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尊者达赖喇嘛:今日世界的宗教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4-08 09:34:58
摘自:Essence of the Heart Sutra: The Dalai Lama's Heart of Wisdom Teachings
中译本:〈达赖喇嘛谈心经〉郑振煌译
尊者达赖喇嘛/今日世界的宗教
■追求内在成长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从我们出生后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一步步地迈向死亡的终点
。这是人类的本质,宇宙的自然现象。有意追求精神成长的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检视,看
看我们每一时刻是如何生活的。以我为例,我的大半生已度过。虽然我是个不精进的佛教
徒,但是我知道自己在每一年都有所成长与进步,尤其是我试着成为释迦牟尼佛的真正追
随者和优秀的佛教僧侣。当然,即使是佛教僧侣,也会在生活和修行上犯错,但我认为自
己已对我们的这个世界做了或多或少的贡献,特别是西藏佛教文化的保存。
  由精神观点来看,我们不该让自己太易于满足,因为我们的精神潜力其实是无限的。
所有的人、任何的人都可以无限发展,并且证得佛果。虽然我们现在拥有的心充满了无明
和痛苦,但是最终可以转变为开悟者佛陀的心。当我们谈到物质时,寻求知足与否的问题
才有意义。但是,既然我们的精神潜能是无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就必须尽力善用
有限的此生以及难得的人身。
  从身为人类来说,我们都是一样的。就此层面来看,我们都不是陌生人,我们之间也
没有任何的根本差异。你感受到许多的情绪,其中有些会帮助你,有些则会困扰你。对我
来说也是如此。所以,在我们不断改变的经验当中,我们一直生起生气、嫉妒、爱和恐惧
的不同情绪。你体验到许多的想法,你能够分析、研究生命中的长期和短期展望。我也是
如此。我们不断在经验见、闻、嗅、尝、触、觉。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同样有这些意识作
用。
  当然我们也可以找出人类的差异处。我们各自都有独立的个人经验。例如,你可能对
电脑很在行,但我却不行。同样地,由于我不曾接受数学的训练,我可能对某些事物产生
极大困难,但对你来说却是轻而易举。然而,在个人经验中的这些差异是微乎其微的。你
我对世界、实相、宗教的看法或许不同,甚至好比在信念、信仰传统相同的情况下,人与
人之间仍会有各式各样的不同。我们同样都是人,以这点来比较,这些信念差异,就像是
经验中的种种差别,是微不足道的。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是人类,都会思考、感觉和认知,
住在同一个地球上,也都属于全人类的一份子。
  我也认为有部分的人类经验是共通的。例如,有人对你微笑,你会感到快乐。同样的
道理,当你对我微笑时,我也会很快乐。你和我都在寻求我们认为有益的事,而避免可能
有害的事。这是基本的人性。
  在物质世界中,我们清楚知道什么对我们是有益和有害的。然后,根据这种仔细的分
析和清晰的知识,我们试着创造幸福、成功的人生,这种快乐人生是我们知道与生应有的
权利。同样地,在我们的众多思想和情绪之中,我们需要谨慎分析,以发展可以分辨有害
和有益的清明觉知。所以,我们必须增长带来快乐的积极心念,减少带来伤害的负面心念
。因此,对自我内在的清楚认知是最为重要的。
  既然快乐不能透过物质条件来达成,我们需要其他的方法让我们实现愿望。世界上的
一切宗教都提供实现愿望的方法,但我也相信不一定要凭借宗教或信念,就能够发展这些
方法。我们需要的是知道身为人类的我们具有庞大潜力,并学习运用它。事实上在今日,
甚至在现代科学之中,我们愈来愈了解身心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的心态如何影响身体健
康和幸福。
  当我们寻找快乐和克服痛苦时,我们人类具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聪明才智。聪
明才智能帮助我们克服痛苦、找到快乐,却也会制造问题。我们运用聪明才智建造房子并
生产食物,却也因此制造出焦虑和恐惧。聪明才智让我们有记忆过去的能力,进而让我们
对未来有所愿景。我们无法单靠物质享受来排除不快乐;究竟来说,由聪明才智引发的不
