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同学,我们接着还讲“愿同佛”,我们不能讲得太多,单讲四弘誓愿。
对四弘誓愿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发愿,要落实,要把这个愿做到。所以,见思烦恼断
了超越六道,脱离娑婆苦海。念佛是快速、稳当、简单容易,成就又无比殊胜的这么一个
法门。所以世尊在这个经里头,四次劝我们求生净土,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真是苦
口婆心,我们总要记住。所以,烦恼不能不断,法门不能不学。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今
天只学一种,学以致用,专修净业;印光法师常常以这四个字勉励学人,“专修净业”。
其他的经论,这我说过,你净业修得有把握了,也就是说你已经有把握往生,你还有
多余的时间,研究其他经教不妨碍,可以学。如果净业没有把握,你想想看你要不要放下
,专修!好多经论我没有学过怎么办?到极乐世界再学去。在这个世间我碰都不碰它。为
什么?我是中下根性的人,我没有这个能力。
真正你具足这个能力,这个条件,行!那么你学来干什么用的?帮助别人的。因为这
世间有些人不是净土根机,净土经教他不能接受。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一生当中所讲的经
论太多太多,太丰富!无论什么人来,他有能力教,这个行。我们没有佛这个能力,只好
乖乖的听话,一门深入。这一门真正通了,什么叫通?在这一门里面悟入,开悟了。大彻
大悟,明心见性,宗门讲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念佛法门里面讲理一心不乱;名词
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都是明心见性,都是这个境界。到这个时候什么都通了,所以叫
一经通一切经通,你全都通了,没有一样你不能讲。
到那个时候我还要不要讲一切经?可以,可以讲。一切经是接引各个不同根机,但是
自己,自己专修净土。你们不相信,你去看文殊菩萨,看普贤菩萨。文殊、普贤教化一切
众生什么法门都说,他自己,你看《华严经》上,发愿求生净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自
己做样子给我们看,这就是告诉大众,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最后以回归净土为第一;无论
修学哪个法门,把你所修学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能往生。
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三辈往生最后一段,慈舟法师在科判判它作一心三辈
,那一段是讲修其他大乘法门的,不是专修净宗的。就是大乘佛教里头无论哪个宗派,显
教密教,到最后你把所修学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统统得生,法门广大!阿弥陀佛并不是
讲,你不修净土法门,你就不能往生,不是的。不管修什么法门,只要修到你有成就,什
么成就?烦恼烦断了,智慧开了,有度众生的大愿,一律欢迎。法门广大!细说,就本经
来讲,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我们净宗学会成立,特别把这一章经文“发大誓愿第六”,作为我们早课的读诵经文
。用意在哪里?愿如佛,用意在此地。晚课我们读的经文,选《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
十七品,用意何在?行如佛。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是如来行,里面的内容诸位都知道,五
戒十善,不是讲得很高、很玄、很妙,老老实实。这是《无量寿经》的好处,特别是这个
会集本,愈读愈欢喜。
夏莲居老居士再来人!不是普通人。这个话不是我说的,迈阿密美国特异功能的人他
讲的。我们佛法讲有神通,中国人讲有特异功能,这个人不是中国人,是美国人,他说的
。他跟夏老没有见过面,看到夏老的照片,他跟大家说,这个人身体透明的。我们只要一
听身体是透明的,这什么意思?烦恼断尽了。烦恼是属于无明,不透明。身体透明了,烦
恼断尽了。烦恼断尽,那是普通人吗?阿罗汉见思烦恼断尽,尘沙、无明没有断;换句话
说,看阿罗汉的身体是半透明,不是完全透明。菩萨透明度比阿罗汉要高,到如来果地完
全透明,我们一般讲是跟水晶一样,跟玻璃一样。
会集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会集得这么好。宋朝王龙舒居士第一个做会集本,魏默深居
士第二个做会集本,这个本子都在!你们诸位把这三种会集本展开比较一下,你就晓得,
夏老这个会集,会集得太好了,真正是令人叹为观止。梅光羲老居士赞叹肯定,佛在经上
授记,到佛法法灭的时候,所有一切经教统统都灭了,《无量寿经》还在这个世间多留一
百年,最后灭的肯定就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
我相信!你要问我为什么相信?我有统计数据做根据。这十几年来无论在国内在国外
,没有一个不欢喜这个本子,说明这个本子契机!契理契机,这个本子当然长存在世间,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有缘把这个本子细细的来讲一遍,留给后学做参考。所以,四十
八愿我们用它来做早课;五戒十善这一大段经文,佛讲得很细,作为晚课。早课提醒我们
自己,我们今天我们的心愿要同佛。晚上晚课要反省、要忏悔,佛教给我们的,我们有没
有做到?佛教我们不准做的,我们有没有违犯?要反省、要检点,改过自新。
“行”前一定要“解”,这个解是广义的,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了解,对一切人事物
的了解。像佛一样有智慧,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样样都不迷惑,处事待人接物没有过失
,这样才能真正为人演说。我们常听古大德讲,一念相应一念佛,这一念跟什么相应?跟
佛的心、愿、解、行相应,那你对于佛的心愿解行要是不清楚、不明白,怎么个相应法?
