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前文 #1UgPx-Lk (Buddhism)
摘自:《中观宝鬘论》第24讲/宣讲:却佩格西/翻译:扎西老师 2019/06/25
佛薄伽梵由最初发起菩提心,之后,就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里面,累积福德和智慧
两种资粮。在累积福德资粮方面,导致导师世尊在果位方面所得到的就是果位的色身,也
就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我们在《中观宝鬘论》的章节,主要是在介绍能够获得三十二相以及各别的因。三十
二相大部分都已经介绍完了,还剩下有关于眼的两个相。
一般我们往往提到佛的色身功德,都会说佛具备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但对于其中每
一个相好的不同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般是比较少去了解,也透过学习《中观宝鬘
论》的因缘,所以,我们能够了知三十二相各别来讲,每一个相的内涵是什么,而实际上
,总略来讲,就是从佛的顶髻到双足之间,祂所有身的支分的殊胜功德,与我们是有非常
大的差别。因为佛是透由无量无边的时间当中,累积无量无边的资粮,所以,最终祂在获
得成佛果位的时候,祂的色身的支分与一般凡人身体的支分功德、殊胜的差别上,是有很
大的差异的。
“无有贪瞋痴 慈视众生故 光泽绀青眼 睫毛如牛王”(第九四偈)
“无有贪瞋痴,慈视众生故”是所修的因,由修持对于众生没有贪、瞋、痴。所以,
面对众生、有情的时候,佛相续中,不具有贪、瞋、痴,并且能够“慈视众生故”就是以
慈心去观视有情。也就是他在看有情的时候,都带有悦意相,并且都希望有情能够获得安
乐,所以,以有情若能获得安乐该有多好啊!这样的一种心态去观视每一个有情,这就是
“慈视众生”。
由于修持这样的因,所以,当祂获得果位的相时,就是“光泽绀青眼”。这里提到的
是“光泽”,也就是佛的眼目是具有光泽的。除此以外,祂的颜色是“绀青”(黑色和蓝
色的混合。但是,黑色的部分比较重一点,所以,也可以译成深蓝色),这是佛眼睛的颜
色。
在这里提到“绀青”色,如果就藏文这个词义基本上是黑色带有一些蓝色,所以,是
以黑色为主,带着一些蓝色,这是最主要的颜色。也会以这种颜色来说明:佛薄伽梵的发
色。佛的发色是“绀青”色,同样也是黑色带是略带一些蓝色。因为还是以黑色为主,只
是略略的带一些蓝色。有一些工画师没有弄清楚佛薄伽梵的发色是绀青色,但还是以黑色
为主,他就甘脆把祂画成蓝色,这是错误的。因为还是以黑色为主。为什么呢?虽然这里
不会提到八十随形好,但在《现观庄严论》解释八十随形好时,就有明确说到:佛的发色
是黑色,所以,应该是以黑色为主体,略带一些蓝色,这才是正确绀青色的解释。
在这里提到佛眼睛的颜色,就是眼珠中间黑色的部分,其实就是跟我们一般一样是黑
色,只是略带一点蓝色。这是这里提到的一个相。这个相来说,包含除了颜色是绀青色以
外,还有提到光泽。所以,光泽和绀青色是同样的一个相。
刚才说的是第三十一个相,下面是第三十二个相是“睫毛如牛王”。佛的眼睫毛就如
同牛王的睫毛一样,非常的庄严。这两个相,同样都缘于修持同样一个因,就是前面提到
的“无有贪瞋痴,慈视众生故”。修持这样的因,会得到这两个相。
以上就完整的介绍三十二相,以及他的因。后面接着说到:
“总之连同因 如是三十二 士夫大狮子 诸相应善知”(第九五偈)
对于上面所说的这些,就是连同三十二相的因,以及三十二相的内涵,总略的为大家
作了一个介绍。
“士夫”指的是佛薄伽梵,因为祂是具量士夫。又,“大狮子”也是在形容如同狮子
一般。这是在形容佛薄伽梵如同狮子一般的具量士夫。“诸相应善知”祂具备了三十二相
。因为龙树菩萨主要是对国王说,所以,说“国王啊!汝应善知!”。
因为佛薄伽梵有另外一个名称,叫作“人狮子”。所以,这里提到“士夫大狮子”就
是在讲佛薄伽梵。人狮子是指祂是人中之王,而不是讲一般所说的旁生道的狮子。所以,
