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弥陀要解研习报告》17(上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10-10 15:51:23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正报庄严”最后这一段。这一段经文就是: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昨天我们也曾经向诸位报告过,极乐世界寿命无量劫。阿弥陀这个名号里面,世尊给
我们简略归纳的说明,一个是无量光,一个是无量寿。光不但是表智慧,而且表空间,寿
命也表时间,用我们凡夫的境界来讲是无量的时空,这是世尊说法的善巧方便。这个说法
,我们知道世尊随二谛说法,这是随俗谛而说的,我们一听能了解,生起仰慕之心。
  十劫跟无量劫来相比这个时间很短,世尊在许许多多大乘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凡夫修
行证得无上菩提,时间需要无量劫,不容易!证得圆教初住,这是法身菩萨了,法身菩萨
要修到究竟圆满还要三个阿僧祇劫,真的是不容易。但是,佛这些说法不能说是假的,也
不能说是真的。这个话怎么讲?我们要会听,如果不能够放下烦恼习气,真的是无量劫;
果然能够放下烦恼习气,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间。
  无量劫可以把它缩成一念,一念可以展开为无量劫。怎么展?怎么缩?现在我们在这
个地方好像体会到一点眉目了。展、缩在自己,不在别人,也不在外境。就是说你能够斩
钉截铁一下放下了,无量劫就变成一念;如果还有一些牵肠挂肚的放不下,一念就变成无
量劫,这是事实真相!这就是大经里面所说的一时顿现,你们想想这个意思。一时顿现就
是一念顿现无量劫,一念顿现法界虚空界一切刹土众生,一念迷它就顿现;一念觉就回头
,无量劫就变成一念。
  永嘉大师说得好,“觉后空空无大千”。觉后大千世界没有了、消失了,有回归到无
;一念迷,无变成有,展开有了。总在这一念的觉、迷!我们要问,诸菩萨(这大菩萨)
、诸佛应化在九法界,他是觉、还是迷?他如果是觉,他不能现这个境界,觉后空空无大
千!他要现这个境界,他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迷了。他到底是觉还是迷?这个问题问得
好!诸佛菩萨的境界,觉迷不二。你要是说他迷,他示现在众生法界里面,从来没有起心
动念过,从来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觉。虽然觉,众生有感他又能现相,他又能表演,又
能为一切众生说法,好像他在迷,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
  他是觉迷不二,我们凡夫亏吃在哪里?觉不是迷,迷不是觉,觉迷对立。佛菩萨不对
立,觉迷是统一的,觉就是迷,迷就是觉。你看经上不是常讲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
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心经》大家常常念,实在讲是粗心大意,《心经》上讲得很
清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要把觉迷这样套起来,觉即是
迷,迷即是觉,觉不异迷,迷不异觉。
  这是如来果地上的正觉,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有体、有用,不是有体没有用。
应化在十法界就是从体起用,虽然起用,用亦不迷,所以能度众生。我们读到这一节经文
应当觉悟、应当发心。觉悟的样子是什么?觉悟的样子就是真的发心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你真的觉了。
末后有几句话,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下面的这一段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
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一段是讲阿弥陀佛教学的成就。老师教导学生,学生有没有成就?学生有成就,你
教学成功了。你教得再好,教的时间再长,如果学生没有成就,你的教学失败,成败是以
这个来论的。所以道场也是以这个标准来论胜劣,你这个道场殊胜,胜在哪里?你这个道
场里头确确实实有念佛往生的人、有开悟的人、有证果的人,这个道场殊胜!不在乎人多
少。觉明妙行菩萨的道场十二个人,第一殊胜。什么叫第一殊胜?十二个人都往生。这个
道场,念一辈子佛,一个都不能往生,只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结个法缘而已,不能算成就

  讲师,标榜讲经弘法的,这里面有多少人开悟?那是他的成就。一个开悟的都没有,
没有成就!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标准。念佛堂有多少人得一心的,有多少人功夫成片的,
功夫成片就是成就了。那我们要问,参禅为什么不能明心见性?念佛为什么功夫不能成片
?学教为什么不能大开圆解?根本的毛病就是三个字,“放不下”!
