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实修] 古印度佛法传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40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8-09 22:20:37
(接续前文:古印度佛法传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39)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广论》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上士道.菩提心次第〉
第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之理。
初从知母乃至于慈为因之理者。
总欲离苦,数数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坚固者,则彼有情先须
悦意爱惜之相。如亲有苦不能安忍,怨敌有苦心生欢喜,亲怨中庸若有痛苦多生舍置。
其中初者,因有可爱,此复随其几许亲爱,便生尔许不忍其苦。中下品爱,下品不忍
。若极亲爱,虽于微苦,亦能生起广大不忍。
见敌有苦,非但不生欲拔(苦)之心,反愿更大愿不离苦,是不悦意相之所致。此亦由
其不悦大小,于苦欢喜而成大小。
亲怨中庸所有痛苦,既无不忍,亦无欢喜,是由俱无悦、非悦意相之所致。
如是应知,修诸有情为亲属者,是为令起悦意之相。亲之究竟是为慈母,故修知母,
忆念母恩,及报恩三,是为引发悦意可爱,爱执有情犹如一子。此悦意慈,是前三(知母
、念恩、报恩)果,由此(悦意慈)即能引发悲心(大悲心)。
欲与乐慈(给予安乐的慈心),及拔苦悲(拔除痛苦的悲心),因果无定。故知母等
三种所缘,即是与乐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故于此中当勤修学。
又发心因,修诸有情皆为亲者,是月称论师及大德月、莲花戒论师等之所宣说。
增上意乐及以发心为果之理者。
由其如是渐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发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于此
添增上心?
欲令有情得乐离苦,慈悲无量,声闻、独觉亦皆有之。若自荷负一切有情,与乐拔苦
,则除大乘决定非有。故须发此心力强胜增上意乐。
是故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乐、云何离苦,非为满足。须自至诚,荷此重担,故当分
辨此等差别。
《海慧问经》云:“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长者,唯有一子,可悦、可爱、可惜、可意
,见无违逆。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娱,堕不净坑。次其童子若母、若亲,见彼童子堕
不净坑,见已虽发号哭忧叹,然终不能入不净坑拔出其子。次童子父来至其所,彼见一子
堕不净坑,见已急急举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爱顾,全无呕吐,跳不净坑取出其子。”
此说三界为不净坑。独爱一子谓诸有情。若母若亲者,谓声闻、独觉,见诸有情堕生
死中,忧戚叹嗟然不能出。商主长者,谓诸菩萨。法譬合说。又说独一爱子落不净坑,如
母之悲,声闻、独觉亦皆共有。故依悲愍,当发荷负度众生担增上意乐。
如是若发度有情心,然我现时不能圆满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证得二阿罗汉位,
亦仅利益少数有情,利亦唯能引发解脱,不能立于一切种智。
故当思惟无边有情,谁能圆满此诸有情,现前、究竟一切利义?则知唯佛方有此能,
故能引发为利有情,欲得成佛。
壬二、如次正修
癸一、修习希求利他之心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