我们会称佛薄伽梵为人中狮子,这个名称最早是源于《普贤行愿》在《普贤行愿品》当中
就有以这样的方式来称呼佛陀。
3、随好之因果于此不广说之理由。
下面说到八十随形好的部分——
“八十善随好 对于慈等流 唯恐文多故 不对王宣说”(第九六偈)
八十随形好,共同所要修持的因,就是对于有情能够具有慈心,即愿有情能够获得安
乐的慈心。由对于有情慈心的等流,最终在获得果位的时候,得到八十随形好。
当然各别来说,有各别的因,但是因为“唯恐文多故,不对王宣说”。也就是如果要
各别宣说,那所要说的会相当的广,所以,在此就不对国王宣说有关于八十随形好相关的
内容。
八十随形好,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三十二相的支分。因为三十二相主要是手、脚、眼
等等每一个的相好、每一个殊胜的相。八十随形好是指再进一步去探讨每一个相当中的支
分。所以,我们说:八十随形好会作为三十二相的眷属。所谓的眷属,指的就是支分的意
思。
4、佛陀与转轮胜王相好之差别 分为三:
【1】、果差别。【2】、因差别。【3】、举例说明。
【1】、果差别
“所有转轮王 虽许具彼等 然于纯美明 不逮佛一分”(第九七偈)
也就是转轮圣王祂也具备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在这里来说:“虽许具彼等”就是主
要直接在《释论》当中,他只提到具备三十二相。如果说具备三十二相,一定也具备八十
随形好。因为三十二相是主体,八十随形好是这当中的支分。就好像王和眷属。所以,三
十二相是王的话,那么,周围的眷属就是八十随形好。
从另外的角度来讲,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这两者来说,为什么当我们说具备三十二
相一定具备八十种随形好呢?因为三十二相比较难以成办,八十种随形好是这个相当中的
某些支分,所以,是比较难成办的。如果比较难成办的都具有的话,当然比较容易成办的
也一定具有。所以,虽然在《释论》当中,只有说到转轮王也具备三十二相,间接也可以
了知八十种随形好也一定是具备的。所以,偈颂说到“虽许具彼等”就可以说包含三十二
相和八十种随形好。
除了转轮圣王也具备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其实以未得佛地的士夫来讲,十地菩萨祂
也具备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虽然转轮圣王具备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但是跟佛的相好庄
严有什么差别呢?所以,接着说到:“然于纯、美、明”这三个部分跟佛来比的话,“不
逮佛一分”(不及佛的一分)。
“纯”指的是虽然具备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但是,由于转轮圣王并没有完全离系不
顺品、断除不顺品——二障(他还没有完全断除二障,烦恼障及所知障),佛薄伽梵是完
全断除二障,所以,祂所得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极为“纯净”、清净的;“美”由于
佛的福德更为殊胜,所以,祂所得的相好是非常美丽的;“明”的意思是指清楚。虽然转
轮圣王也具备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但相好的清楚显现的程度完全没有办法跟佛来相比,
所以,说到“不逮佛一分”,也就是乃至一分都没有办法与佛相比。
再下来要探讨:为什么在所得到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就果位来讲,转轮圣王和佛
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最主要是在因位累积因的时候,就已经有差别了。也就是说:转轮圣
王在累积相好的时候,在因位的部分,祂完全没有办法与佛相比,所以,到了果位的时候
