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涅槃这个目的地的道路就称作解脱之道,本经是佛陀描绘出解脱之道的地图,可
以说是将修持解脱之道的方法做一个总整理,极其珍贵。
本经的重点是佛陀告诉我们,欲断除十二因缘的任何一个环节(从无明…乃至老死),
就应当修“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四禅”、“五根”、“五力”、“
七觉支”、“八正道”、“十遍处”、“十无学法”。
本经也是四圣谛中的“道谛”的总整理。
本经中从“四念处”…到“八正道”,除了“四禅”,合计就是“三十七菩提分”,
而本经则多出了“四禅”、“十遍处”及“十无学法”这三项。
选译自《中阿含经》第222经《例经》
乔正一白话译于西元2019/11/11农历十月十五日布萨八关斋戒日
如是我闻:
有一次,佛陀在古印度的舍卫国游方,暂时住在胜林给孤独园林里。
当时,世尊对诸比丘说:“若欲断除无明,就应该修四念处。为什么呢?不管哪一尊
佛在人间出世,他们断除一切心中的贪瞋痴、智慧的羸弱等垢染乃至五盖,都一定是修持
观内‘身’如‘身’,……观‘觉’(受)……‘心’……‘法’等四念处才能成就,这就
是为什么欲断除无明就应当修四念处的理由。
如果想要数断无明、解脱无明、过度无明、拔绝无明、灭止无明、总知无明、别知无
明的话,就应当修四念处。”
“欲断除无明,就应当修四正断(四正勤)。为什么呢? 不管哪一尊佛在人间出世,他
们断除一切心中的贪瞋痴、智慧的羸弱等垢染乃至五盖,为了断除心中已生的恶、不善法
,心中生起寻求正确的方法,精进断除心中已生的恶法;为了让心中尚未产生的恶、不善
法不生,心中生起寻求正确的方法,精进让心中尚未产生的恶、不善法不生;为了使心中
未生的善法生起,心中生起寻求正确的方法,精进让心中未生的善法生起;为了使心中已
生的善法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心中生起寻求正确的方法,精进让心中已生的善
法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以上就是欲断除无明,应当修四正断的理由。
如果想要数断无明、解脱无明、过度无明、拔绝无明、灭止无明、总知无明、别知无
明的话,就应当修四正断。”
“欲断无明,就应当修四如意足。为什么呢?不管哪一尊佛在人间出世,他们断除一
切心中的贪瞋痴、智慧的羸弱等垢染乃至五盖,就应当修四如意足。四如意足的内容简单
来说:修欲定如意足,成就断行,依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精进定如意足→修心
定如意足→修思惟定如意足,如此成就断行,依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以上就是欲
断无明者,应当修四如意足。
如果想要数断无明、解脱无明、过度无明、拔绝无明、灭止无明、总知无明、别知无
明的话,就应当修四如意足。
“欲断除无明,应当修四禅。为什么呢?不管哪一尊佛在人间出世,他们断除一切心
中的贪瞋痴、智慧的羸弱等垢染乃至五盖,都离欲、离恶、离不善之法,……都证得初禅
、二禅、三禅、乃至第四禅最高专注的成就。以上就是欲断无明者,应当修四禅。
如果想要数断无明、解脱无明、过度无明、拔绝无明、灭止无明、总知无明、别知无
明的话,就应当修四禅。”
“欲断除无明,应当修五根。为什么呢?不管哪一尊佛在人间出世,他们断除一切心
中的贪瞋痴、智慧的羸弱等垢染乃至五盖,他们都一定修持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
慧根等五根。
如果想要数断无明、解脱无明、过度无明、拔绝无明、灭止无明、总知无明、别知无
明的话,就应当修五根。”
“欲断除无明,应当修五力。为什么呢?不管哪一尊佛在人间出世,他们断除一切心
中的贪瞋痴、智慧的羸弱等垢染乃至五盖,他们都一定修持五力,也就是信力、精进力、
