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语] 现行薰种子,种子起现行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9-01-17 10:40:45
: 佛法的修行,不论大小乘,都要重视内心的意欲、欲乐,小乘行者内心有出离心(厌
: 离行苦)的意欲、欲乐,在此之上,大乘行者有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的)的意欲、欲乐
: 例如,内心的意欲(动机),有朝向成办佛果的意欲、好乐,如《大宝积经》说:
: “若我此生,若于余生,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或修净行所
: 有善根、成就众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无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计筹量,
: 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
身语意三门,以意(动机)最为主要。
《法句经》:“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
如轮随兽足。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
离形。”
内心的意欲、欲乐,若朝向善,带动身语也朝向善,所得到的结果是乐果。内心的意
欲、欲乐,若朝向恶,与烦恼相应,带动身语也朝向恶,所得到的结果是苦果。
佛陀在经中也举譬喻,譬如一棵树往哪个方向长,将来也会往那个方向倒。
佛教小乘行者以出离心的意乐、欲乐为主,出离心主要是厌离行苦,苦谛所摄的三苦
: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和坏苦是由行苦所生,行苦(苦谛)的根源是集谛的无明我执。
佛教大乘行者以出离心为基础,进一步生起大悲心,引发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
大乘行者以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的意乐、欲乐为主,发愿回向成办佛果。
佛教的受戒,具足出离心的意欲、欲乐,才能得到别解脱戒的戒体;具足菩提心的意
欲、欲乐,才能得到菩萨戒的戒体。
戒为“警意之缘”,可以作为帮助提醒、策励行者的助缘。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后,
进行受持相应的戒,可以强化出离心、菩提心的意欲、欲乐。例如发起菩提心后,受持菩
萨愿心仪轨,对于往后的行持,由受戒发心的能忆、能持、能防,提醒行者身语意不伤害
的行为,戒是警意之缘,由相违爱我执的发心意乐,将所有行为导向利他的成办佛果。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9-01-17 12:11:00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