,纵使他能够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但是,也没有像佛所得的果。
【2】、因差别
“转轮胜王相 以及所有好 能王清净心 一支分可生”(第九八偈)
“转轮圣王相”就是转轮圣王所得到的,在果位方面三十二相,以及“所有好”(八
十随形好)。在因位的时候,“能王清净心”(转轮圣王以清净心)在累积因位的时候,
比起佛薄伽梵所累积的因,有百千万亿中的其中微小的支分,由累积这样的支分而产生了
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百千万大劫 致力所积善 佛陀一毛孔 亦无能力生”(第九九偈)
虽然转轮圣王在百千万大劫当中,努力的形善,但是,就连佛一个微小的毛孔,都没
有办法成办、产生。由此可以知道佛的功德,比起转轮圣王来讲是更为浩瀚。下面也会举
例来说明,就像萤火虫尽其生命所散射出来的光芒,跟日轮的光芒比起来,萤火虫的光芒
是非常微弱的。用这样来比喻转轮圣王。转轮圣王他努力的所修持的因,比起佛薄伽梵所
累积的殊胜资粮来说,是完全没有办法比对的。
【3】、举例说明
“犹如日光芒 火虫微似般 诸佛之相状 轮王亦略同”(第100偈)
就如同日轮所放射出来的光明,萤火虫所发出非常轻微的光明是没有办法相比的。“
诸佛之相状,轮王亦略同”同样的佛所得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转轮圣王也约略的能够
获得到这样的相,而实际上就萤火虫的光与日轮的光,是完全没有办法相比的。但是,对
于同样都可以散发出光明这一点来说是相似的。
以下品义说明:《宝鬘论》中,更迭叙述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果,是为第二品。
以上就解释完第二品的内容。再下来第三品主要就是要详细的敍述:有关于累积能够
获得无上菩提的资粮详细的内容。前面他简略的介绍了三十二相,并且也简略的说明各别
能够获得三十二相的因,但是,对于更详细的,要如何累积获得无上菩提的资粮,是放在
第三品的部分,才会详说。
第三品 积聚菩提资粮
二、教诫修学无上菩提之因——二资粮
分为六:【一】、形成资粮之方式;【二】、是何种果报之资粮。【三】、教诫勿怠
惰于积聚二资粮。【四】、二资粮之本质。【五】、二资粮之支分。【六】、积聚二资粮
产生利益之状况。
【一】、形成资粮之方式
分为四:【一】、促使国王听闻。【二】、福德资粮无量无边之情形。【三】、智慧
资粮无量无边之情形。【四】、二资粮之果报无量无边。
(一)、促使国王听闻
“难思福德中 佛相如何生 由大乘经教 大王如是听”(第一偈)
由不可思议的福德资粮当中,累积了以后,成办了佛的三十二相等殊胜的功德。所以
,佛获得三十二相如何产生?累积什么样的资粮才能够产生?相关的内容,龙树菩萨说到
:会依据大乘经教如实宣说。因此,“大王!你也要如是听!”(随着我如实宣说大乘经
教,你也要能够如实的听受有关于在大乘经教当中说到的佛相好的果位,他是累积什么样
的福德所产生的相关内容。)
因为这里提到“大乘经教”也就是佛语。国王并没有阅读,所以,他并不了知在佛经
当中怎么说,由于龙树菩萨可以广阅大乘经教,所以,他完全依据大乘经教而来说明。所
以,虽然是龙树菩萨所写的《宝鬘论》,实际上是完全依据佛语,所以,也可以说是在传
达佛经当中的内容。所以,下面是依据佛经的说法。
(二)、福德资粮无量无边之情形
分为二:1、正说。2、虽无量但就徒众之思维而宣说有量。
1、正说
分为五:【1】、以独觉等福德之十倍量可成就佛陀一毛孔。【2】、以成就所有毛孔
之百倍福德可成就一随好。【3】、以产生所有随好之百倍福德可成就一相状。【4】、以
产生所有相状之千倍福德可成就眉间白毫。【5】、以产生眉间白毫之十万倍福德可成就
肉髻。
【1】、以独觉等福德之十倍量可成就佛陀一毛孔
“独觉尽所生 学与无学生 世间尽福德 如世不可量”(第二偈)
“独觉尽所生”(尽独觉的福德资粮所产生),也就是有多少独觉就全部加在一起,
尽独觉所有的福德所生。除此以外,还有就是声闻有“学与无学”(这里的学、无学只侷
