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9(上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05-20 16:35:51
请掀开经本,第十九面,倒数第六行,请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诸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乐
欲离诸业障缠缚。自无损害而得解脱。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于他过失不生分别。
志求如来真实功德。】
我们上次讲到这个地方。从这一段以下是本经第十大段,我们这个段落是依蕅益大师
分判的。这一段要给我们说明,慧行菩萨与初学的菩萨不同之处。前面曾经说过,经上所
讲的慧行菩萨,是指的法身大士,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这样的菩
萨,他跟我们初学确实不一样。我们看底下经文。
(一)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
【佛言如是如是。弥勒。是故当于诸菩萨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何以故。慧行菩萨
方便之行。难信解故。】
这个开示里面,意思很深很长。弥勒菩萨前面这几句话讲得非常重要,在前面已经解
释过了。大意是说在末法时期,当然是指我们这些人,我们要想消除业障,要想在这一生
当中真正的超越生死轮回,实在讲这个问题,除了求生西方净土之外,任何一个法门都相
当困难,我们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就,实在讲没有把握。如果是修学净土求愿往生,可以说
任何一个人,只要你能信,你肯发愿,认真的去念佛,决定成就,正是古德所谓的“万修
万人去”,一个也不会漏失的。凡是念佛而不能往生的,总是这三个条件当中有一个出了
问题,信、愿、行,你仔细去观察,总是有一个出了问题,所以他这一生耽误了,不能去
。如果这三个条件没有问题的话,决定得生,这就是‘自无损害而得解脱’。
而菩萨教给我们在行门当中,重要的纲领一定要守住,第一个你要‘深生信解’,菩
萨行当中深生信解。因为你信得深,正如《金刚般若》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你信不会退转、愿不会退转、行不会退转,这是成功的条件。其次在日常生活当中凡夫最
容易犯的毛病,孰不知这些毛病对我们修学产生重大的障碍,这就叫业障。什么业障?说
别人过失,找别人的毛病,这就是‘于他过失’要‘不生分别’,不要找、看别人的过失
,也不要讲别人的过失,别人过失与我们不相干。果然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恭喜你,你的
业障消除了。这就说明,业障里面最重的就是天天看别人的不是、天天说别人的不是,这
是业障。天天要消业障,业障现前都不知道,你怎么能消得了?所以弥勒菩萨这个话重要
,非常要紧。他这么一说,佛立刻就赞叹,给他印证,佛叫着弥勒菩萨,‘如是如是’。
怎样真正能做到?佛这个地方开示重要,一定要把慧行菩萨的方便之行,要“深生信解”
,因为这些菩萨的大行确实难信难解。而这些菩萨在哪里?说不定就在我们周边,我们肉
眼凡夫不认识,因此普贤菩萨才教给我们“礼敬诸佛”。哪些是诸佛?除自己之外,一切
众生都是诸佛。我们能有这样的态度,你就修的是普贤行,与净宗法门完全相应。《无量
寿经》在第二品里面“德遵普贤”,德遵普贤不是赞叹好听的,是教我们要效法,我们要
学习。请看下面经文。
【弥勒。譬如须陀洹人示凡夫行。如是凡夫。与须陀洹位各差别。凡夫愚人。以贪瞋
痴之所缠故堕诸恶道。而须陀洹于贪瞋痴善能了达。终不堕落三恶道耳。】
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没有讲到慧行菩萨,这是做个引子。小乘须陀洹,不要瞧不起
他,他的地位很低,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虽然他还没有能力出三界,但是他决定得出
三界,佛在经上说得很多,大小乘经上都是这么说,他是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出了六道
轮回。在过去我们对于经教没有深入,总以为小乘人还着相,总以为小乘人还不究竟,诸
位念念《金刚经》,你看须陀洹,我们能不能比得上?我们还可不可以小看他?世尊在《
金刚般若》上讲得很清楚,小乘须陀洹就已经离四相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须陀洹就离四相。所以经上说得很明白,他证得须陀洹果,他并不以为他证得须陀洹
果。如果他要是觉得“我证须陀洹果”了,我相有,“你们还没有证得”,那人相也有,
四相就具足。他没有这个念头,这就是他高明之处。
可是他在这个世间示现凡夫行,为什么要示现凡夫行?为了度化众生,示现凡夫,跟
凡夫合光同尘,帮助凡夫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凡夫跟须陀洹地位差别很大。不但
