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入中论》归敬颂:“大悲心与无二慧(远离常断二边的智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CBETA B09, No.0044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http://tripitaka.cbeta.org/en/B09n0044_001
摘自:《入中论略讲》见悲青增格西
转自: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疏)此中有二:丁一、明大悲心是菩萨之正因,丁二、明彼亦是菩萨余二因之根本。
初又分三:戊一、明二乘从佛生,戊二、明诸佛从菩萨生,戊三、明菩萨之三种正因
(自释)
能得正教授之果,故名声闻,如云:“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等。
或从诸佛听闻无上正觉妙果之道,为求者宣说,故名声闻。《法华经》云:“我等今
者成声闻,闻佛演说胜菩提,复为他说菩提声,是故我等同声闻。”虽诸菩萨亦有彼义,
然唯宣说自不修行,乃是声闻,故异菩萨。
(疏)
从他闻正教授,修行证得声闻菩提果,能以此义令他闻,故名声闻。令他闻者,如经
说“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等。
无色界声闻虽无此义,然不为过。以有彼名者不必定有彼义,如陆生莲华亦得有水生
之名也。
又声闻之梵语“萨罗波迦”,亦训“闻说”。从诸佛听闻成佛妙果之道,为大乘种姓
求彼道者说故,名曰声闻。如《法华经》云:“我等今者成声闻,闻佛演说胜菩提,复为
他说菩提声,是故我等同声闻”。
此二义虽菩萨与声闻相同,然“闻说”之义正属声闻。
有说第三句中无“胜”字,故前句是大乘菩提,后是声闻菩提。但疏意不然,前是大
乘菩提,次是往菩提之道。若谓何者?菩萨虽亦从佛听闻佛道,为所化宣说。然经说“声
闻”,意取但说彼道,而自身全不修者。
(记)
此说声闻的字义。中文说“声闻”,藏文翻译为“听闻”,月称菩萨当时看到梵文的
“声闻”,字义上有二解,一是“能得正教授之果,故名声闻,如云‘所作已办,不受后
有’等”,另一则是“从诸佛听闻无上正觉妙果之道,为求者宣说,故名声闻”。
依藏文翻译解释“听闻”,“能得正教授之果”:已经得到正教授之果,意即他从佛
听闻能得声闻果的正教授,听闻后,依之而修,从而得到声闻果。
自从佛听法到证果都包含进去,故说“听”。得到声闻果后,他会再宣说出去。经典
中有“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意思是“我已经做了这些事,到现在,我已经是阿罗汉,
再也不会去轮回了。”
字面上是“所作已办”,内容是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这些都已做了,已
成阿罗汉。因为他将自己经验的这些正教授及不受后有的情况讲给他人听,故说“闻”。
第一个“听”是说,他从佛听声闻道次第,从而修行,得到阿罗汉果,重点是在听正
教授。后者“闻”,重点是在讲出去给他人听。这是“声闻”的第一个解释。
“从诸佛听闻无上正觉妙果之道,为求者宣说”这是“声闻”字义的第二个解释。
声闻从佛处听闻菩萨道,但是他自己是修声闻道,不去修菩萨道。他遇到有缘人时,
会将菩萨道讲给他人听,所以声闻解释成“闻宣”—闻进来、宣出去,这个解释带有讽刺
的意味,即自己一点都不修就讲出去,光说不练,类似中文左耳进、右耳出,没放在心上
。
引用《法华经》说,有一些菩萨,佛为他们讲了很多法,但是他们没有如实去修,所
以他们说:“佛陀啊!我今天很惭愧,变成了声闻。因为我听了佛陀您说的胜菩提,再把
菩提的内容说给他人听,我自己却没有修,所以我与声闻一样了。”菩萨不可能今天变成
声闻,是惭愧自己未修之意。
所以声闻的字义有二个,一是将声闻道的内容听进来,自己证悟,再宣说出去,翻译
是“听闻”;另一个是将胜菩提(佛果)听闻进来,自己一点都不修,而讲出去,翻译是“
闻宣”,第二义带有讽刺味。
“虽诸菩萨亦有彼义,然唯宣说自不修行,乃是声闻,故异菩萨”:有人问:你说将
法听进来、宣讲出去就是声闻,但是菩萨也是如此,这不就与声闻相同?
