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弥陀要解研习报告》36(下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12-09 16:16:24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最后圆瑛法师的开示。他说了五句话,第一句是说,“从今日
起,世间名利,抛去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第二句是“从今日起,一切惑业,休去
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
  这两句确实是我们修行、学佛,特别是求生净土、永脱六道生死轮回,不能不认真学
习的。因为它是我们一切成就,往生净土的基本的障碍。这个障碍不能突破,我们这一生
当中,无论怎样认真努力修学,只是在阿赖耶识里面种一点善根,做为将来得度的资粮。
而这一生当中,决定不得受用。所以要想成就,对于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彻底
明了。彻底明了就是所谓的“看破”,真正看清楚、看明白。看破之后,你才能放下,才
能得清净心,一丝毫不染著,这是我们净宗同学修行的真实功夫。
  这些年来,我们抓住了修习的纲领。我们修心,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以这个为目标。换句话说,我们要转虚伪为真实,佛心真实,凡心虚假,不能再用虚假的
心,不可以用。不怕吃亏,不怕上当,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我们只求生极乐世界,
只希望亲近阿弥陀佛,要用真诚心。要转一切分别执著为清净心,放下一切的染污,染污
是意,特别是第七识,末那是染污意;转染污的心为清净的心。转贡高我慢的心为平等心
,我慢是很严重的烦恼。
  你看我们前面讲的烦恼浊,这是世尊把烦恼归纳为根本五条,贪、瞋、痴、慢、疑。
贪瞋是染污,慢是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这都是严重的障道。要转傲慢为平等
,转愚痴为智慧,正觉是智慧。你看看不统统都是在转吗?转疑惑为真诚,转自私自利为
大慈大悲,这叫真做功夫!在日常生活里头转,在工作里头转,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转。
  别人对待我,用虚伪、用染污、用高下、用自私自利,我对他不能这样子。我对他一
定要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一定要跟佛菩萨一样。佛菩萨怎么对众生?然后我们想
想众生怎么样对佛菩萨,众生对佛菩萨都欺骗,对我,这就无所谓了!他连佛菩萨都欺骗
,他对佛菩萨都贡高我慢,对我算得了什么!可是我们想想,佛菩萨怎么对众生?这个太
重要了。我今天要学佛菩萨,我不学凡夫,做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我们这一生好了
,这一生永脱六道轮回。他们还继续搞六道轮回,我不干了,我要横超,要超出去。六道
轮回真的看破,这个把戏无量劫来搞到今天,够了,不再搞了。所以万缘放得下,世出世
间一切法,没有一样放不下。身心归命净土,归命弥陀,这就对了。
  世出世间法通达明了,是看破,一丝毫不染著,是放下。一切惑业(迷惑颠倒的那些
事),我们统统清楚;清楚是明了、是慧。接触,不能不接触,接触之后,如如不动。也
就是说,决定不起贪瞋痴慢疑,接触了之后,念念都能够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
这就是菩萨道,这就是成佛之道,我们走成佛之道。千万不要去管别人,不要去想别人,
一想你就堕落。不要去议论别人,一议论你就造业。
  对待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可以共话,我们讲可以对话,互相勉励。对于不能接受的,
他成见很深的,烦恼习气很重的,合掌令欢喜。他跟我说,说得再多,我恭恭敬敬的态度
在那里听,心里面默念阿弥陀佛,希望佛菩萨以大慈悲威神力加持他,希望他早一天觉悟
,早一天回头。我们道德、智慧、能力不足,没有办法度他,我们求佛力加持,这是我们
可以做得到的。第三句。
  “从今日起,一声阿弥陀佛死心念去修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前面着重在信、愿
的建立,有了信、愿,行重要了。这个法门,行就是执持名号,目的就是一心不乱,心不
颠倒。一心不乱,就入佛境界了。
  早年我讲《弥陀经》,跟诸位多次说过,一心是能证,一真是所证。我们要想证得一
真法界,诸位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一切诸佛的实报
庄严土都是一真法界。你怎么能证得?一心就证得。一心在哪里修?一心在日常生活当中
修。什么叫一心?于一切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
,不执著,这个时候叫一心。才起心动念,古人讲,你已经落二三了,不是一心。二三是
什么意思?二就是分别执著,就是第六意识、第七识;二是二意,第七是意根,第六是意
识,叫二意。三呢,二意加上阿赖耶叫三,三心二意。三心是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
叫三心;二意就是第七识、第六识。你才动一念就落二三;换句话说,你从真心就立刻堕
落到妄心。
  如果在一切境缘当中,这世出世间一切法,你都能保持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
不执著,你永远保持一心。哪个人没有一心?人人都有一心,古大德讲的好,第一念是一