我们人道跟他很大的差别,天道也不行,色界天、无色界天也不能跟他相比。为什么?凡
夫愚痴,被烦恼所缠缚,所以他要搞六道轮回,这就是‘以贪瞋痴之所缠故堕诸恶道’,
六道轮回,他搞这个。须陀洹他对于烦恼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烦恼性空,他可以
示现,但是他决定没有,‘善能了达’。所以他虽然没有出三界,决定不堕三恶道,他只
是人间天上七次往返。为什么不堕三恶道?这个经上讲得太好了,原来他对于贪瞋痴善能
了达,他明了通达了,所以不受其害。这个开示非常宝贵,非常难得,我们要记住。再看
下面经文。
【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于贪瞋痴习气未断。彼亦别余初业菩萨。】
这是讲的‘慧行菩萨’,慧行菩萨烦恼确实断了,比须陀洹高明太多,可是习气没断
,断习气很难。习气,菩萨位次不一样,断的习气也有粗细差别不等。习气要完全断尽是
什么地位?严格而论,八地菩萨。由此可知,七地还有很稀薄的习气,那习气很薄,在我
们凡夫就看不出来,八地习气才断尽。所以这些菩萨还有习气,当然他们的习气要比阿罗
汉、比辟支佛,那是细得太多,阿罗汉跟辟支佛他的习气比较重,我们凡夫也能够觉察得
到。当年世尊在世的时候,弟子当中许多证阿罗汉果的,确实习气都很明显,我们在经上
都看到的。可是菩萨就很难觉察到,他们习气虽然没断,跟初业菩萨不一样。
【何以故。其心不为烦恼所覆。不同初业诸菩萨等。钝行菩萨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
能出离。】
‘出离’就是出离烦恼,出离生死,出离六道,这是说‘初业菩萨’,我们现在都是
初业菩萨。出家都受过三坛大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受了菩萨戒你就是初业菩萨
。在家同修们也有不少受过在家菩萨戒,受了菩萨戒都是菩萨。什么菩萨?此地讲的初业
菩萨。虽然是个菩萨,没有善巧,没有智慧,跟一般凡夫没有两样,所以不能摆脱烦恼,
不能了脱生死,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怎么办?后面有办法,不能说是没办法,没办法
这个经说了就没意思了。后面教给我们,弥勒菩萨教给我们发十种心,求生净土。这十种
心是怎么回事?给诸位说,原来就是《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里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
念阿弥陀佛”。弥勒菩萨把发菩提心讲得详细明白,说了十条,《无量寿经》只有四个字
,发菩提心,这个地方是一大篇,那一大篇就说明什么样叫发菩提心。我们读了这个经就
懂了,清楚明白了。
【弥勒。慧行菩萨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灭。亦不因彼堕于恶道。】
慧行菩萨有智慧,极重的罪业他有办法转,用‘智慧力’,就是观行离相。观行离相
讲得最透彻、最详细的无过于《般若经》,六百卷《大般若》就是讲的这桩事情。而世尊
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般若就占了二十二年,可见般若是世尊一代时教的中心,
主要的一个科目,能令一切众生消灭重罪,他当然不会堕于恶道。后面世尊举了个比喻,
说明这桩事情。
【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燄转炽弥更增明无有
尽灭。】
这个比喻好懂。譬如有人烧了一盆火,火烧得很旺盛,他不断的在添柴火,给它加燃
料,这个火当然愈烧愈猛烈。这是喻,比的什么?请看下文。
【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
慧行菩萨就像这种情形一样。
【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

这个比喻诸位想想看,要把它想清楚。智慧像火一样,烦恼是什么?烦恼是柴火、是
燃料,进到智慧里面那就会烧尽,烦恼就尽了。烦恼怎么样?烦恼不就变成了火光吗?烦
恼就变成菩提,烦恼就变成智慧。你要是没有烦恼,你哪里来的智慧?所以,大家烦恼多
不要怕,一转过来就是智慧,没有烦恼就没有智慧,就是看你怎么转。会转的就是菩萨,
不会转的,我们凡夫把我们自性里面智慧都变成烦恼,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凡夫把智慧
变成烦恼,菩萨能把烦恼变成智慧,烦恼跟智慧是一不是二,这才明了佛常常在经上说“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佛菩萨把生死变成涅槃,凡夫把自性里头大涅槃变成生死,
你说冤不冤枉?所以,生死跟涅槃是一桩事情,烦恼跟菩提也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
。我们今天要学,则学菩萨怎么个转法。这个比喻非常好,意思很深。
【弥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
怎么个‘难可了知’法?下面经文要对我们细说。请看底下经文,这在卷下,二十一
面。
(二)初业菩萨当舍何法?当修何法?