答:菩萨的确也有这个意思,但是菩萨是听闻法后,自己修,再宣讲出去,所以与声
闻不同,声闻听法后,光说不练。
这边是解释声闻的字义,像无色界也有声闻(例如有投生于无色界的三果圣者),但是
在无色界的声闻没有嘴巴可以说(因为无色界的有情没有色蕴),实际上,他也没有听进来
、再讲出去,可是他还是称为声闻,这是他的名称。
如我的名字称为“见悲青增”,但是解释“青”是什么、“增”是什么,跟我一点关
系都没有。声闻大体上和字义有一点关系,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断定什么。具有“声”、“
闻”解释的不见得是声闻,不具备的也不见得不是声闻,这边只是在解释字义,而不是定
义。
阅读经论时,字义与定义要分清楚,有时候经典是在说字义,有时候是在说定义,说
定义时就要严格对待。
声闻的定义是由任运的出离心摄受,且希求声闻果或已证得声闻果。问什么是声闻时
,应该要回答定义才对,符合的才是声闻,至于有没有听进来、讲出去并不是重点。
(法华经)“我等今者成声闻,闻佛演说胜菩提,复为他说菩提声,是故我等同声闻”
中,第二句话用了“胜菩提”,第三句话只用“菩提”。
对此有人认为是将大乘法听进来,而为别人讲小乘法,因为第三句话没有加“胜”字
,所以是小菩提。宗喀巴大师的解释是,第二句“胜菩提”说的是菩提果,第三句“菩提
”指的是成办它的道,所以讲的是大乘的道果,即把大乘的道果听进来,自己完全不留地
将之宣讲出去。
(自释)
佛陀是觉悟真实之义,其名于声闻、独觉、无上正觉三处俱转,故佛声亦诠独觉。
(疏)
“中佛”之“佛”,《释》说:“佛之真实于三类补特伽罗处转”。
有谓此说“达朵佛陀之声于三类补特伽罗处转”,此说甚善。如云:“达朵为真实,
佛陀为觉悟”。以取觉悟真实为佛陀时,则三类补特伽罗皆有其义。
“觉悟真实之声,亦诠辟支佛”。但今误译为佛。佛陀之声,虽可通译为佛,但于此
处则失当。以佛陀声亦诠“华开”及“梦觉”,非必须译为佛也。
(记)
此处中文翻译“佛陀”是来自梵文“buddha”,但是梵文字有一字多义的情况。梵文
“buddha”一字有三种意思,一是指苏醒,如某人睡醒了,可以说“他buddha了”;二、
“buddha”有莲瓣广开之意;三、“buddha”有了悟真实之意,所以理解梵文时要根据前
后文、助词等来判断意思。
中文将“buddha”翻译为“佛陀”,藏文则翻译为“桑结”,即将苏醒与广开的意思
结合在一起。西藏因为惯用这样的用语,所以《入中论》翻译为“声闻中佛能王生”,其
中“佛”表示苏醒、广开,直接翻译就变成“声闻与中苏醒(广开)从能王生”,这样就和
梵文原意—“声闻与中开悟从能王生”有了出入。
所以宗喀巴大师认为好的翻译应该是“声闻中悟能王生”,理由就是“buddha”根据
上下文来理解,以开悟—了解真如这个解释才对,但是这个偈颂不能改,西藏的版本也是
这样翻,我们知道翻译不是很恰当即可。
应成派与他宗不共之处就是三乘都一定要懂自相空,其他宗派就会分人无我、法无我
,小乘只要修人无我,大乘则要修二种无我(例如唯识宗、中观自续派说,声闻只证得人
无我、未证得法无我,大乘则证得人无我与法无我。但应成说三乘皆要证人法二种无我)
也就是说,在应成派来说,声闻、独觉、大乘都要修人无我、法无我,但是这并不代
表三者没有差别,而是对声闻来说,要用三轮体空来修,独觉修得更深广一点,大乘则用
无边理路来修,修得更深广,所以开悟会分出小悟、中悟、大悟。
“佛陀是觉悟真实之义,其名于声闻、独觉、无上正觉三处俱转,故佛声亦诠独觉”
:“佛”这个字是真实觉悟之意,有大、中、小三个觉悟,独觉是中间的觉悟者。
佛陀(“buddha”)有三种意思,其中之一是觉悟真实,了解真如就可以有大了解真如
—佛,中了解真如—独觉,小了解真如—声闻,佛、独觉、声闻都是觉悟真实者,所以都
具备“buddha”之意。但是“佛”声(说佛这个声词)不能诠声闻、独觉,不能说声闻、独
觉是“佛”,可以说声闻、独觉是小悟、中悟。这边的翻译有错误,因为“buddha”(“
悟”)这个音也可以诠释声闻、独觉,但是翻译时讲成“佛”,就会变成“佛”也指声闻
、独觉,产生这样的差错。
(自释)
独觉之福慧辗转增长胜出声闻,然无福智资粮、大悲、一切相智等,劣于正觉,故名
为中。此亦不依他教自然智生,唯为自利而自觉悟,故名独觉。
(疏)
“中”者谓诸独觉辈。由百劫中修集福智胜进,故胜出声闻。然无福智二资粮,一切
时遍一切有情之大悲及一切相智等,劣于正觉。故名曰中。
有谓此智慧胜声闻之义,如云“离所取分别”。彼说非理,此宗说声闻独觉亦能通达
一切诸法无自性故。即彼说者,亦许彼义故。故知《释论》说“智胜进”为胜出。言胜进
者谓所修道渐进渐妙。此复于百劫中勤修福智,非若声闻不耐久修。
虽诸福、智皆可名为资粮,然资粮之正义,乃无倒修行无上菩提之方便,能摄受自果
者。如《显义论》说:“大悲心等正行,以能摄取大菩提故,乃名资粮。”故具此义之福
、智乃资粮正义,不具此义者,乃通常资粮。
且就资粮之梵语“三跋罗”之义训而译,由福、智之行胜出声闻,故于欲界最后生时
,不依他教,能自发阿罗汉智。复以唯为自利而得觉悟成阿罗汉,故名独觉,亦曰自觉。
(记)
此处解释“中”,为何独觉是“中”?因为独觉的福、慧高出声闻,可是没有福、智
二资粮、大悲心、一切相智,所以劣于佛陀,因此名“中”。
问:声闻、独觉有没有福、智二资粮?
