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整个声闻五道,也可以配合“地”来说明,声闻的前二道(资粮道、加行道)属于声
闻的异生地(凡夫地),声闻的见道、修道、无学道属于声闻的圣者地,其中的前四道已
讲完,现在要讲声闻的无学道。
3.3.1.2.7 解释声闻无学道
“已断除烦恼障的声闻智”,就是“声闻无学道”的定义。
此定义的内容或其名相,如果不加“声闻”,改成“已断除烦恼障的智”,就是“无
学道”的定义,此是就一般的情况来讲,不分声闻乘无学道、独觉乘无学道或大乘无学道
的定义。
如果要配合三乘来讲,只要在定义内容及名相中,加上声闻就变成声闻无学道的定义
,如果改成“独觉”就变成独觉无学道的定义,改成“大乘”就变成大乘无学道的定义,
所以结合这三个来显出无学道的不同。
或者(以另一种方式来定义),“声闻道之进程已达究竟者”,就是“声闻无学道”
的定义。即声闻道该走的都已经走完了。不论前述的定义或是此处的定义,都可以做为声
闻无学道的定义。
若予以区分,有三:“(声闻无学道)根本定智”、“(声闻无学道)后得智”及“
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声闻无学道”。
声闻阿罗汉心续当中虽有解脱道(修道的第81个解脱道是落在无学道位,前80个是在
修道位),但没有无间道(因为第81个修道无间道还是在修道位,而阿罗汉是无学道位,
所以声闻阿罗汉没有无间道),因为声闻阿罗汉虽已经断尽烦恼障及其种子,然而尚未证
得正对治任何所知障的无间道。
声闻阿罗汉不需要再有无间道去对治烦恼障及其种子,而且声闻行者不需要去对治任
何所知障,所以也不需要(对治所知障的)无间道。
如果是独觉的行者就需要,因为他(独觉行者)除了要断除烦恼障及其种子,还要正
对治、断除粗的所知障及其种子,因此进一步还需要有无间道来对治。但是对于声闻阿罗
汉来说并不需要。
而对于大乘行者来说,要去对治、断除细品的所知障。(大乘行者)除了断除烦恼障
,还需要有无间道来对治细品的所知障,但是对于声闻阿罗汉来讲都不需要。
声闻阿罗汉在未舍弃“身寿之行”的期间当中(还未死亡期间),称为“有余者”;
而舍弃身寿之行的时候(死亡之时),则名为“无余者”。
为何还未死亡的声闻阿罗汉称为“有余者”?因为还未死亡时,这位声闻阿罗汉的苦
蕴之身还存在,一旦这位声闻阿罗汉死亡,这个苦蕴就舍弃了,就非常的清净了,一点苦
蕴都没有了,所以称为“无余者”。
就声闻阿罗汉的补特伽罗来讲,具有苦蕴的声闻阿罗汉被称为“有余者”,死亡之后
没有苦蕴的声闻阿罗汉被称为“无余者”。
接着要说明的是,这二类阿罗汉心续中的涅槃,这也是以其心续中有无苦蕴来区分:
而就他(声闻阿罗汉)的心续当中的涅槃而言,又将“未舍身寿之行(尚未死亡)的
阶段的涅槃”称为“有余涅槃”,或改为“有余者心续当中的涅槃”称为“有余涅槃”。
而将“已舍身寿之行的阶段的涅槃”称为“无余涅槃”,或改为“无余者心续中的涅
槃”称为“无余涅槃”。
为何声闻阿罗汉在还未死亡时称为“有余”呢?“余”就是苦蕴还剩余,此是因为声
闻阿罗汉的身体,跟之前修道位行者的身体是同一世,当这位修道位行者把烦恼障断除的
时候,心变成毫无烦恼的状态,此时心的状态从声闻修道位进入阿罗汉,但是身体没有改
变,亦即声闻阿罗汉的身体跟之前声闻修道位行者的身体一样,还是属于苦蕴,只要这位
阿罗汉还活着,这个苦蕴就还是存在着;一旦死亡,这个苦蕴也就舍弃了,此时就是所谓
的“无余者”。
不论是“有余者”或“无余者”,心续中的“涅槃”跟“解脱”都是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