限在声闻有学和无学)。尽其所有的声闻有学以及无学所累积的福德所生。
声闻有学来讲,可以分成七种。哪七种呢?就是分为向、住,所以,预流向、预流住
;一来也是一样,分一来向、一来住。不还也是:不还向、不还住;阿罗汉只有阿罗汉向
,一共七种。因为最后的阿罗汉住,是属于无学,所以,总共声闻有学以及无学尽其所累
积的福德所生。还有第三类“世间”指的是未入道的所有士夫、凡夫,所累积的福德。
所以,这里提到:(1)尽其独觉所累积的福德;(2)有学以及无学声闻所累积的福
德;(3)未入道的凡夫、士夫们所累积的福德。“如世不可量”(就如同世间界的宽广
度是没有办法测量的)。因此,将这些所有的福德累积起来以后,一样到达一个世间界的
宽广度不可测量非常浩瀚,形容、描述福德。
“类推其十倍 成就一毛孔 佛陀之毛孔 全皆如是生”(第三偈)
“类推其十倍”(将这样的福德乘以十),“成就一毛孔”,这么的福德,只能够成
就佛色身的其中一个毛孔的功德。
意思就是:佛所具备的所有果位功德当中,以一个毛孔所能够成办的是相对比较容易
的。而相当比较容易的佛的一个毛孔要成办,尚且都要累积这么多的福德资粮。要将所有
独觉他们所累积的资粮加起来,以及声闻有学、无学所有累积福德资粮,以及所有一切世
间凡夫、有情所累积的福德资粮,全部累积在一起以后,还要乘以十倍,才能够成立佛无
量无边毛孔中的其中一个毛孔。所以,他这里说到“成就一毛孔”。也就是并不是成就所
有无量的毛孔,而是所有无量毛孔中的其中一个毛孔。
依此类推,“佛陀之毛孔,全皆如是生”佛无量无边的毛孔来讲,每一个毛孔都像是
这样的福德累积之后才能够成办的。
当我们听到这个内容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非常的惊讶:如果成佛要累积这么多资粮,
那谁能够成就呢?似乎非常困难!但实际上,我们要去理解,所谓的累积福德资粮,不是
仅仅只是依靠身、口的加行来累积福德资粮。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意乐,它才
是累积福德资粮最快的方便。
最后在《般若经》当中也有提到:声闻、独觉经历了几多大劫所累积的福德资粮,并
没有办法超过菩萨他在一刹那间所发起的菩提心的功德。由于就以我们的心、意乐方面,
以菩提心能够怀着利益他人的意乐,他所累积的福德资粮是无量无边的。
其中的原因就是菩萨以菩提心的意乐摄持修持空性的智慧,是为了能够获得无上菩提
,这称之为最殊胜的所得。而所为义来讲,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
为了殊胜的所为义——广利一切众生,以及殊胜的所得——无上菩提,由这样的意乐
发起去修持空性的智慧,所以,他在做任何的行为,纵使在一天当中能够以菩提心的意乐
摄持他所有的行为,所累积的福德资粮是声闻、独觉们,纵使他穷尽了几大劫去累积,都
没有办法相比。因为声闻、独觉他在修持空性慧,或者在修持道,所有意乐都只是为了自
己的意乐摄持的,所以,完全没有办法与菩萨相比。
所以,虽然一劫来说,时间相当的长,但是,由于菩萨都是以菩提心的意乐在一天当
中去行礼拜,所以,比起声闻、独觉他在同样的时间当中去礼拜,所得到的功德是完全没
有办法相比的。所以,纵使声闻、独觉以多大劫的时间累积福德资粮、去行礼拜,都没有
办法比得过菩萨以菩提心的意乐在一天当中去行礼拜所得到的福德资粮。
菩萨以殊胜菩提心的意乐摄持下,在累积福德资粮的时候,他不会仅仅只有一天,他
会以好多劫的时间来累积福德资粮,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是以极为欢喜的意乐摄持而去
累积的,跟我们一般的概念不一样。我们一般想到要修学佛法、要行善,就觉得好像很困
难,但是,菩萨在修道的过程、阶段当中,他是极为欢喜的。所以,我们说:菩萨在修持
大乘道,是以乐趋向乐。因为修道本身是欢喜的,最终获得菩提果,又是欢喜的,所以,
是以乐趋向乐。
菩萨必须要在三大阿僧祇劫累积资粮,最后才能够获得无上菩提。这个三大阿僧祇劫
