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三学] “初禅近分定”至“初禅正行定”的七作意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4-25 07:39:45
: 1)离开初静虑天的贪恋之心,2)离开二静虑天的贪恋之心,3)离开三静虑天的贪
: 恋之心,4)离开四静虑天的贪恋之心,5)离开空无边处的贪恋之心,6)离开识无边处
: 的贪恋之心,7)离开无所有处的贪恋之心。
: 再上去就有顶天(无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按照使种子衰损的方式观修,无法离开有
: 顶天(无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的贪恋之心。因为前面所说实修的道,想要使贪恋之心的种
: 子衰损,无法办到。因为前面谈到的能断道,世间道,不能断掉有顶天的贪恋之心。
───────────────────────────────────────
补充:暂伤烦恼种子,及永断种
摘自:《入菩萨行论》教授
尊者达赖喇嘛
〈第八品 静虑〉
3. 贪亲爱利等,则难舍世间;故当尽弃彼,随智修观行。
4. 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
第 4句说到“能灭诸烦恼”,什么叫“能灭诸烦恼”呢?是断除烦恼的次第过程。我
们先以最基本的暂时压伏烦恼的一个次第来讲,外道他们也是这样认为:
我们现在所处的就叫自地,无论是欲界也好、或初禅天也好、二禅天也好,这叫自地
,他认为在自地的时候会有烦恼,像欲界有欲界的烦恼,初禅天有初禅天的烦恼,所以他
认为自地为粗,上地为细,所以以粗细而分的禅定去追求上禅天──更上的天界,他认为
更上一界,或更上一天的话就没有烦恼了,因为他认为自地的时候会有烦恼产生,所以为
了断除自地的烦恼,他追求更上一界,更上一天的无烦恼的境界,他们以一种自地为粗、
上地为细,以粗细分的禅定去修学。
他们虽然透过粗细分的禅定毘婆舍那和奢摩他的力量能够让他们往上一层楼,一直往
上走,可是这种烦恼消失只是暂时性的,这个叫做压伏烦恼的一种对治力而已,因为其烦
恼的根本──真实执著──没有断除的缘故,将来还是会再次产生烦恼的,唯有透过缘“
无我”的毘婆舍那才有办法彻底的断除烦恼的根本──真实执著。
所以不是靠世间的毘婆舍那,要断除烦恼根本的话还是要靠出世间的毘婆舍那。什么
叫出世间的毘婆舍那呢?就是缘“空性”的毘婆舍那才有办法断除烦恼的根本。首先先是
缘空性的比量,之后慢慢的串习观修,之后是缘空性的现量,那时候是现证空性,以道地
而言就是见道位。
在见道位时是现证空性的状况,对治的烦恼叫做遍计烦恼。什么叫遍计烦恼呢?我们
烦恼有分油然而生的烦恼,这个叫俱生的烦恼;另一种烦恼透过理论坚定的一种想法,这
种烦恼叫做遍计烦恼,就是由理论去建立的,就像外道他们认为我是存在的,透过种种理
由认为我是存在的,所以我执就更坚定了,这种我执就叫做──遍计烦恼(遍计我执)。
当见道位的圣者现证空性时,所断的烦恼是属于遍计烦恼的部分,之后,再透过修道的现
证空性的智慧,慢慢的断除油然而生的烦恼──俱生烦恼(俱生我执)。
了解了断除烦恼的次第之后,在此说到“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
为了要有断除烦恼的毘婆舍那,所以首先要先求奢摩他,才能够证得毘婆舍那,所以说“
知已先求止”。先求奢摩他,由这个奢摩他来成办断除贪瞋等的毘婆舍那,所以“止由离
贪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