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修习禅定止观,发心意乐、观修内涵、修习所为等,皆不同于一般世间的打坐静坐。
:
: 印顺法师<妙云集>:“古代的佛弟子,不像晚期的佛教徒,专以礼拜、唱念为修行。
: 他们除学经(论)持律而外,主要是对人广行教化,对自‘精勤禅思’。禅思,含得止与
: 观,…凡修持而得止、观相应,心境或理智相契应的即名为瑜伽,瑜伽即相应的意思。”
止观禅修,止禅与观禅,佛教经典常提到:
独一静处(止)、专精思惟(观),就是止(梵语:奢摩他)、观(梵语:毗婆奢那)的修习。
例如《杂阿含经》常提到:
“我独一静处(内心住阿兰若处获得安止/止),专精思惟(依于止来进行分析思惟观察
/观),作是念(分别思惟观察的法类):……。”
此中,独一静处(止)、专精思惟(观)的止观修习,要能够"专",就要有"止"的一分,
才能够"专",没有分心、专注的进行分析思惟观察的观。
《杂阿含经》:
“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佛
告阿难:若比丘,空处、树下、闲房思惟,当以二法(止、观)专精思惟,乃至灭界。”
止、观的所缘,止可以缘世俗谛法类,也可以缘胜义谛法类;观可以缘世俗谛法类,
也可以缘胜义谛法类。世俗谛法类或胜义谛法类任一,都可以是止或观的所缘。
世俗谛法类,如思惟亲近善知识、暇满、念死无常、恶趣苦、皈依、业果、持守十善
、四力忏悔、观察苦谛、集谛、十二缘起支、生起出离心、抉择三学解脱道性、慈心、悲
心、生起菩提心、六度、四摄。胜义谛法类,如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法无我。
外教也有修学止观,但是外教修习止观的所缘,没有佛教皈依、四圣谛、十二缘起支
、胜义谛等法类,也没有佛教的出离心、菩提心所摄。
佛教修习止观,由亲近善士而听闻正法的法类,在经典中常提到:“世尊告曰:谛听
,善思…”,由听闻正法的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来成办止观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