心,第二念就落二三。所以你那第一念保不住,虽有,保不住,很快就堕在二三。那么你
就是妄心,就是烦恼习气做主。阿赖耶里面,是无量劫来烦恼习气种子,种子遇缘就起现
行。缘从哪里来?前五识接触外面境界,就是缘。这一接触,第六识打妄想,第七识是虚
妄执著,它立刻就生起来。这是凡圣的分水岭,圣人没有别的,就是能保持着第一念,永
远第一念作主,八识五十一心所不作主。这是诸佛如来,我们要学,得学这个本事,你才
真正得受用。
  顺逆都是增上缘,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讲的,“顺逆皆方便”,这个话讲的一点都不
错。那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顺境逆境无一不是善巧方便,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一切
众生殊胜的机缘,顺逆皆方便。但是,不是一心的人,顺逆都造业。顺境里面起贪痴,逆
境里面起瞋恚,没有不造业的。由此可知,就是蕅益大师讲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
”。心善,一切境界都善,顺逆都善;心不善,一切顺逆境界都不善。境随心转!这是真
理,这个道理要通达、要明了。
  然后我们怎么修法?佛菩萨教给我们,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怎么念?六根
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古人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头才一起,
立刻“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打掉。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觉,用这一句正觉,无上正等
正觉,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打掉。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本善,起心动念是习性,这是本性,
我用本性把习性完全控制住,这是有功夫,真功夫!菩萨、声闻、缘觉,就是会用这种功
夫,能够保持正觉,能够保持不退转。
  平常叫你念念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佛菩萨教导我们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间断
有很多种说法,对我们初学的,就是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不要间断。为什么?一间断,
妄想就出来了,烦恼习气就冒出来了。不间断,就是控制住烦恼习气,不起现行。一定要
记住,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做一心。祖师大德常
常教导我们“一心称念”,你要懂得什么叫一心。还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著,那你是妄
心,你是妄心念佛,你不是一心念佛。就是玄奘大师的译本,虽然它不是一心不乱,是一
心系念。
  你们想想,佛在经典里面教我们怎么念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除了极乐世界之外,
什么也不想。最简单的方法,连极乐世界也不想,专想阿弥陀佛。为什么?见阿弥陀佛,
不就生极乐世界了!想极乐世界还挺麻烦,“十六观”是想极乐世界。《无量寿经》夏莲
老的会集本,四十八品是想极乐世界,讲的是极乐世界。你要是观想的话,那是想极乐世
界,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么方便?真正聪明人连极乐世界也不想,专想阿弥陀佛,专念阿
弥陀佛,他怎么不成就?阿弥陀佛是我们身心真正归依处!所以叫我们“死心念去、修去
”,修是修证,把所有的妄想统统放下,这是修。
  这一句阿弥陀佛好好的去念,务必要做到大势至菩萨的标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这是大势至菩萨他老人家用功成就的祕诀!教导我们。“都摄六根”的意思,不是叫你
眼不看,耳不听,不是这个意思。眼也看,耳也听,鼻也嗅,舌也尝,决定不落印象!也
就是,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尽管看,尽管
听,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念念绵绵密密的阿弥陀佛,我
跟外面境界一丝毫不影响。这个境界就是宗门里面明心见性的人常常说的“百花丛中过,
片叶不沾身”,就是这个境界。他用参究的方法达到这个境界,净宗是用念佛,执持名号
的方法,达到这个境界。心里面确确实实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
有。不可思议!这才是真的“一声阿弥陀佛死心念去、修去”。
  什么是死心?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事物,再也不放在心上,再也不起心,不动
念,那就真的死去了。不是境界不存在,不是境界不接触,境界决定不妨碍你的心,也就
是决定不会勾起你的妄心,你永远是用真心,这个人叫会念!宗门常讲的“会么”!我们
净土宗也可以说,你会么!你会不会念?会念,那还得了,成就比禅高!这是实实在在的
,你才相信,释迦牟尼佛在《大集经》上说的,持名念佛是“上上深妙禅”,你才真正懂
得释迦牟尼佛这一句话。下一句,大师教我们。