要清楚、要明了这就要靠教。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从事于教学工作四十九年。教
什么?还不是就是教“心如佛心,愿如佛愿,解如佛解,行如佛行”,就是教的这个。
不要以自己知见为标准,不要以自己想法看法做标准,为什么?我们是凡夫,我们的
成见是错误的,我们的思想见解不见得正确。佛在经上实在讲也是方便说,还不是真实说
。佛说等你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也就是说见思烦恼断尽,你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相信
你自己的想法看法,佛的方便说。我们现在不要说阿罗汉,初果须陀洹我们都没有分。为
什么?须陀洹见烦恼断掉了,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真的断了。见解如佛
,但是思想跟佛还是不一样,见解如佛,证小乘初果,大乘《华严经》里面讲的初信位的
菩萨。我们连这个都做不到,怎么能相信自己!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小乘四果,你看看前面三果佛没有说他“你们可
以相信你们自己的意思了”,佛没有说;换句话说,都还不能相信自己意思。我常常讲要
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随顺佛陀教诲。对宇宙的想法看
法,对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我们看看佛是怎么想的,怎么学佛?佛是怎么看的?我要
学佛。这就对了。即使证得阿罗汉果了,小乘,出了六道,没出十法界。自己虽然是正觉
了,可是比菩萨还差得远,菩萨是正等正觉。所以,最好还是要继续不断随顺佛陀的教诲
,没错。我们可以早一天成无上道。
诸佛如来真实教诲,就是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如来
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我们要记住,这才是第一真实教诲。随顺佛陀的教诲就
相应,那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了。
“故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十二个字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
念佛圆通章》里面的经文。忆佛、念佛,忆什么?念什么?这个要知道。忆佛的“心愿解
行”,念佛的“心愿解行”,这叫真念佛!而不是想佛的相好,不是念佛的名号。相好、
名号是方便,方便不能舍弃,因方便而入真实,真实是心愿解行。
我们想到佛的相好,看到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看到佛像就想到佛的心愿解行。
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你就要想到名号的实质,名号的实质是什么?佛心、佛愿、佛解
、佛行。我自己念这一句佛号,或者听别人念这一句佛号,立刻就提醒我自己,我的心要
保持着像佛一样的心,像佛一样的愿,像佛一样的解(解是智慧),像佛一样的行(行是
德行)。一句佛号就把佛的心愿解行圆圆满满的包容了,一点欠缺都没有。
我们再要问,佛的心愿解行有没有具体的参考资料我们来学习?有,简单的《阿弥陀
经》就是的!就是佛的心愿解行;再详细一点的《无量寿经》;再详细一点的《大方广佛
华严经》。古大德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的《阿弥陀经》。我们今天念的这
个《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小本的《华严经》,《无量寿经》是中本,这三部经里面所说的
有广略不同。《阿弥陀经》略说,说得很简单,很扼要,略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广说
,说得详细。全经讲的是什么?讲的是佛心、佛愿、佛解、佛行,你们想想看是不是!你
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为什么我们对于研教,研究教理那么样的重视。没有别的,我们
就是学佛心、佛愿、佛解、佛行,这就是念佛,这就是忆佛。
“忆佛念佛”,这下面是果,“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是现在,当来是往生之
后,现前是我们没有往生之前。“必定”,你看这个语气多么肯定。人在临终的时候看到
佛来接引,给旁边人说“我看到阿弥陀佛了”,那是现前见佛。他看得见,我们一同在病
房里面,一般人看不见,他看见了。这个事情不是假事,是真的!
