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举自果相
(a) 总明果相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八页倒数第二行:
【号为卢舍那。住莲华台藏世界海。】
“此繇第二”这是注解,请诸位同修要特别注意,经文跟注解一定要分开。我们这个
经本上很清楚,注解是第一格,经文是顶格,希望诸位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这段经文是佛以自己的果相来做一个证明,这是答复前面所问,就是成佛果是什么样
子。注子一开端就写得很清楚,“此繇第二当成佛果,为何等相之问”。答复这个问题。
在前面佛是就自己的因行,说明一切众生以什么样的因缘才能成就菩萨的十地道。佛是举
过去所修、所证给我们说明这桩事实。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就是佛自己说过
,他已经“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这是前面所讲的。通常我们在经论上看到成佛是要三
个阿僧祇劫,可是佛在此地跟我们说他已经修了一百个阿僧祇劫,可见得时间之长。修什
么?修的是心地。所谓“心”就是本经所讲的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
次是用的什么心?是说的这个。十地,就是十地菩萨每一地他修的是什么样的心。
由此,我们就明了要想成佛没有别的法子,就是用本心地法门作为本修因。问里面讲
的是因缘,可是佛只是答出本修因而没有说缘,为什么没有说缘?缘就包括在因中。这注
子里头说得很清楚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本有光明金刚宝戒”。这在前面都曾经跟
诸位细说,这是正因。依照佛法的理论与方法来修行,修这个心地法门,这就是缘因心。
我们讲三因佛性,缘因佛性。无明断尽,真性现前,这个时候真正契入无上菩提,归无所
得,这是了因佛性。
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大师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佛他自己说得很清楚,他是经历一
百个阿僧祇劫才能把五住烦恼断尽,也叫做五住地惑,实在讲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
障里面包括见惑与思惑,见惑叫一住,在佛法名词叫做见一处住地,这是属于分别的烦恼
,分别烦恼。思惑里面就有三住,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思惑叫做爱住地;欲爱住
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这三条叫做俱生烦恼。由此可知,这五住的前四住是属于烦恼
障,尘沙跟无明合起来为一住,叫做无明住地,这是根本,这就是所知障,所以也叫做五
住无明。
五住无明断干净,卢舍那佛告诉我们他是修行了一百劫!现在的人真正是不晓得这个
究竟的道理,尤其是一些密宗,一些密宗提倡的即身成佛,成佛决定不是说带着烦恼成佛
的,没有这个道理。五住无明没破那怎么叫成佛?真正是一知半解,邪知邪见,贪瞋痴慢
一丝毫没有断他就讲要成佛,那不知道成的是个什么佛?经上讲一切诸佛,如果不经三大
阿僧祇劫得成无上菩提,无有是处。他要在一生当中就能成佛,哪有这个道理?古德说得
好,叫我们先开悟,先求开悟是明理而后修行。好比走路一样,我们先要认识路,然后再
走路,如果路都不认识,你要开步走,前途那个危险性可想而知。
今天的经文就要谈到成佛是什么样子,我们既然读这个注解,以这个注子为依据我们
来研究讨论。成佛究竟是什么样子,“何等相”就是什么样子。“故以己初舍凡夫时,修
习心地,乃至成等正觉,以如是等因,如是等缘,如是等果,而成如是等相,以答之也”
。这一段话说得很明白,佛是自己为我们作见证,现身说法。说他初舍凡夫地时,这个时
候就是始觉,从这个时候起修习心地,三十心十地,乃至于成佛,成等正觉就是成佛;以
这样的因,这样的缘,这样的果,而现的这些相。这种答复答得是非常的具体。
经上说‘号为卢舍那’。“言号为者,因中自有师佛,记别其名,因行未满,只名菩
萨,觉行既圆,成等正觉,故号为卢舍那佛也”。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佛的德号不是随
便建立的,他在因地当中有老师,像我们今天虽然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期,我们的本
师是释迦牟尼佛,这就是我们的师佛。卢舍那佛他也有老师,他的老师也是成佛的,所以
这个名号多半是老师为他授记。告诉他他在什么时候成佛,在某个世界名号叫什么,以及
在那个世界将来自行化他的大致情形,老师都会告诉他。这叫记别其名。在他修行没有圆
满的时候,没有成佛的时候,叫菩萨,觉行圆满之后,这叫成佛。所以他成等正觉后,德
号就叫卢舍那佛。下面一句。
‘住莲华台藏世界海’。“华藏世界大香水海中,有一华台世界如莲华形,故名莲花
台藏世界海”。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讨论过这个问题。这些地方全都是表法,这是我们
一定要把它记住。世界是不是有个香水海?这个事情太难讲,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而且一切众生他们的见解、境界不相同。譬如水族,这些鱼牠在水里面游,就像我们在