答:没有。声闻、独觉没有福智二资粮,我们也没有,不是做个大礼拜、打扫佛堂等
就会有资粮,所谓资粮是大乘资粮道以上者才有,要与佛的法身、色身要有密切关系,要
对得上。
资粮如同手印一样,我们盖手印,手指不是手印,手印不是手指,但是手指与手印可
以完全对得上,其他的无法替代,资粮与佛的色身、法身的关系要像这样。
因素也有很多种,我们会发愿想成佛,这可能成为成佛的因素,但是这个发愿与成佛
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如西瓜的种子是西瓜的因素,但是怎么看都不像西瓜,也没有西瓜
的味道,但是快成熟的瓜就跟可以吃的西瓜很像。
资粮是针对佛果而言,因此才说大乘资粮道以上才有福、慧的资粮,其中慧是法身的
资粮,福是色身的资粮。在《现观庄严论》、《宝鬘论》中都强调声闻、独觉没有资粮。
虽然其他的人也会举出“声闻、独觉也有资粮道”、“声闻、独觉也有很多出世间功
德”等疑难,这部分都不会被否认,不会说他们没有善,他们也具有大善,但是资粮一词
是针对佛果而说,所以可以确定声闻、独觉是没有资粮。
问:为何“独觉之福慧辗转增长胜出声闻”?
答:因为独觉修了百劫。表面上看这个回答会很奇怪,如在学校修三年就能毕业的人
高超,还是修很多年的人高超?但是还是会讲这样的话。
“此亦不依他教自然智生”:这是前面说过的,独觉有无师而证悟的特点,一方面他
的智慧是自然而生,成就的那一生不需要老师教,同时他的戒也是自然而得,所以这句话
里面有很多意思。
得比丘戒有许多方式,像我们受比丘戒,是找一些人传戒,此称为四羯摩,这是一种
得戒法。佛陀时代,世尊对某个人说“你过来”,那个人就自然落发,而得比丘戒等,这
也是一种得戒法。另外,一些在家人修行至成阿罗汉前,就会找一些人,以前面的方式传
戒给他,所以他得阿罗汉与得比丘戒是同时。独觉得阿罗汉时也会同时得比丘戒,不同的
是他不需要别人传戒给他,他是自然而得的。佛陀也是一样没有人传戒给祂,是自然而得
的,佛能传戒给我们即是因为祂自己有比丘戒。
“唯为自利而自觉悟,故名独觉”:独觉有三层意思,一是只想到自己,所以去修道
觉悟,不想别人。二是独觉不需要同伴,独居之意。声闻需要有人讲法给他听,有助伴讨
论佛法,借由团体的力量证悟,但是独觉不需要,他不需要他人讲法,独来独往。通常会
以犀牛譬喻独觉,一般的动物都是二只角,只有犀牛没有,独觉就像犀牛只有一支角一样
单独。三是独觉最后证悟时不需要师长教,他可以自己证悟。所以独觉有独居,独自觉悟
的意思,比较少说“为了自利,不想他利,而称独觉”,但是此处有这种说法。
(自释)
声闻独觉,要由如来说法乃得出生,故曰能王生。
(记)
此处就是前面说的,独觉百劫中的最后一生不必从佛听法,但是前面九十九劫都必须
要从佛听法,所以整体上要说独觉从佛听法。
又,“能仁”一词同“资粮”一样,不能按我们通常的想法解释,通常会认为能仁指
佛,这边说声闻、独觉也是能仁。“能仁”的意思是断烦恼障、所知障,所以声闻、独觉
也是能仁,佛是能仁中第一,所以称能仁王。另外就是声闻、独觉在法上要承佛的命,所
以佛又称能仁王。前面“由得圆满无上法王,较声闻独觉菩萨尤为圆满自在,即声闻等亦
承其命,故诸佛世尊名曰能王”已解释过了。
(疏) 戊二、明诸佛从菩萨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