  所以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我们哪一桩放下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自
私自利,没有一桩放下!我常常劝导同修这十六个字,没放下。没放下怎么能成就?这是
我们的病根,这是我们根本的障碍。我们要有能力觉察到,常常能够觉察,很不容易放,
但是一定要放下。我也常说,这些事情一年比一年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这很重要。淡
薄就是慢慢的放,一下放那是不可能,你不是那个根性,这个东西学不来。慢慢放,看淡
一点不要太认真,不要过分的分别,不要过分的执著。常常学着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
个好,不要坚持自己的成见、执著,这是最糟糕的。
  你们看到江本胜先生做水的实验,那个结晶的照片我们看到了。这是讲什么?人的态
度,一种是命令式的,一种是请求式的,它结晶不一样。他实验是举一个例子来实验,“
你去做!”这是命令的口吻。另外一个“来,我们一起来做”。同样是一桩事情,心态不
一样,结晶完全不相同。“我们一起来做”,你看那结晶的图多美;你下达命令,“你去
做”,那个结晶很不好看,这是自然的反应。所以真正的大人物,他对他的下属不用命令
,言辞委婉、柔和,教训他的下属,一生感激你,这你成功了。你用命令,当然他不能不
服从,他还是去做,但他心里对你没有感激的心,效果不一样。
  我在年轻的时候,好像是二十二岁,有一天在办公室里面,工作少,事情做完了,在
那里看书。但是,我们坐的时候把身体往后面一靠,椅子前面两只腿就离地,这样我们好
像躺在那里,挺舒服的。我的长官(我也不晓得他来)他从后面来,拍拍我的肩膀。我一
看到他立刻站起来,他告诉我,不能这样坐,这样坐容易跌倒。他处处替你着想,所以我
这个毛病就改掉了,一生都不会犯,感激他。他如果板起面孔把你教训一顿,我们还是要
服从,但是怎么样?你走了之后,我老样子又故发了,不服!所以做大事业的人跟普通人
不一样。你看看一般中级的这些干部,他都喜欢用命令式的对他的部下,这种人他的事业
有限,从这些你就看到。
  《了凡四训》里面袁了凡先生,你看看那些考试的举子,你看他的观察,看到这个参
加考试的学生言行端庄,谦虚和气,对一切人尊敬,他就断言这个人考试一定得第。我们
在《了凡四训》里面所看到的那几个人,他所看中的,真的没有一个看错。看人在什么?
谦敬,谦虚恭敬。自己在高的地位对底下下级干部都这样的谦和,人家对你心悦诚服,肯
给你卖命,肯给你办事,尊敬你、欢喜你。用命令口吻的时候,心里不服,这个时候被你
管,你是他长官,他无可奈何。将来你不在位的时候,理都不理你。你耍威风是错误的,
是失败的。
  所以我们看佛菩萨,你在《论语》里面看孔子,看孟子,他们的谦敬我们要懂得学习
,所以他教学有成就。为什么?学生服,学生真正敬爱老师,敬爱老师就不敢违背老师的
教诲;违背老师教诲自己良心不安,感觉得对不起老师。你看这种约束的力量多么大!老
师不在世,依旧不敢违背老师教训,这是什么原因?对老师敬得真诚、爱得深刻,没有别
的,敬爱!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所以看到这个经文,我们在这里看到阿弥陀佛教学的
成就,声闻弟子、菩萨弟子人数无量无边。
下面我们再看底下一个单元,“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我们先看经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
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段经文是西方世界无比殊胜之处,他方世界没有的。“顿超圆证
”,这里面我们要分几段来说,第一段“净德劝愿”。极乐世界我们可以这样说法,是十
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设的一所佛教大学,阿弥陀佛是校长。极乐世界里面的众生从哪里
来的?十方世界念佛求生净土的。这不是一个国土,不是一个大的社区,它里面的住众是
来自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怎么来的?诸佛如来就像我们释迦牟尼佛一样为大家介绍,
劝大家到西方极乐世界来求学,所以来的人就多!