1.当舍:利养、愦闹、世话、睡眠、众务、戏论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当舍
何法。当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
底下这一大段,说明初业菩萨应当舍什么法?应当修什么法?目的何在?弥勒菩萨说
得很清楚,特别是对出家菩萨说的。初业菩萨既然已经出家,在中国,出家人无论是男众
女众,都必须受三坛大戒;换句话说,都是出家菩萨的身分。可是既出家了,我们总是想
断烦恼开智慧,经文在此地也是这个意思。‘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智慧没有开,我们想
开智慧,想开智慧,要舍哪些法?要修哪些法?这个重要,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必定得
到下面的效果,‘未生慧力能令出生’。你智慧没有开,你会开智慧,已经得到的智慧会
增长,不会退失,这正是我们梦寐所希求的。你要是真的想消灾灭罪,开智慧,这段经文
就要用心的来听,认真的来学习。请看经文。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长。当于利养知其过
失。应须舍离。】
这第一桩事情教我们舍的,‘当舍何法,当修何法’,先教给我们哪些东西要放下,
舍就是放下,要舍弃。第一个就是‘利养’,我们常跟名闻连起来讲,名闻利养。“名闻
利养”这四个字一定要舍弃,决定沾惹不得。这四个字你只要沾上一个字,你的业障不但
不能消除,天天在增长,你的智慧没有开发的指望,为什么?被业障盖覆住。所以要想开
智慧,第一个,名闻利养要舍掉,不能干这个事情。下面还有几桩事情都是要舍的。
【若好愦闹世俗言话。耽著睡眠广营众务。乐诸戏论。如是过失皆应远离。是故应舍
利养。】
所有过失里头,把利养特别看重,为什么?所有这些都与利养有关系,利养去掉,下
面这些过失不难离开。所以一切过失,利养是个根。灭罪要从根本上拔除,在烦恼里面就
是贪,在事相上就是利养。外,把事相的根拔掉,里面把贪瞋痴消掉,你的业障就彻底消
除。这以下讲了几桩,‘愦闹’就是现在所讲热闹,喜欢热闹这是毛病,你的心怎么能清
净?所以热闹的场所要避开。‘世俗言话’,世俗言话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多、非常之
广;换句话说,不是佛法都是世俗的言话。世俗言话里面有正论、有邪说,哪些是正论?
像我们中国儒家、道家的典籍,古圣先贤的文章,这是正论。虽是正论,你要晓得那是世
法,不能出离三界。为什么?里面有情识在里头,好的文章都有丰富的感情,这是生死轮
回的业因。还有,除了这些正论之外,譬如世界各大宗教家,宗教家也是世俗言话,为什
么?他能够帮助人生天,叫你断恶修善,目标是在生天。多数的宗教大概都是生忉利天,
印度有些高级宗教他们修禅定,可以能达到梵天、色界天,甚至于到无色界天,还是世俗
言话。其余就可以类推,不必细说。
世间的典籍我们也要舍离,因为我们在世间寿命很短,佛法已经浩如烟海,我们已经
没有时间、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涉猎,哪里还能够把时间浪费在世俗这些典籍当中?这是我
们必须要觉悟的,一定要明白的。我们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佛法,如果这一生不能够往生
净土,你说冤枉不冤枉?所以这些东西不能不舍。不但这些要舍,甚至于连佛法也要舍,
佛法舍了我们靠什么?佛法不是叫你完全舍掉。佛法在中国大乘有八大宗,小乘有两大宗
,我们专修净土宗,其余大小乘九宗我们都要舍掉。这个舍是说这个,不是说连净土也舍
掉,那你还修什么?正如同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念大学,我们念哪个科系,这个科系我
们抓得牢牢的,其他科系不要去涉及,不必去过问,这就对了。你四年下来才能毕得了业
,学位才可以拿到。专依净土典籍一门深入,这就对了。
下面,‘耽著睡眠’,这是很多人的毛病,贪睡。睡眠有什么不好?睡眠把时间浪费
掉了,睡多了头脑就昏沉,愈睡愈糊涂,这个要知道。睡眠是必须要的,实在讲睡眠比饮
食还重要,你一餐饭、两餐饭不吃,还没有什么问题,如果睡不好的话,你精神就没有了
,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所以睡眠要好,睡眠的时间要短,不要长,要养成习惯。这个