一般平常人在这个时候见到家亲眷属,他跟他周边的人说,“我看某个人来了,他在
门口”。他所讲的都是他的家亲眷属,都已经过世的,这个时候他见到。是不是他的家亲
眷属?《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给我们说出这一桩事情,不是的,不是他的家亲眷属。是
什么人?是他的冤亲债主,冤亲债主变现他家亲眷属的模样,来干什么?来带他走,带他
走了之后跟他算帐,《地藏经》上佛说的!
念佛人要特别谨慎,临终的人说出这些话,特别提醒他:不要理他。无论他见到什么
人都不要理他,一心念佛。你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可以跟他去,除阿弥陀佛之外,
其他的什么佛菩萨都不能跟他走。这里头菩萨只有观音、势至、阿弥陀佛,这是西方三圣
。其他的所有佛菩萨,你见到了都不能跟他去。为什么?魔会冒充。
魔冒充佛菩萨,冒充他的家亲眷属,这个都不犯法。他不能够冒充本尊,我们修净土
,西方三圣是我们的本尊。妖魔鬼怪不可以冒充本尊,冒充本尊护法神会制裁他,他不敢
。他冒充别的佛菩萨,护法神不干涉。冒充本尊是决定不可以的。所以大家不要害怕,临
命终时遇到的是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放心跟他去,真的,不是假的。“现前当来,必
定见佛”。我们再看底下一段,讲“依报妙”,这个经文就是接着前面来的,前面说: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这个地方解答了: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为什么那个世界叫极乐世界?这说出来了。那个世界里面居住的众生,居住众生有人
天、声闻、菩萨,没有三恶道,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这些居民没有苦,没有苦那就
是乐,所以这个世界叫做极乐。
下面我们有个简单的说明,“总说,无众苦,受诸乐”。众苦,太多太多了,大乘经
上佛讲无量苦。又说八万四千苦,八万四千可不是随便说的,诸位你查查佛学字典,你查
查《教乘法数》,真的一条一条给你列出来了,八万四千苦。佛在教学当中,把一切苦归
纳为三大类,这教学的时候好讲话。三大类也就是大乘佛法里面常讲的三苦,三大类的苦
:第一大类“苦苦”,第二类“坏苦”,第三类叫“行苦”。这个名相两个字,上面这个
字是动词,下面这个字是名词。苦苦,上面的苦是动词,下面是名词。
什么叫做苦?总的来说“烦恼逼迫身心”,你的身心(我们现在人讲压力),身有压
力,精神有压力。身体有压力,不自在,很痛苦,这个苦说不尽。佛也把它分为八大类,
所以苦苦也称作八苦,就是八种苦苦。苦苦,坏苦,行苦叫三苦,这是三大类。那个八比
这个三小,三是大类,八是三大类里面的一类。八苦是苦苦,哪八种?这佛在经上常说,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这就是四大类了;“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
阴炽盛苦”,这又四大类,合起来八大类,这叫八苦。苦的定义就是末后这一句,“烦恼
逼身心故”。
我们看世尊给我们讲的这个八大类,一切众生都不能够避免。你既然在六道里面,你
统统都要受,真的是人人平等。不要说上至帝王,就上至天王,这个天是欲界天。色界天
里头没有苦苦,它有坏苦、有行苦。欲界里头,苦苦、坏苦、行苦统统具足,真叫苦不堪
言。
“生苦”这一关我们过了,苦到什么程度现在也忘掉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细
心的思惟观察,稍稍能够体会到一点。我们以人来做一个例子,所有一切有情众生都不例