  当然也有些人听到(像我们这个世界一样),听到释迦牟尼佛的介绍不太感兴趣,对
于释迦牟尼佛有一分亲情的爱恋,不愿意离开本师。本师虽然劝我们到那边求学,我们还
是不愿意去,“我们老师很好,我们就跟老师,不到别的地方去”,很多。我们看到佛门
里面有许多学其他宗派的,晚课都念《阿弥陀经》,但是他不念阿弥陀佛,他不求往生极
乐世界。他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他每天拜佛也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他才不拜阿弥
陀佛,也不念阿弥陀佛,他不想求生极乐世界,很多,我遇到过不少!这都是一种情执。
  我们今天不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念阿弥陀佛,我们有没有违背本师?没有,释迦牟尼
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就念阿弥陀佛,听话!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
佛学去,正如同家长(你的父母)告诉你有个好老师,你应当去拜老师,应当到那边去学
习。你舍不得父母不愿意离开,父母虽然不能勉强你,但是总是摇头:不听话,这孩子!
听话的就去了,去到那边早一天成佛。你要不去,修行证无上菩提的时间很长很长!所以
这里‘众生生者’,十方都是听话的众生,听从他们本师的教诲。他们本师介绍西方极乐
世界,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肯定为他们讲《弥陀经》、讲《无量寿经》、讲《观无量寿
经》,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给大家。所以,听话的都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多,没
有法子计算。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真的不得了,‘皆是阿鞞跋致’。什么叫“阿鞞跋致”?阿翻
作无,阿弥陀佛,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阿翻作无,鞞跋致翻作退转,无退转。我们中
国人习惯里不讲无退转,叫不退转,所以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学
习,它是顿超、是圆证。第一个“生皆不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决定不会退转。我们
这个世界很糟糕,世出世间的学术都很难成就,什么原因?进得少、退得多,这是我们每
个人都很清楚、都很明了,这是确确实实的事情。西方世界,尤其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
是个专有名词,不是普通的不退转,他是高层的、是有深度的。这种菩萨,大乘经上常常
讲的,七地以上。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诸位要看这个“皆是”,你看这两个字,这两个字重要。皆是什
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实报土上上品往生,统统都是阿惟越
致,这就叫做难信之法。一般修学大小乘的人,你跟他这样讲,也摇头不相信!为什么?
七地菩萨那还得了!见思烦恼断尽,尘沙烦恼断尽,破一品无明,这才是初住菩萨,证三
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刚证三不退。阿鞞跋致是圆证三不退,圆满证得三不退
。圆初住是刚刚证得,他距离七地菩萨还有三十七个阶级;好比读书,他是一年级,七地
菩萨是三十七年级。你是一年级,人家是三十七年级,你怎么能跟他相比?
  但是确确实实你是带业往生的,你是个凡夫,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断。可是好像你的智
慧、你的神通、你的能力跟七地菩萨差不多,这什么原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就好
比我们一个普通的凡夫,出生在贫贱的家庭,很穷困,一无所有。你有一个很高贵、很富
有的亲戚朋友,他邀请你到他家做客。你没有好衣服穿,他可以给你,他给你居住的地方
,给你衣食住行跟他差不多,出门也有车马,就不一样了。是不是自己的?没有一样是自
己的。大富长者的福报,可以给你享。
  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好像是这个样子,我们博地凡夫一品烦恼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享阿弥陀佛的福。当然自己也得有点条件,人家才看得起你,要不然凭什么邀请你?是你
自己念佛净业的成就。这个蕅益大师说得好,我们念佛要念到什么样的功夫才能相应、才
能往生?前面跟诸位讲,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大师他这个地方讲得深,我
说得浅大家好懂。我讲四个字心、愿、解、行。我们的心要跟阿弥陀佛的心一样,我们的
愿要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一样,我们的解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也跟阿弥陀佛一样
,我们的行为要跟阿弥陀佛一样。
  阿弥陀佛心清净、愿清净、解清净、行清净,心净则佛土净,这能感。天天念佛,我
们的心愿解行不清净,没有感应,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不能不懂。那个地方是净土,大乘
经上常讲心净则佛土净。我们要怎么个修法?依照《无量寿经》的教诲去修就行了。《无
量寿经》讲得清楚。不依《无量寿经》,依《弥陀经》行不行?行,《弥陀经》言简意赅
