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谛讲修佛学会法讯
摘自:不执著的次第 雪歌仁波切
《金刚经》里面一直谈到“空”或者“不要执著”,最重要的,要记得,《金刚经》
里面谈空或者不要执著的时候,一直都用缘起的理由,它没有把缘起丢在一边而只讲空,
而是以缘起的道理讲这个空。
比如“若菩萨有我相(自性见的我相)、众生相(自性见的众生相)、寿者相(自性
见的寿者相),即非菩萨。”前面“若菩萨有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讲缘起,把它
当理由,“即非菩萨”,破除前面这个执著,就是讲空性。
所以,要非常注意,很多人会有这种反应:好像讲到空性或者读读《金刚经》,就说
:“啊,空了!”这是不对的,这有问题。他忘了前面那个“若…”,然后“即…”;而
没有把“若…”当理由(能立因)。
如果没有如理思惟好前面这个理由,就说“不想”或是“不要执著”的话,那不是《
金刚经》讲的内容,不是真正空性的意思。
如果只是“我不要想”、“我不要执著”的话,这是逃避而已,不是智慧。现在把缘
起当理由(能立因),以缘起的道理讲这个空性,那就不是逃避,而是面对这些事情,看
到它的缘起如何;透过这样子,然后破除这个执著。
要记得这个“缘起”的理由,先有缘起,然后由于缘起这个力量的结果,于是没有什
么可执著;有这样子的次第。就像圣天菩萨的《四百论》所说的,先要认识业果这些缘起
的法,然后才会通达空性。意思是,前面是理由,由这个理由、这个缘起,慢慢地培养、
培养之后,就可以达到修空性(以缘起为能立因,成立空性),或者可以学空性的一个境
界,不是一下子马上就说“空”,没有这样子的。要先培养缘起的法。
我们看《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话就可以理解:这个缘起的法,先下士道、中士道、上
士道,然后后面才讲空性。这个意思是,前面下士、中士、上士道这些,都是空性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