  “从今日起,求生极乐五清净土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我们走哪一条路?走西方
极乐世界这一条大道,这一条大道叫“五清净土”。他用的这个名词,就是针对我们这个
世间叫五浊恶世,他们那里叫五清净土。为什么?我们这一边劫浊,这是讲这个时代不好
。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成佛才十劫,佛与极乐世界所有的人民都是无量寿。无量寿,这个世
界成就才十劫,这个时代是太好太好了。我们的劫浊,他的劫清,清净。
  我们这个地方众生见浊,邪知邪见,迷惑颠倒,西方极乐世界是正知正见。我们这个
世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是《楞严经》上讲的;西方极乐世界诸佛如来说法,那个数量
,恒河沙没有办法比喻,大千世界微尘数!恒河沙怎么能相比?见解清净。我们这个地方
烦恼习气很重,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居民众生),每天听经、闻法,供养诸佛,供养遍
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你想想看,那个地方的人,不要说多,一天所修的福慧,要在我们
娑婆世界,大概总得修无量劫,他一天就完成了。我们这边的人有烦恼,人家那个世界的
人有智慧,转八识成四智,转烦恼成菩提,五清世界。
  我们这个世间众生浊,为什么说众生浊?因为这个世间的居民,见解、思想错乱,一
切有情无情众生都受到染污,把一真法界变成了浊恶的世间。反看西方极乐世界,人的心
善、思想善、言行善,他所感得的是极乐世界,不是五浊恶世。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寿命短
促,人生七十古来稀,六十岁以后就是晚年了。
  我记得早年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们讲古文,讲到“秋声赋”,感叹春夏秋
冬四时的变化。人生也有四时,二十岁之前,是人生的春天;二十到四十,这是人生的夏
天;四十到六十,是人生的秋天;六十岁以后,冬天。老师讲这篇文章,无限的感慨。世
间人懂得,怎样度过寒冬,要在春夏秋天做预备,但是几个人觉悟怎样度过你的晚年?世
间迷惑颠倒的人多,青春少壮享福,把晚年的事情忘掉了。晚年到来的时候已经后悔莫及
,不知道在少壮的时候修福、积德。
  中国古时候的教育,对这个很重视。青少年着重于道德的教育,这是扎根,二十岁之
前。二十到四十为社会服务,造福。四十到六十,要培养底下一代的接班人。六十之后,
退休、享福!那就懂得怎么样度过寒冬。是这么一个教育思想,跟西方人完全不一样。西
方人是颠倒过来,一个人的人生,什么时候是享福的时候?儿童。所以人家常说,在外国
,外国是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你说多么悲哀?不像中国的思想,
中国思想逻辑跟他们恰恰相反的,青少年很辛苦,要发愤努力学习;踏进社会之后,为社
会造福;晚年享福,晚年不是坟墓,晚年是享福。外国的思想,小孩十几岁福报就享完了
,一生的福报就享完,他又不知道修福,他晚年怎么不苦?
  我们看看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好处,无量寿!这个无量寿不是有量的无量,是真正
无量的无量。怎么回事情?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决定一生圆满证得无上菩提,证
得无上菩提就是真的无量寿,不是假的。为什么?我们不要说无上菩提,就是讲正等正觉
,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证一分法身,在这个境界里面生灭没有了。生
灭没有,就是不生不死,这是佛法里面讲的大涅槃。大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
正的无量寿!这是大乘佛法里面修行的真正的目标。
  小乘四果罗汉也证得涅槃,但是他那个涅槃不是真的,用我们一般的话来讲,他是相
似的涅槃,不是真实的涅槃;他没有见性,所以佛称他为“偏真涅槃”。唯有大乘菩萨才
证得真正的涅槃,大涅槃,圆初住菩萨就证得,但是不圆满;圆满要在如来果地,这才证
得究竟圆满的大涅槃。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一个好处,不但是无量寿,还有“圆证三不退
”,这个不得了,真的叫难信。证三不退是圆教初住菩萨,证三不退了,不圆。圆证三不
退,真正讲圆证是等觉菩萨。我们把标准降低一点,不要提的这么高,圆证三不退,就是
经上常讲的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是什么等级?七地以上。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
加持的,不是你自己真正有能力证得的。
  虽然得到佛的加持,自己还要认真修学。修学,各人功夫的进展并不相同,有人进步
的很快,有人进步比较缓慢,但是他决定不退转。学习进步有快有慢,这是真的,快的,
早一天他就真正自己证得圆证三不退。虽然没有证得的,但是阿弥陀佛加持,那个受用,
智慧、德能也差不多。这个殊胜是十方诸佛世界里头没有的。
  所以大师在此地勉励我们,从今天起,一定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五清国土,我们要以
这个为自己修学的宗旨。最后这一条非常重要,一定要向究竟圆满的佛果迈进,也就是四
弘誓愿最后一句,“佛道无上誓愿成”。你这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所以,
  “从今日起,疾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其他的路是什么?
