起烦恼,但是他心中的瞋念,就是非
常自然的就会生起,但不管是他心中的烦恼或者是他本身,这两者都没有自主。
“或前半颂解为补特伽罗,后半解作烦恼之缘”。在之前我们是以“心”跟“补特伽
罗”的角度来解释这个偈颂,换另外一种的解释方式,前面的两句话是以生起瞋念的补特
伽罗,他在看到我们的时候,他并不会告诉自己:我对这个人要生起瞋念,并且我在生起
了瞋念之后再去伤害对方,他并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后半解作烦恼之缘”,相同的,生起烦恼的因缘,它们彼此也不会想说:等众多的
因缘在聚集之后,我要让这个人的内心中生起瞋的念头。生起烦恼的众多因缘,它们彼此
也不会这样去想,但是在众多因缘聚集之后,很自然的,这个人的心中就会生起瞋念。
所以这个科判里最主要告诉我们的,不管是我们认为的敌人,或者是敌人心中的烦恼
,或者是形成烦恼的众多因缘,都是在观待他者、观待因缘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这一切的
对境都没有自主,所以这是在证得空性之前所必须要破除的所破。
平时我们在看待亲友、敌人的时候,都会认为这个人他成为我的敌人,或是这个人成
为我的亲友,是从他自己的方位很自然形成出来的,他的形成甚至不需要观待任何的因缘
,他就是我的敌人,或者他就是我的亲人。
由于不了解法的内涵,所以会对我们造成种种的困扰,这个部分最主要提到的是“思
择法忍”。法的内涵为何?在法当中有告诉我们,一切法的形成必须要“观待他”或是“
观待缘”才有办法形成的,但由于我们不了解法的道理,所以对于这一点,内心当中没有
办法生起安忍、没有办法生起定解的时候,就会产生许多的困扰。
酉三、一切过失皆由缘生故无自主
25. 所有众过失,种种诸罪恶,彼皆缘所生,全然非自力。
偈颂:凡所有过失,及种种罪恶,彼皆缘所生,无有自主者。
释文,“举凡所有烦恼过失,及其所生种种罪恶,彼皆由因缘力所生,无有能自主者
”。一切的烦恼以及烦恼所产生的罪恶,这一切都是透由一切众多因缘在聚集之后所产生
的,一切的法都没有自主,“是故,如不应瞋水向下流,思惟彼等原因,当遮瞋恚”。所
以水会往下流、火会燃烧,这也是观待因缘所形成的。
对于这种境必须要了解,我们所认为的敌人以及他心中的瞋念,也是透由因缘所产生
的对境,所以在面对这样的对境时,不仅不应该生起瞋念,反而应该对他人生起悲愍。
申二、彼之因缘非自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