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如果想要数断无明、解脱无明、过度无明、拔绝无明、灭止无明、总知无明、别知无
明的话,就应当修五力。”
“欲断除无明,应当修七觉支。为什么呢?不管哪一尊佛在人间出世,他们断除一切
心中的贪瞋痴、智慧的羸弱等垢染乃至五盖,他们都一定修持七觉支,也就是修持‘念’
觉支、‘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息’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依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如果想要数断无明、解脱无明、过度无明、拔绝无明、灭止无明、总知无明、别知无
明的话,就应当修七觉支。”
“欲断除无明,应当修八正道。为什么呢?不管哪一尊佛在人间出世,他们断除一切
心中的贪瞋痴、智慧的羸弱等垢染乃至五盖,他们都一定修持八正道,也就是修持正见(
如实知‘四圣谛’)、正业、正精进、…..乃至正定。
如果想要数断无明、解脱无明、过度无明、拔绝无明、灭止无明、总知无明、别知无
明的话,就应当修八正道。”
“欲断除无明,应当修‘十遍处’。为什么呢?不管哪一尊佛在人间出世,他们断除
一切心中的贪瞋痴、智慧的羸弱等垢染乃至五盖,他们都一定修持‘十遍处’。
什么是‘十遍处’? 第一遍处是‘地遍处’,‘地’遍布四维上下、不二、无量;如
是,以此类推,‘水遍处’、‘火遍处’、‘风遍处’、‘青遍处’、‘黄遍处’、‘赤
(红)遍处’、‘白遍处’、‘无量空处遍处’,‘无量识处遍处’,心中将这十种遍处,
遍布四维上下、不二、无量。
如果想要数断无明、解脱无明、过度无明、拔绝无明、灭止无明、总知无明、别知无
明的话,就应当修‘十遍处’。”
“欲断除无明,应当修‘十无学法’。为什么呢?不管哪一尊佛在人间出世,他们断
除一切心中的贪瞋痴、智慧的羸弱等垢染乃至五盖,他们都一定修持‘十无学法’,也就
是修持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智。
如果想要数断无明、解脱无明、过度无明、拔绝无明、灭止无明、总知无明、别知无
明的话,就应当修‘十无学法’。”
“十二因缘法的生死流程如下:因‘无明’而有‘行’;因‘行’而有‘识’;因‘
识’而有‘名、色’;因‘名、色’而有‘六入处’;因‘六入处’而有‘触’;因‘触
’而有‘受’;因‘受’而有‘爱’;因‘爱’而有‘执取’;因‘执取’而有‘存在’
;因‘存在’而有‘出生’;因有‘出生’就有‘老死’。
欲断除十二因缘的任何一个环节(从无明…乃至老死),就应当修四念处。为什么呢?
不管哪一尊佛在人间出世,他们断除一切心中的贪瞋痴、智慧的羸弱等垢染乃至五盖,都
一定是修持观内‘身’如‘身’,……观‘觉’(受)……‘心’……‘法’等四念处才能
成就,这就是为什么欲断除十二因缘的任何一个环节(从无明…乃至老死)就应当修四念处
的理由。
如果想要数断十二因缘的任何一个环节(从无明…乃至老死)、解脱十二因缘的任何一
个环节(从无明…乃至老死)、过度十二因缘的任何一个环节(从无明…乃至老死)、拔绝十
二因缘的任何一个环节(从无明…乃至老死)、灭止十二因缘的任何一个环节(从无明…乃
至老死)、总知十二因缘的任何一个环节(从无明…乃至老死)、别知十二因缘的任何一个
环节(从无明…乃至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四念处。”
同理,以此类推,欲断除十二因缘的任何一个环节(从无明…乃至老死),就应当修持
‘四正断’、‘四如意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十遍处’、‘十无学法’。”
在场的诸比丘听闻佛陀所说的法,都心生欢喜,并依法奉行。
https://i.imgur.com/S9f4I7l.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