世间名闻利养。要争个什么头衔,要争个什么样的地位,要争个什么样的权利,错了!我
们细心想想,细心观察,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是什么榜样?他是王子,理所当然继承王
位,王位都不要,他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还要争什么?我们今天要争取一个名位,如果你
要想想释迦牟尼佛就在我旁边,佛是做何感想!佛是怎么教我们的?佛不要!不要名,不
要帝王的名,也不要帝王的地位,也不要帝王的权利,统统放下。也不受富贵的享受,帝
王那种物质生活的享受,他统统舍掉了,舍的干干净净。
  他是个平民,什么身分都没有,什么头衔也没有,他被人所尊敬,大家称他为“世尊
”。世尊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现在的话,特别在中国很流行,尊敬的;要用现代的语言
来称呼,尊敬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圣人,我们中国人称圣人,印度人称佛,佛的意思
是有智慧、有道德的人,觉悟的人。我们对他的名号上加一个尊敬的释迦牟尼圣人,或者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觉者、觉悟的人,是这么一个称呼!
  他老人家一生做的事情,我们要学习:教学。自己天天不断的学习,每天不断的教别
人。所以你仔细看看,用现代的术语来称呼他,他一生搞的是社会教育事业。要用现代的
话来称呼他,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他一生所作所为,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
义务工作者,因为他教学不收学费,不接受供养,每天过最简单的生活,托钵,天天到外
面去托钵。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而且都是感激心。你供养一钵很好
的饭,他很感激你、感恩你;你供养这个饭很不好吃,他也是平等的感恩。为什么?供养
的人都尽到心了!每个人贫富不一样,生活状况不一样,贫穷的地方去托钵,他吃的东西
很苦,他供养给你的,已经是他最好的了。所以诸佛菩萨是用平等感恩。
  我们学佛,学佛就是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学习他的存心,学习他的生活,学习他处
事待人接物,学习他慈悲教化一切众生。他知道慈悲济世里头最重要的,是帮助众生觉悟
,破迷开悟,然后才能真正离苦得乐。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来的。苦从哪里来的?苦
从迷惑来的。只有破迷开悟,才能真正的离苦得乐。释迦牟尼佛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
事实真相,一生帮助人,帮助人离苦得乐。他从因上讲,帮助人破迷开悟,然后你自然就
离苦得乐。
  好,这个《系念法事》的《弥陀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一段,这里有“往生咒
”,这往生咒我们也得要说说,对它要有认识、要有了解。好,现在时间到了。
 
==
我们学佛,学佛就是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学习他的存心,学习他的生活,
学习他处事待人接物,学习他慈悲教化一切众生。
学佛不是在文字上。
我记得有一个宿慧善根深厚的小女孩,曾这么跟奶奶说,
奶奶:吃鱼,吃鱼有营养。
女孩:阿弥陀佛吃鱼吗?
奶奶:阿弥陀佛不吃鱼。
女孩:那我也不吃鱼。
有时候自己偶然也这么想,阿弥陀佛这时会怎么做?老法师会怎么做?
有时就会安下心来,知道该不该做。
(虽然不是每一次都会想起来,惭愧。)
学佛,应该是这样。
广钦老和尚曾说现在的人都走文字般若的路,
但是他还是教弟子走吃苦的路,忍辱就是吃苦。
忍辱就是真枪实弹中去修行,就是六根对六尘,就是学习佛的存心和生活。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8-12-09 21:20: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12-09 21:21: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12-09 22:01:00
阿弥陀佛!
作者: cecil724   2018-12-11 00:41: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8-12-11 03:23: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12-13 14:54: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