,真的很多地方我们看不懂,必须要看祖师的注解。注解里面最简单的、最扼要的无过于
《要解》。我们能够遵照《要解》去做,行!肯定往生,那就是什么?《弥陀经》你要懂
得,你不懂得不行。
  《弥陀经》很难解,一定要看注解。注解,莲池大师的《疏钞》,比《无量寿经》的
分量要大得多。所以这个经你不要看它很短,细说,每天讲两个小时,一年都讲不完。我
们从前《疏钞》讲过一遍,十几年前讲的。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录相的设备,有录音,我
们一次讲一个半钟点,好像一共讲了三百三十多次,一部《阿弥陀经疏钞》。不容易,你
要不能透彻了解,你怎么修?“生皆不退,具有诱培根力功”,这个功是功德,我们一看
到这个,我们心里很向往,这不退转太难得了,咱们赶快去。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一生补处”是等觉菩萨,人数太多,‘其数甚多,非是算
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这还得了吗?我们在我们这个世界找一个等觉
菩萨都找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到处都是。观音菩萨等觉,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
萨、弥勒菩萨都是等觉菩萨。到那边去的时候就都是同学,等觉菩萨是学长。“具助当生
成就之德”,跟这些同学在一起,你想想看,你怎么会退转?不可能退转!这些人都是无
量寿。所以决定一生成佛,没有死亡苦。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寿命短促,纵然你有好的老师指导,有好的同学辅助,你的功夫才
得力,寿命到了,这个事情麻烦。这一生心善、行善,来生肯定得人天身,得人天身肯定
福报比这一生大,这一享福就享糊涂了,很难得再继续修行。你只要看看现前我们周边环
境的这些富贵人,这些富贵人他怎么富贵的?前生修行的,现在得的这个果报。他肯不肯
再修行?忘掉了!纵然想到修行很好,现在他的事情很多,没了,等到我的事情了了,再
修行。事情还没有了,寿命到了。
  早年我在台湾,我有一个长辈,是我父亲的同学,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是个将军,中
将。我学佛的时候他也很赞成:不错,很好。他那个时候退休了,经营一个农场。跟我讲
:我把我这些事情做完之后,我也要来学佛。过了几年就过世,事情还没有了,寿命到了
。所以你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你就晓得不能不往生极乐世界。不往生极乐世界,你这一
生所修的,来生纵然得人身,有隔阴之迷。你想再继续修行,非常非常困难,不容易!前
世的事情忘光了,从你出生大概到十五、六岁,你决定受你父母、家亲眷属的影响,那些
人肯叫你去修行吗?肯叫你去出家吗?不可能!
  这个十几年,十六、七年的影响就变成你的习惯,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你很不容易会生一个念头去修行,不太可能。如果你福报大的话,不容易。你要生在
一个贫苦家庭的时候,受很多折磨,也许会有出世的念头、有修道的念头。如果是有福报
,生在富裕家庭,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们要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决定不能搞轮回
,来世决定不能再搞这个事情。
  真正要求往生,真正要把自己境界不断往上提升,烦恼习气一定要断,一定要修成。
这一生当中心地清净,心地善良,对一切人事物不能存丝毫怨恨。有丝毫怨恨你就会堕落
,来生遇到这些冤亲债主的时候,冤冤相报,这个可怜!佛要不给我们讲,我们永远不知
道。所以真正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行为里头最重要是观念,意业的行为。
  我常常勉励同学化敌为友,化怨为亲,这比什么都重要。决定不能跟一切众生,不但
是人不可以,一切动物不可以,一切植物也不可以,不能对立。要以爱心,要以恭敬心,
对人要恭敬,对事物都要恭敬。这个经上讲“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要培养上善,培
养真正的清净上善心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一生当中一点障碍都没有。好,现在时
间到了。
==
淡薄就是慢慢的放,一下放那是不可能,你不是那个根性,这个东西学不来。
慢慢放,看淡一点不要太认真,不要过分的分别,不要过分的执著。
常常学着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个好,
不要坚持自己的成见、执著,这是最糟糕的。
广钦老和尚也说,只有自己的事情自己才可以作主,
其他一切事情都要恒顺大众。
恒顺就是放下。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10-10 20:11: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8-10-10 22:17: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10-10 22:21:00
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8-10-11 04:24: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10-13 23:00: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cecil724   2018-10-15 09:08: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