空气当中一样,非常的自在;换句话说,牠看到水就像我们看空气一样,我们在空气里头
没有障碍,牠在水里头游来游去没有障碍。天人看水是琉璃,焰口鬼看到水是火,怎么会
相同!这是境界不一样。在佛菩萨的境界里面,世界观、宇宙观当然与我们不相同,我们
的见量太有限了。
水在佛法里常常把它比作心性,心水,把烦恼比作波浪,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你在
此地就容易了解“大香水海”就是我们的心性。“华台”,这是无量因缘所现。佛门里面
常常将花代表修因,六度之因花,有因必定有果,所以华台它表的意思是因果同时。因中
有果,果中有因,这个花是取的莲花,“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说的什么?说无量无边
的世界。“世界如莲华形”,这个形不一定指的是形状,是如同这种情形,像莲花一样,
它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所以它有莲的意思在。“故名莲花台藏世界海”,海是比喻大
,这个世界无量无边。
“华严经云,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海,皆在无边妙华大香水海中,此世界种乃是毘卢遮
那如来,往昔于此界中,微尘数劫修菩萨行,亲近微尘数诸佛时所严净,今感果住此也”
。二十重华藏世界,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说过。《华严》也是以这个表法,十重是表自
利,十重是表利他。我们这个世界是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经里面说过,它是取菩萨法
是利他重于自利。而这一段文是叙说卢舍那佛为什么住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就是我们这一
个大世界,换句话说,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华藏世界,佛当
然是住华藏世界。我们念佛几时念到理一心不乱了,你也就住华藏世界。唯有这个世界才
是真实的,所以称为一真法界,我们讲十法界那是权说、是方便说。迷了一真也就是迷了
华藏,才现出十法界,如果你要是悟了,十法界原来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二十重华藏世界
海其实是一桩事情,就是一个华藏世界。二十是一,二十这个意思前面跟诸位说过,它是
十重表自利,十重表利他。
“毘卢遮那如来,往昔于此界中,微尘数劫修菩萨行”,这是举时间太长了。前面说
百阿僧祇劫,这个地方说微尘数劫,前面的单位是用阿僧祇,此地的单位是用劫,要注意
这是不一样的地方。“亲近微尘数诸佛”,修行离开老师不行,离开老师不会有成就的,
也许我们要问这个微尘数诸佛在哪里?我们在《四十华严》里面跟大家讲得清清楚楚,“
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善财能亲近,我们不能亲近,原因在哪里?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起
分别执著妄想。前天我们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读到过“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
,全他即自”,诸位如果把这四句话真正透彻了,你才晓得微尘数诸佛如来就在我们面前
,而我们是当面错过。他既然能亲近,当然他就能庄严净土,所以说“所严净,今感果住
此也”,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们就是用这个念佛的法门,几时念到一心不乱,念到理一心不乱,我们所感得的果
报也是住一真法界,西方净土里面所说的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就是华藏世界,就是一
真法界。“而此娑婆世界,正当华藏第十三重,有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这是讲到
我们现在所居住的这个环境,这是一个大乘佛法的环境。《华严经》里面清凉大师说得很
清楚,它所代表的意义菩萨是以利他为第一,在二十分里面十三分利他,七分自利,利他
超过了自利,利他是真正的自利。怎样才叫利他?这一点也是相当不容易的,怎么样才叫
真正利他?都是我们要研究、要讨论的。
“问,据华严云,即是毘卢遮那如来出现之处,此经所云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
海,二经何别”。这是假设有人疑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华严经》里面讲华藏世界是毘
卢遮那如来出现的处所,而本经则说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这两个经所讲的不一样
。这是我在一开端就跟诸位同修提起,《华严》跟《法华》是圆教一乘,本经则是别教一
乘,这是不相同的地方。我们再看底下大师给我们解答。
“答,毘卢遮那法身也,卢舍那报身也,法身托报显,报身因法成,若非法身,无以
有报身,非报身无以显法身,乃知法报不分,三身圆现,不即不离,非一非异,二经不别