东西实在讲,贪睡是习气!把念头转过来,转过来就不会有这个毛病。所以念头要转过来
,不能贪睡。佛在经上把这个列入一个大毛病,这不是小障碍,这是大障碍。
底下‘广营众务’更不得了,这个事情麻烦大了。务是事务,众是众多,营是经营,
广营众务。哪些事情是广营众务?后面说得很多,说了二十多种。譬如你要兴建道场,盖
庙,庙盖得愈大愈好,愈庄严愈好,叫广营众务。庙盖得那么大,盖大有什么用?没用处
。里面供几尊佛像,让人家来拜拜,这不是佛的意思,佛的道场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
世尊当年在世,以音声做佛事,音声做佛事就是教学,天天讲经说法。道场大小要看听众
人数多少,人数多就建大一点,人数少就建小一点,够用就好了,不能广营,不能多事。
你看丛林的规矩,过去唐朝时代,马祖、百丈两位大师创办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
。在这个以前,佛教里面讲经说法有的,祖师大德都是讲经说法,但是没有在一起共修的
。就像我们现在这个讲堂一样,听了之后各人回去,各人修各人的,没有在一块共修。在
那个时代距离释迦牟尼佛灭度大概是一千五百多年,去佛时间远了,于是大家喜欢听经,
听了回去之后就算了,没有去照做,就是有解无行,就产生这个毛病。所以说多闻第一,
不肯认真去干。马祖、百丈两位大师看到大家有这个毛病,所以才提倡建丛林,建丛林是
大家在一起共修,共修是他们两位提倡的。大家在一起共修,你就不能懈怠,不能偷懒,
彼此大家互相监督、互相勉励、互相警策,确实收到很大的效果。丛林是我们中国佛教的
特色,成就了许多人,所谓是依众靠众,我们自己懒惰、懈怠,老毛病去不了,一个人无
论如何都改不了这个毛病;入丛林,大家彼此在一起生活,一起作息、一起修学,用这种
方法。因此,道场一定是够用就好,如果以后人来的更多,就再添房舍。中国过去大的丛
林,都不是一次建成的,原来都是很小规模,以后人多了,逐渐扩建。并不是一开头就有
计画,有规划的来设计的,不是的。可见得佛教给我们,一切要考虑到事实的需要,不浪
费精力,也不浪费财力。而百丈清规最重要的一条给我们说“丛林以无事为兴旺”,可见
得不可以广营众务,清净道场以无事为兴旺,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所以修道人在道场,
身心清净,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执著,这是非常要紧的。
‘乐诸戏论’,乐是喜欢,喜欢戏论,戏论就是开玩笑这些话,没有实义的这些言论
。像现在的唱歌、跳舞、戏剧,这些都是属於戏论,而现代社会认为这是艺术,哪个地方
不提倡,热闹的很!佛菩萨眼光里这是戏论。你仔细去看,他们自己也承认我们是在演戏
,演戏那不是叫戏论吗?这个修道人要远离。所以‘如是过失’,因为它没有实义,没有
真实义,‘皆应远离’,统统要远离。‘是故应舍利养’,刚才说了,利养是许许多多过
失当中最重要的一条,这一段讲应当要舍离,要放下。下面要给我们讲哪些法应当要修的
,应当要学习的。请看经文。
2.当修:少欲、寂静、实义、少眠、出世道、慈念
【修于少欲。舍诸愦闹乐于寂静。舍诸世话观于实义。初夜后夜远离睡眠。观察思惟
随行修习。舍于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这一段是教给我们应当要修的。下卷经文到这个地方这是纲领,后面经文都是要详细
跟我们说这几桩事。第一个要修‘少欲’,少欲知足,你才能够离开利养。决定不能够贪
图享受,即使有充分的享受的条件,也不应该。民国年间,你们诸位同修都知道的,禅宗
的虚云老和尚,净土宗的印光大师,他们有没有条件享受?足够了。这两位大德他们在家
的弟子太多了,其中许多都是大富长者、达官贵人,供养之丰富也不是其他出家人能跟他
相比的,他有足够的条件可以改善他的生活环境。诸位可以到苏州灵岩山去看看印光大师
居住的地方,你看他的关房,人家真的做到少欲知足。虽然每年有那么多的供养,他还穿
的旧衣服,没有做一件新衣服;还是跟常住吃一样的菜饭,没有开小伙。这是真正的善知
识,他们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应当要学习。所有十方的供养全都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这两位大德他们的作风有一点差别,但是为佛法、为众生那是没有两样。印光大师专门印