的时间,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非常地长远。因为有时候菩提心发起的一刹那间,就可以累
积殊胜的福德资粮。
这一点在《俱舍论》第四品的释论当中,他有提到了一个典故。佛陀在因位(有学位
)的时候,他还是菩萨,那时他作为一个商主,带领着五百个人商人,都是他的眷属,趣
向大海寻宝。他们得到了很多金银琉璃等等的宝物,在这五百人当中,其中有一个人起了
恶心,他想要杀害四百九十九个人私自独吞宝物。由于佛知道这个人起了恶心,这时候,
他就想到:如果任由这个人这么做,他杀害四百九十九个人,一定会堕于地狱当中。为了
救护他不堕于地狱,再加上为了救护这四百九十九人的生命,所以,他怀着强大的慈悲心
的意乐杀害了这个生起恶心的人。由于他是以慈悲心、菩提心的意乐这么做的,所以,在
经典中说到:他在那一刻,因为这种善念,虽然他杀害了恶人,但是,由此他累积了百劫
的资粮。因为菩提心意乐的摄持,这样的善行就可以快速的累积百劫的资粮。因此,在生
起菩提心的意乐所做的行为当下,能够累积这么多的资粮,因此,就可以说明:要累积三
大阿僧祇劫的资粮,未必必须花非常长远的时间,才能够累积圆满,这就是菩提心的意乐
,具有殊胜的势力。
而菩萨来说,纵使他还在因位、有学位的状态,还没有获得所欲得的无上菩提,由于
他的菩提心极为坚固,并且不会退失。由菩提心坚固相续之力,就已经超胜,并且压伏了
声闻、独觉。
纵使在还没有获得见道位之前,仅仅是在资粮、加行位的菩萨,这时候,他的所依身
也会产生苦受。因为还是苦、集谛所摄的所依身,所以,还是属于有漏的苦蕴身。见道位
以后,就成为意识体性身。
资粮道、加行道的时候,虽然所依身还是有漏的苦蕴之身,所以,还是会产生苦受。
但是,并不会像我们一样生起强烈的痛苦。这是因为我们往往生起苦受的时候,还连带着
“意不喜”,精神上的痛苦。由于还连带着心意的痛苦,所以,会加重我们在苦受上的一
种感知。就以菩萨来说,祂因为强大的意乐修心之力,纵使在面对苦境、不顺境,在他的
身体上会产生一些苦受,但祂的心是不会痛苦的,是欢喜的。
就以我们来说,我们往往在遇到一些境界时,就导致自己的身体痛苦,内心也痛苦。
就像我们在经济方面有所匮乏,我们就会感受到强大的痛苦。假设我们在与他人争夺的时
候,我们有所匮乏、失去,我们也会产生强大的痛苦;或者是国家在战争,当某一方失败
以后,同样地,这一方的子民也会感受到强大的痛苦,这是其中的一个。
另外第二个,就是当我们遇到疾病的时候,除了身体会产生痛苦、苦受以外,心里也
会产生痛苦。
第三点、当遇到见解与我不顺、不合我心意的人、事,或者是会令我产生嫉妒的对象
,这时候,我们的心也会产生极大的痛苦。
由于上述三点,我们会产生强大的痛苦。菩萨反之,由于他长时期修心,修心的内容
是好处给予他人,坏处,或有任何吃亏的部分自己来取受,由于他长时间修持这样的意乐
,所以,他在面对上述所说的这些境时,虽然身体还是会有些痛苦,但他内心并不会痛苦。
又,菩萨会思惟到:这个恶缘虽然它会造成自己的苦受,但是,它是在消除过去所造
作的恶业。所以,他会以消除恶业想来对这个境;第三点、由于菩萨修持忍辱,所以,在
面对境时,他去思惟瞋心的过患,修持忍辱的胜利。
由于上述所说的这三点,菩萨纵使在面对刚刚所说的这些逆境的时候,虽然身体上会
有些苦受,但他心中也会感受到极为欢喜。心中会有些欢喜,是依靠修心之力所成办,所
以,纵使面对境,他的苦受也不会像我们一样的这么强烈。
【2】、以成就所有毛孔之百倍福德可成就一随好
在前面提到有关于佛一个毛孔的功德要累积什么样的福德才能够成办。再下来说到—
“全部之毛孔 所生之福德 彼等之百倍 成就一随好”(第四偈)
再将佛所有的毛孔,所要累积的福德,全部总合在一起以后,再乘以100倍。再乘以
100倍,只能够成就佛陀一个随形好的功德,这样还不到“相”。因为“相”和“随好”
来讲,当然是“随好”比较容易成办,“相”是比较难以成办,就如同我们刚刚有说到。
所以,这里所提到的是:先成办随好的功德。由佛的所有毛孔总合在一起的福德,再乘以
100倍,才能够成就佛的一个“随好”的功德。
“借由如许福 王啊一随好 如是而圆满 将生至八十”(第五偈)
“借由如许福”借由如同上述说到的这些福德的累积,能够成办一个随好。这些福德