,是故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即毘卢遮那佛,住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也”。这一段
可以说给我们解释得很清楚,我们明了原来《华严经》里面所讲的毘卢遮那与此地所讲的
卢舍那是一不是二。《华严经》里面讲的是法身佛,本经所讲的报身佛,并不是两尊,法
、报、应一体三身佛。我们过去在六祖大师《坛经》里面读得很多,也讲得很清楚。这里
面必须要注意的就是法身与报身的关系,什么叫法身,什么叫报身,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
楚。法身是本有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本性的相分,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真如本性
变现之物。
法身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做过比喻,好
像我们作梦,梦境是你心变现的,心变现整个的梦境,那个梦境就是法身。梦里面有自己
也有别人,有山河大地也有虚空,你说梦中哪一法不是你自己变现的?梦中哪一法不是你
的自心相?既然是你自心相,全是你自己,所谓是心外无梦,梦外无心,整个心化成了梦
境。心是能变的本体,梦是所变的相分,我们讲身就是讲这个相分,能变的相分,所以你
几时觉悟到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自己,你就证得了法身。你要是不承认,我这个身是我,
除了我这个身,他是别人,他才不是我,你一辈子也证不到法身。你生生世世无量劫来迷
失了自己的法身,就跟在梦里头不知道自己作梦,不晓得梦中的一切境界是自己变现之物
。你梦见佛菩萨是你自己变现的,你梦到冤家对头还是你自己变现的,你梦到恶鬼恶魔还
是你自己变现的,除了你自己之外,确实没有任何一个东西。你明白这个道理,亲证这个
境界,这就叫证得法身。
报身是什么?报身是智慧之身,就是你开悟了,开悟了就叫报身。为什么?开悟了,
你证得法身,你才真正觉悟到尽虚空遍法界原来就是一个自己。这个时候的慈悲心生起来
,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对众生慈悲还要什么条件?是自己不是别人。譬如我的左手
蚊子叮了,我右手把牠赶去,我的左手是不是要跟右手道谢?你帮了我的大忙,你替我赶
蚊子。要不要道谢?不需要。为什么不需要?同体,是一个一体、是自己。可是我们现在
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我们迷失。所以报身是讲的智慧,应身是讲的作用
,随类现身,现这个身体叫应身,应身里面就具足了法身、报身,所以叫一体三身。
这个地方讲“法报不分,三身圆现,不即不离,非一非异”。这几句话很重要,这四
句,四四一十六个字,十六个字完全说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今天迷,就是没有智慧。
三身里面是以报身为最重要,因为法身是本有的。本有的你自己迷失了,你之所以迷失,
就是因为你没智慧,所以你的智慧一现前就是你得到报身了,叫大彻大悟!禅家讲的明心
见性,净土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这个时候你证得报身;换句话说,你智慧现前了,智慧
一现前这个法身就证得了,现在这个应身就自在了,应身得解脱了。换句话说,诸佛如来
、一切菩萨三身圆现,你自己什么时候智慧开了,你也跟佛菩萨一样三身圆现,不即不离
,非一非异。这个境界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所以《华严》与《梵网》这两部经没有差别,
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就是《华严经》毘卢遮那佛住莲华藏庄严世界海,是一样的
意思。
下面讲到“海有十德,总而言之,渊深广大,包含万物,无德不备,无相不现,流出
一切,融摄一切,即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依报正报,无不从此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心海中
流出”。大经里面常常用“海”这个字来表法,我们一定要懂得佛用海表法的用意,以这
个来代表我们真如本性本具的体相作用。海有十德,在我们这部经八百三十一页第一行,
就是这一段的小注。“海以深广为名,谓佛智海,深广无涯,以喻十地菩萨,入佛智海,
十德之相,故以十德表之”。这一段很重要,诸位一定要把它记住。将来在大乘经典里面
凡是讲到海都是这个意思,都是这个讲法,比喻如来的智慧,果地上的智慧。
第一个“次第渊深德”,从初地到十地,等觉是十一地,妙觉是十二地,一地比一地
要深,一地比一地广。这部经是别教,别教的十地等于圆教的十住,要知道等于圆教的十
住。别教的佛等于圆教第二行位的菩萨,换句话说,四十一品无明,别教的十地菩萨只破
了前面十品无明,别教等觉菩萨破十一品无明,别教的佛破十二品无明,这是我们必须要
记住,所以它有次第渊深这个意思。第二“不受死尸德”。海里面只留活的,绝对不会藏
死的,所以这些海里面动物如果死了一定漂在海上面,逐渐逐渐被浪推到岸上去。这个意
义是说明本性里面没有生死,因为十德都是表本性的十德,真性里头没有生死。第三是“
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德”。不管是什么江、什么河流到海里面去,这个江水、河水的本名都