经,修法布施,而虚老和尚到处修庙,哪个道场年久失修,他去修。修好之后,找个好的
出家人,请他来做住持,他就走了,以后再也不回来,修好了,建好了,他就走了。两位
都是我们的好榜样,一个着重在布施佛法,一个着重在使初学的菩萨,初业菩萨没有那个
福报,让他们有个安身立命之处,帮助他们有个适当的修学环境。所以第一是要少欲,也
就是远离利养。
第二要修‘寂静’,就是离诸愦闹,要欢喜寂静,心清净,环境也要清净。现在这个
社会跟从前不一样,像过去那种清净的环境,现在已经不可多得。可是我们一定要知道,
要懂得在闹中取静,尽量避免外面环境的干扰,这个要懂得。
第三要‘舍诸世话观于实义’。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六根要懂得观照外境。不单眼是
观,耳也是观,用智慧就是观,观照外面境界。怎么个观法?《金刚经》跟我们讲得很好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时、一切处常常做如是
观,你就会开智慧,你就不会被外面境界染污,不会被外面境界迷惑。无论是人、是事、
是物皆是梦幻泡影,它的存在时间,相续相如露,真实相如电。你要是把这个事实真相看
清楚,“实义”就是事实真相,看清楚了,你怎么会有染著?你怎么会迷惑?当然不会。
所以在一切事物当中,要观察它的真相。
‘初夜后夜远离睡眠’,我们现在业障很重,虽然是做不到,做不到也尽可能的减少
。古印度夜三时,他们讲的是六时,古时候印度把一日夜分做六时,昼三时,夜三时。夜
三时,“初夜”就是下午六点钟到十点钟,这是初夜,“后夜”是晚上两点钟,到早晨六
点钟;换句话说,叫你睡眠是什么时候?晚上十点钟睡觉,两点钟就要起床,这个太早了
,中夜。那我们实在不能,现在人的习惯,十点钟睡觉,能够四点、五点钟起床就很好了
,就不错了。不能睡太多,有很多人,特别是富贵人家有钱的人,你看有些信徒,有钱的
人、富贵人家,跟我们连络的时候,早晨九点钟打电话还没起床。上午九点钟还没起床,
这个怎么能修行!所以在佛门里面,虽然是信佛,只能种一点福而已,了生死,念佛往生
太难了,贪睡。晚上过夜生活,这是喜欢热闹,喜欢名闻利养,贪睡。贪睡当然就贪吃、
好吃,这一定的道理,这连带的,大毛病!“初夜后夜远离睡眠”。
‘观察思惟随行修习’,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动念,在一切时、一切处,在这些地方用
功夫。所谓用功夫,就是能提得起观照功夫。提得起观照功夫,好处在哪里?好处在能放
下万缘,然后提起正念,一心念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念佛不能成功,就是因为你放不
下。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看破,不知道事实真相,不晓得。真正了解事实真相,哪有看
不破的道理?
另外就是要舍‘众务及诸戏论’,因为众务、戏论我们佛门里面有,道场本身就有,
特别是在末法时期。道场原本是学校,原本是佛陀教育的机构,现在我们教育不办了,办
其他的事业,这就错了,这就有大的过失。所谓是舍本逐末,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值得
我们反省的。
‘修出世道’,这句是总结,前面全是属于自利,末后一句是利他。‘慈念众生’,
以大慈悲心护念一切众生。先把纲领说出来,下面一桩一桩详细来说明。
==
智慧像火一样,烦恼是什么?烦恼是柴火、是燃料,进到智慧里面那就会烧尽,
烦恼就尽了。烦恼怎么样?烦恼不就变成了火光吗?烦恼就变成菩提,烦恼就变成智慧。
烦恼就变成火光,火光就照亮世界。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05-20 20:23: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05-20 21:49:00
Q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5-20 22:21:00
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8-05-21 19:57: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8-05-23 00:24: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