外,你到这个世间来,你跟你的父母有缘,没有缘不会变成一家人。佛给我们说的什么缘
?缘很复杂!佛为我们讲经确实有善巧方便,他把这么复杂的因缘,为我们归纳为四大类
,这就好讲话。第一类报恩的,第二类报怨的,第三类讨债的,第四类还债的。一家人总
不外乎这四种关系。如果没有这四种关系,不会成为一家人。
一个人在你一生当中,你所交往的,无论是什么样的人物也是这四种缘。这四种缘有
浅深厚薄不同,缘深、缘厚变成一家人。缘浅一点、薄的人变成亲戚朋友。再浅、再薄就
变成我们一般熟悉的人了。甚至于我们在马路上遇到这个人,他给我们笑笑,点点头打个
招呼,这缘很浅的。有缘,没有缘他不会跟你打招呼。甚至在街头上遇到陌生人,根本不
认识,他看你很不顺眼,瞪你一眼,也是缘,但这个缘很浅,也许这个人我们一生只会遇
到一次。古人常讲“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因此,佛菩萨、善知识常常教导我们,与人要结善缘,要结法缘,这个很有道理。既
然晓得人与人之间这四种关系,如果过去世中于我有恩,他就对我非常好,我有艰难困苦
的时候,他毫不吝啬,他全心全力来帮助我,报恩的。报怨的,那看你完全不顺眼,常常
侮辱你,毁谤你,欺负你,甚至于伤害你,报怨的。来骗你的财物,偷你的财物,盗你的
财物,都是来讨债的。他来帮助你赚钱,帮助你生活过得富裕,还债的。
细心观察,随顺佛陀教诲。那么报恩的,希望我们彼此互相恩德要加深。不但要加深
还要觉悟。我们怎样回报?要帮助他觉悟。报怨的,怨要化解,这个要有智慧,要有善巧
方便。方法没有一定,只要你运用得非常恰当,把怨化解了。但是化解冤结里面最重要的
一个总纲领总原则,就是忍让。
古人常常教导我们逆来顺受,我们自己永远保持仁慈的心,宽恕的心,报恩的心。人
家来欺负我,来报怨的,那有什么恩?冤结化解就是恩。又何况人家不管是有没有理,他
来欺负你,来毁谤你,侮辱你,你不是没有能力报复,有这个能力;有能力不报,这就是
你的德行,这就是你的觉悟。内心里面没有怨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这个帐到这个
地方了了。欢喜。等于说我过去欠你的帐,过去我欺负你,这一世你也欺负我,这一来一
去,拉平了,好欢喜,帐结了!
恩在哪里?成就你的忍辱波罗蜜。你的忍辱波罗蜜在哪里显示?就在这个时候,看你
有没有忍辱波罗蜜?有没有般若波罗蜜?有没有禅定波罗蜜?有没有持戒波罗蜜?有没有
布施波罗蜜?这一忍,六度齐修,他帮助你、成就你六度齐修,好事!不是坏事。所以你
要懂得这个道理,自己真得受用,怎么会不感恩?
如果你没有接受圣贤教诲,我们一般人的习气肯定是什么?我怀着瞋恨,我没有能力
,我将来报复你;我有能力,我现在就反抗你。肯定是这样的!这一来,冤冤相报没完没
了,不是这一生。这一世的过节,来生更严重,一世比一世严重,彼此双方都痛苦,错了
!所以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真正的忍辱,化解冤结,自他两利。这是只有圣贤人才会这
样教我们,一般人不可能。所以,这四种缘我们要认识清楚。生!这是讲来受生,“生”
还没讲完,现在我们时间到了。好,我们明天继续讲。
==
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你就要想到名号的实质,名号的实质是什么?佛心、佛愿、佛解
、佛行。我自己念这一句佛号,或者听别人念这一句佛号,立刻就提醒我自己,我的心要
保持着像佛一样的心,像佛一样的愿,像佛一样的解(解是智慧),像佛一样的行(行是
德行)。
如果不是真有体悟,谁能将这一句阿弥陀佛解释得这么好呢?
心是无量觉,愿是无量觉,解是无量觉,行是无量觉!
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觉而不迷。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