的累积就是说:佛的每一个毛孔,总合在一起,能够成办佛的每一个毛孔的福德,再乘以
100倍,就能够成就一个随好。所以,“王啊一随好”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成就佛的一
个随好。这是对国王说。
“如是而圆满,将生至八十”依此类推,每一个都乘以100倍,才能够累积八十随好
。所以,“如是而圆满”如是每一个都乘以100倍之后,总共必须要有八十个一百倍,才
能够累积八十个随形好。
【3】、以产生所有随好之百倍福德可成就一相状
“八十种随好 所成福资粮 彼等之百倍 上士之一相”(第六偈)
八十种随形好再将它总合起来,能够成就整个八十随形好的福德资粮,再乘以100倍
,所以,说到“彼等之百倍”就成为“上士”(佛陀)祂的其中一个相的福德。
【4】、以产生所有相状之千倍福德可成就眉间白毫
“三十相成因 所有广大福 以彼等千倍 如满月白毫”(第七偈)
“三十相成因”,其实这里完整来讲是三十二相。因为前面是成就一个相,再乘以三
十二,所以,能够成办三十二相的因,所有的广大福德,这样一来是非常广大的。因为从
上面我们不断地累积起来,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要完整的成办三十二相的因、这个福德
,是极为广大的。
而这样的福德,再乘以千倍,所以,说到“以彼等千倍,如满月白毫”就会感得佛的
白毫之相。“如满月白毫”就是如同半月十五的时候,这时月亮是极为圆满的。
【5】、以产生眉间白毫之十万倍福德可成就肉髻
“白毫诸福德 累加十万倍 顶门视不见 佛之肉髻成”(第八偈)
白毫相的功德,我们刚才有说到是:三十二相乘以千倍。接下来,再将白毫的福德乘
以十万倍(藏文是指一百个千,指十万),就会获得佛的顶髻相。由于佛的顶髻在佛的顶
门上,一般的有情没有办法现见,所以,“顶门视不见,佛之肉髻成”。也就是佛的顶髻
相,以这样的福德才能够成办。
“肉髻之福德 乘以千万倍 应知能感得 具十力法螺”(第九偈)
“肉髻之福德”前面提到:要成办佛的顶髻相的这种因(即所有的福德),再将它乘
以千万,由此祂才能够感得十力法螺,即偈颂所说“具十力法螺”。
具十力其实指的是佛陀。当我们在解释“具十力法螺”当中的“具十力”就是是佛薄
伽梵。哪位士夫能够具有十力的功德呢?唯有佛薄伽梵才能够具备。所以,当我们说具十
力,其实就是佛的另外一个名称——“具十力的士夫”。
佛的法螺相,由于“法螺”不容易理解什么是法螺,在另外的版本有解释为:佛的六
十种韵音语。佛说法的时候,具备六十种韵音语。透由将前面所说的累积顶髻的福德,乘
以千万倍以后,可以感得佛祂所具备的六十韵音语的功德。
2、虽无量但就徒众之思维而宣说有量
“福德虽无量 类推世十方 无遗言说般 略说为有量”(第九偈)
在上面所得到的成就佛的功德,其实所要累积的福德是无量无边的。但是,为什么从
上面的这种计算方式,会好像是有量可以计量的?这就好像中间的那两句的譬喻。
当我们这个世间——所有的情世间、器世间的有情,数量是无量无边的。但是,如果
我们今天用“十方”的词来囊括的话,是可以完全说尽的,就像我们说:“十方情世间,
十方器世间”,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所有的世间的数量完全含括在“十方”的词当中。所
以,它是以这个譬喻来类推,就说明:虽然上面所说的这些福德,就它的本质来说,其实
是无量无边的。而实际上它是可以用一种计量的方式,所以,“略说为有量”(如果只是
大略的说,可以用计量的方式来计量、来算),而实际上,就以本质来说是无量无边的。
就好像我们说:“十方”看起来似乎是可以计量的,但这里面的情世间、器世间的范围是
不可计量的。
以上他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略为计量佛的福德?一开始先用成办毛孔的次第,接下来,
成办佛的随形好,再累积成办佛的相;再累积成办佛的白毫相,再累积佛的顶髻相,最后
全部总合在一起来成办佛的六十种韵音语。
这样的说法,龙树菩萨说:是依据大乘的佛语、大乘的佛经所说的。而实际上,我们
