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佛教四部宗义所主张的种性(如来藏)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0-03-28 09:36:14
摘自:佛教四部宗义所主张的种性 仓忠仁波切
转自:http://www.t-karuna.com/shangshifabao/zongyijianli/2017-02-28/399.html
中观宗所主张的种性
种性:某一法,依其而修能证获自圣果功德。
种性的体性:安立为“转依”或“转变为自性身”(佛果的自性身:遍智之空性、灭
谛,是无为之佛身)或“转变为有为之佛身”(佛果的报身、化身)随一之众生的种性。
种性的分类有二:
(1)自性住种性:空性、如来藏。(依其而修能证获自圣果功德,转依为自性身)
以自续派而言是“无谛实成立之空性”,不是“无自性成立之空性”。以应成派而言
是“无谛实成立之空性”、“无自相有之空性”、“无自性有之空性”。
(2)随增性种性:无漏智种子。(依其而修能证获自圣果功德,转依为有为之佛身)
狭义来说,自性住种性是空性,事例:十三正行上的空性。
广义而言,自性住种性是众生第六意识上的空性,可说为“如来藏”。
一切众生有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上的空性是有的,这就是“众生皆有佛性”的意义。
要言之,自性住种性是空性,故是常、无为。(依其而修能证获佛的自性身,无为之佛身)
(注:<摄类>所知分常法与无常法,常法与无为法同义,常法的事例,例如空性。)
随增性种性是善法的部分,故是无常、有为。例如,以大乘菩萨心续中的道(大乘菩
萨心续中的道是意识、智慧,例如大悲心的意识、菩提心的意识、空正见的意识)而言,
“彼道”就是随增性种性,“彼道(大乘菩萨心续中的意识)之空性”就是自性住种性。
以修行的角度来说,依于自性住种性(有情心续中第六意识之空性是自性住种性)不
断串习而产生通达空性之智,经由不断串习通达空性之智(通达空性之智是随增性种性)
,最终能成办佛法身。
例如,从资粮道进入加行道,心续中的种性(自性住种性与随增性种性)也随修行而
增长,其后进入见道断除见道所断品,心续中的种性(自性住种性与随增性种性)也随修
行而增长,其后进入修道断除修道所断品,心续中的二种种性(自性住种性、随增性种性
)最终成就为佛法身。(自性住种性转依为佛的自性身,随增性种性转变为佛的报化身)
如《宝性论》(解释<如来藏经>的<究竟一乘宝性论>,又称作<相续本母>)说:
“依二种种性(自性住种性、随增性种性),许得佛三身(佛果位的法身、报身、化
身),由初(如来藏自性住种性)而初身(转依为佛果之自性身),由后(如来藏随增性
种性)而后二(转变为佛果之报身、化身)。”
三乘的有学众皆有彼二种种性,由彼等成就佛法身,佛法身则有无为、有为二分。
1.以自性住种性(有情第六意识之空性)转依成就为自性身,自性身则分为:自性清
净法身(佛果一切种智的心识自身的究竟法性,即遍智之空性)、离垢清净法身(佛果一
切种智的心识上无余断障的灭谛)——无为的部分。2.以随增性种性(例如大乘菩萨心续
中善法的部分)转依成就为报身、化身,若以四身而言则是计入智法身——有为的部分。
唯识宗主张种性是无漏智种子(属于有为法),中观宗则主张是空性(属于无为法)。
唯识宗主张:未入道者心续中有自性住种性(无漏智种子),入道者则无。
中观宗主张:未入道者、入道者的心续中皆有自性住种性(有情第六意识之空性)。
唯识宗与中观宗共许入道者心续中有随增性种性(例如行者心续中善法的部分)。
大慈、大悲、菩提心,仅是取名的随增性种性
菩提心等等心类,其上的空性是自性住种性。未成佛之前,菩提心等等心类不能缘到
各自上的空性。例如,菩提心不能缘到菩提心上的空性,因为,菩提心是欲求心所相应的
心王,并不是通达空性之智;但是,仅以取名的角度,将菩提心安立为随增性种性。
醒觉种性决定
以声闻种性而言,心续中有强烈的希求解脱心,并且精勤于串习轮回苦,当产生无造
作任运出离心之时,就是“醒觉声闻种性决定”;未产生无造作出离心的期间,就是“未
醒觉声闻种性决定”。独觉种性,以此类推。
以菩萨种性而言,心续中有强烈的悲(欲救一切众生离苦之大悲)并且精勤串习轮回
苦,当心续中产生无造作之任运大悲,就是“醒觉大乘种性决定”。
作者: ykkdc (ykk)   2020-03-29 00:46: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