没有了,真如本性本无一物,这就是本来无一物的意思。第四“普同一味德”。普同一味
就是清净平等,决定没有差别。第五“无量珍宝悉蕴其中德”。大海里头的珍宝是无有穷
尽的,比喻我们的真性具有万德万能。
第六“无能至底德”。这是说法性之深。第七“广大无量德”。这是讲法性的广,真
如本性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第八是“大身所居德”。唯有大海才能容,这是比喻诸
佛菩萨这是大身,唯有诸佛与那些大菩萨才能够证得法身、报身,三身一体,声闻缘觉以
下没份。第九“潮不过限德”。潮是潮水,这是比喻外来的影响力,外界的。它有一定的
度数,绝对不会超过,这是讲法性它起作用。法性起作用就是应化身的作用,应化身自行
化他,它是有规律的,不会超越界限的,这个界限是什么?就像潮水,它涨潮一定涨到一
个高度,退潮也一定退到一个低度,它不会超过这个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本经后面所讲
的五十八戒。五十八戒就是诸佛菩萨的限度,他不会超越的。第十“普受大雨无有盈溢德
”。它能容,再大的雨它可以容,海不会漫起来,它能够承受得了。这就是讲一切法在真
如本性当中,就像那个雨落在大海里面一样,不增不减。所以有这十种德。此地是总括起
来讲,经文里面总括起来,总而言之,渊深广大,包含万物,无德不备,无相不现,流出
一切,融摄一切。
底下更举实例来说明,就是千释迦。千释迦是应身佛,报身佛变化的,千百亿释迦又
是千释迦变现的,所以依报正报无不从此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心海中流出。无有一法不是从
一真法界,卢舍那佛就是报身佛,由报身佛心性当中变现出来。要问为什么变现出来?这
里头有无量的因缘,如《华严经》所说。“此上二节”,前面我们所读的这一节以及上一
次我们所读的一节。“总答因果二问”,下面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归纳,“问何等因,即
最初悟此心地光明金刚宝戒为因”。最初悟就是始觉,真正觉悟了,觉悟心地法门。光明
是智慧,金刚是比喻这个智慧的坚固猛利。宝戒,这个戒就是行,就是我们的行为,这种
行为之可贵就像世间的珍宝一样,为什么?这种行是以智慧为基础的行为,我们身口意三
业的造作是以般若智慧为基础,不是感情用事,这是诸佛如来的修因。你们今天的行为都
是依感情不是依理智,此地不但是依理智,是依金刚般若,所以我们中国禅宗自五祖以后
都是用《金刚经》印心,你在此地能看到。菩萨用的是什么心?金刚般若,是依这个心。
“问何等缘,即依法修行三十心十地为缘”。缘是助缘,因是亲因,亲因是金刚般若
,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戒、就是宝戒。由此可知,本经前后两卷是一体的,前面讲
的是心地光明,后半部讲的是金刚宝戒,两个是一不是二。在缘上讲就是依照这个理论与
方法修三十心、修十地。三十心怎么修?三十心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用这三十心去
修后面的五十八戒(十重四十八轻),用十地的心去修十重四十八轻,要把心与戒合而为
一。换句话,那个戒就是我们的生活行为。一定是用我们金刚般若智慧的心,遵守佛菩萨
这个戒法,把它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将这个变成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能够把这个心行都
变成自己的生活,你就成菩萨了;你修三十心你就是三贤菩萨,你修到十地你就是登地的
菩萨、就是地上菩萨。
我再告诉诸位,你要依照这个方法修三贤位念佛求生净土,这事一心不乱,方便有余
土有分;你要用十地心来念佛,那你就是得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可见得这部经对
我们修学是多么的重要,前面都说过,只在善于用心,我们要不会用心,这个佛号念得没
效果,要会用心,你要会用心你在生活上所显示的活活泼泼。学佛是最怕错用了心。
第三“问何等果”,什么样的果报?“即成等正觉为果”,等正觉是成佛。“问何等
相”,成了佛是什么样子?“即依正庄严,二报为果相也”。依报正报的庄严,诸位读《
华严经》,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华严经》前面的十一卷,毘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
那是讲成佛的样子。古人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换句话说,不读《华严》不
晓得成佛的好处,当然你也就不晓得学佛的好处。因为我们读净土三经,《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乃至于小本《弥陀经》里面,经文虽然是略而不详,可是我们如果要是
读到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你就看到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你才晓
得往生极乐世界的好处。经文到这个地方是一段。
==
天人看水是琉璃,焰口鬼看到水是火,怎么会相同!这是境界不一样。
在佛菩萨的境界里面,世界观、宇宙观当然与我们不相同,我们的见量太有限了。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