去观察这个内容的话,包含在小乘的教典也有提到一样的内容。因为在《俱舍论》的第四
品释论当中,他也提到了相同的内涵。
(三)、智慧资粮无量无边之情形
“佛陀色身因 如世不能量 如是法身因 如何有限量”(第十偈)
“佛陀色身因”(成办佛陀色身之因),指的是福德资粮的部分,就如同世间界的宽
广度,不可限量。所以,成办佛陀色身的因——福德资粮,也没有办法限量。
福德资粮如同世间界的宽广不可限量一般,而能够成办法身之因——智慧资粮,如何
可以有限量呢?一样是不可限量。
当我们在提到获得无上菩提所得之身,可以分为果位四身。果位四身,又可以总合为
果位二身——法身、色身。
法身当中又分为: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自性法身指的是佛相续中的空性和灭谛,这
都是属于自性法身。以中观应成派的承许来讲,佛相续中的灭谛,也是空性。所以,佛相
续中的空性和灭谛,都可以说是自性法身;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相续中的一切种智、佛相续
中的智慧。
色身来说,可以分为化身和报身。当我们说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主要指的就是化
身以及报身所具有的相好庄严。
各别来说,法身是由智慧资粮所成办的;色身则是由福德资粮所成办的。由于上面主
要都是在谈佛的色身、功德,以及由他的因福德资粮所成办。所以,这里就说到:就如同
前面所说的,佛无量无边的色身功德,是由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所成办。依此类推,佛的
法身,一样是由佛无量无边的 智慧资粮所成办。
(四)、二资粮之果报无量无边
“若一切小因 却能生大果 于无量佛因 心绝果有量”(第十一偈)
当我们在讲因果的时候,可以分为外在因果和内在因果。
以外在因果来讲,所有的外在因果,即“一切小因,却能生大果”。外在的因果来说
,一个微小的树的种子,最后慢慢地成长,都会成为广大的大树。所以,这个微小的种子
慢慢地生长,开始茁壮。开始有树根、树干、树的支分、叶子等,最后可能还会有花果等
等,所以,一个微小的树种,到最后成就广大的大树,这是属于外在因果的部分,以这个
作为譬喻,要来说明什么呢?前二句就作为一个譬喻。
以前面二句来说明:外在因果是这样的道理。就以士夫要成就佛的果位,必须要从内
在的因、内在的心相续去修。
所以,“于无量佛因,心绝果有量”在内在要成办佛果位的因来说,并不是只要微小
的因就可以,必须要累积无量无边的资粮,所以,叫作“无量佛因”。由于累积了无量佛
因,他所得到的果绝对是不可限量、不可想像的。因为外在因果,一个小因就会生出这么
大的果;就以内在因果,修持佛道来讲,他在累积成佛的因本身就是无量无边的,更在得
到果位的时候,所以,“心绝果有量”。“心绝果有量”的意思是说:当获得果位的时候
,内心产生这个“果”是不是有限量的?这一点是要断除的。意思就是:没有办法以我们
的心去量度到底这个果是有多少的界限?意思就是:它是不可思议、难可思量。
【二】、是何种果报之资粮
“诸佛之色身 福德资粮生 法身总言之 王啊智粮生”(第十二偈)
这是龙树菩萨对国王说到:总合上面所说的意思,佛的色身是由福德资粮所生,他对
国王说到:佛的法身是由智慧资粮所生。
当我们看到佛果位的色身、佛果位的法身,在理解时,不能理解为好像是各别的,纯
粹由福德资粮就能够产生佛的色身;纯粹由智慧资粮就能够产生佛的法身。因为不管是要
得到佛果位的任何功德,也就是法身或色身,在因位都一定必须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双运
(要修福,也要修慧,悲智双运)而修才能够得到。所以,我们只能够用“主要”来讲。
“主要”就是说:佛的果位色身,主要是由福德资粮所生;佛的佛果法身,主要是由智慧
资粮所生。
累积福德资粮和累积智慧资粮的道理是不一样的。因为累积福德资粮来说,可以分为
身、语、意,由三门来累积福德资粮。累积智慧资粮,最主要是以修持空性慧最为殊胜。
所以,累积智慧资粮来说,是透由意门来累积,这一点跟福德资粮不一样。累积智慧
资粮是由意门来累积,特别是修持空性的智慧。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士夫、有情都能够累
积智慧资粮。
在有学位的时候,累积福德资粮最主要是针对于利益有情、利他的部分,譬如我们对
于有情持守戒律、对于有情修持布施、对于有情修持悲心、修持慈心、修持忍辱,或为有
情说法。所以,当在有学位累积福德资粮的时候,会直接的利益到有情。在有学位累积福
德资粮,主要是透由去利益他人。在利益他人之后,在自相续所成办的善根,就是福德资
粮,透由利益他人在自相续所成办的福德资粮来说,最主要还是以菩提心的意乐为主。
以智慧资粮来说,并没有直接的产生对于他人有什么样的利益的行为。它(智慧资粮
)主要是针对于自己内在的烦恼怨敌,能够直接的产生对治、能够针对于内在烦恼怨敌的
根本,产生破坏。
当我们说累积福德、智慧资粮来讲,就是要先有这样的认知:(1).累积福德资粮最
主要就是相续中的菩提心为主,因为他能够成为直接成办利他的这颗心(菩提心是利他为
主的意乐),这是累积福德资粮当中最重要的;(2).累积智慧资粮,必须要能够做到从
根本来断除(自)相续中的谛实执(烦恼障),以及谛实执的习气(所知障),这是累积
智慧资粮为主所要做到的。因此,累积福德资粮和累积智慧资粮,在累积资粮的当下,各
自有它主要所要成办的目的,是有所不同。
当我们在了解累积福德资粮和累积智慧资粮,累积的情况和累积的道理时,当我们推
到果位成办二身——法身、色身的时候,就能够知道主要所要成办的身也有所不同。
以智慧资粮所能够成办的是佛的佛果法身,果位法身分为:佛相续中的空性、灭谛(
佛相续中的灭谛,又称作大般无住涅槃,是净除烦恼障、所知障的灭谛),以及佛相续中
的通达空性的智慧(一切种智的心识),一切种智主要就是通达空性的智慧。
由于我们刚刚在前面提到:智慧资粮主要直接所成办的是从根本来断除相续中的谛实
执(烦恼障),以及谛实执的习气(所知障)。这样的修持,当他到达究竟的时候,就能
够成办佛相续中的空性慧(一切种智的智慧),以及佛相续中的空性以及灭谛。这是由于
智慧资粮,它并不是直接能够产生对于有情的利益,而是直接成办从其根本断除(自)相
续中的谛实执及习气,所以,最终在果位,即功德到究竟的时候,才能够成办佛的法身。
佛所得果位色身的功德,不管是分为化身或报身,祂有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具备六十种韵音语。佛所得的色身能够直接的利益有情,并且具有直接利益有情的这种大
力功德,这是因为他在因位累积福德资粮的时候,福德资粮本身主要也是为了要利益有情
。所以,累积福德资粮的时候,主要就已经是在做利益有情的事情,他内心的意乐也是想
要利益有情。所以,当得到果位的功德时,他得到了一个能够直接利益有情,更究竟、更
圆满的功德。因此,得到佛的果位色身的时候,他要直接利益有情这一点来说,他会具有
更大的势力。
所以,我们可以由此来分类:色身和法身各别不同的作用,一个主要是要断除内自相
续的障垢;另外一点主要是要能够直接去利益有情,这就有关于他在因位累积资粮有所差
异的缘故。
佛的果位法身,由于是以自利为主,所以,他得到自利功德究竟圆满;佛的果位色身
来说,由于是他利为主,所以,他得到了他利功德究竟圆满。所以,佛的果位法身又称之
为自利法身;佛的果位色身,又称之为他利色身。
在佛的果位色身当中,可以分为化身、报身。佛的化身就像导师世尊,祂就是属于化
身;报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就是他所投生的处所,一定是在第四禅天中之一分的密严
刹土当中。所以,(佛的报身)利益的所化机对象必须是初地菩萨以上,也就是大乘的圣
者菩萨,由于所化机是大乘圣者菩萨,所以,他所宣说的法,也不会宣说小乘法,而是以
宣说大乘法作为说法的所诠。这是同样都是色身、报身所具有的差别相。
——《中观宝鬘论》第24讲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