快乐,仅能从聪明才智本身去减轻。因此,如法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是重要的。
  因此,我们必须结合聪明才智和温暖又开放的心。在理性之中注入慈悲、关怀、和分
享。心的这些特质,将把聪明才智转变成强大的积极力量,让心变得更宽广,甚至当意外
发生时,我们才能够维持镇定而不被影响。我们能够不仅仅考虑到自己,更能关怀他人的
福祉。事实上,身而为人,我们天生就是群居的动物;我们的快乐,甚至是我们的生存,
都仰赖我们人类的互动和合作。所以,当正面的情绪引导聪明才智时,聪明才智将具有建
设性。温暖又慈悲的心是让心平静的基础,若非如此,心就会常常不舒服、不自在。
  生气与仇恨会破坏我们的内在平静。慈悲、宽恕、手足情谊、知足和自律则是外在与
内在平静的基础。唯有强化内在的这些好特质,真正又持久的平静才能发展起来。这就是
我所说的内在成长,我有时也会说成内在裁军。事实上,在我们生存的所有层面上,包括
家庭、社会和政治,内在裁军是人类最需要的。
■多样教法路径
  寻求真正的圆满,不必依靠某个特定宗教或尊奉某个特定信念。然而,许多人却是经
由宗教修行或信仰来追求真正的圆满。如果我们仍旧不相往来,就会曲解别人的传统或信
念;换言之,我们会误以为自己信奉的宗教是唯一有效的。事实上,在我离开西藏、接触
其他的宗教和宗教家之前,我也有那样的想法。但是最后,我知道所有的传统与宗教,在
利益众生上都有巨大潜能,并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上的所有宗教都各有一套方法,将我
们的基本需求导归于克服痛苦和增加快乐。在这一章,我们将检视这些工具。
  有些宗教有精密的哲学分析,有些有周延的伦理规范,有的则特别强调信仰。如果我
们观察世界上主要信仰传统的教法,可以将之区分为两种面向。第一是所谓的形而上或哲
学面向,解释我们为什么目前会成为人和某些宗教作为之所以如此制定的理由。第二种面
向则是关于道德或伦理规范的实践。有人或许会说,信仰传统的伦理规范是经由形而上或
哲学思维所支持、合理化的结论。就形而上学和哲学的角度来说,虽然世界上的宗教普遍
大不相同,但是这些不同哲学的目标——伦理规范,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我们
可以说,不论宗教传统使用何种形而上的解释,都可以达到相同的结论。就某种形式而言
,所有的宗教哲学都要强调爱、慈悲、容忍、宽恕和自律的重要。透过跨信仰和人与人之
间的沟通、分享及尊重,我们可以学习认识所有宗教提倡的珍贵特质与利益人类的方式。
  在每一个路径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到真诚致力于他人福祉的人们,都拥有一份深厚的
慈悲与爱心。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我接触了不同宗教传统的人们,像是基督教徒、印度教
徒、伊斯兰教徒和犹太教徒。在每一个教派当中,也可以找出杰出、热忱又悲悯的人们,
像是终身为世界上最贫困者服务的德蕾莎修女,以及终其一生以和平手段争取平等权利的
牧师——马丁路德‧金恩博士。很显然地,所有的宗教都具有让人类潜能发挥到极致的力
量;只是,不同的宗教运用不同的方法。
  现在,我们也许会问:“为什么是这样呢?为什么在世界的宗教中,具有如此形而上
和哲学上的多样性呢?”这种多样性不仅可以从不同的宗教中发现,也可能在同一宗教中
发生。即使在佛教内部——甚至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也是一样存有许多的差异。在
佛陀较具哲学性的教示中,我们发现这种多样性是最明显的;在某些情况下,教法甚至彼
此抵触!
  关于这点,我认为在精神教示中最重要的一项事实是:观机逗教。佛陀了解弟子们在
根机、习气和兴趣的多样性,因而给予不同的教法,以适应弟子的不同根器。不论是否有
某个特别强而有力的教法,或是精确的哲学观点,如果不适合听者,便不具有价值。一位
善巧的精神导师能依据弟子来判断,而给予适当的教授。
  我们可以将此种情形比喻为用药。例如,抗生素具有强大的威力,它在治疗许多不同
的疾病上具有极大价值,但是它却不能治疗腿骨折(跌断腿)的问题。腿骨折应该用石膏
固定来处理。再者,虽然抗生素在许多例子中能给予适当的治疗,但若医师开给婴儿相当
于成年人的药剂量,那么,这个婴孩也许会因此死亡!
  同样地,我们发现佛陀本人,因为了知佛弟子的不同根机、兴趣和能力,而给予不同
的教法。以此来看待世界上的一切宗教,我深信所有传统都是有益的,因为它们的独特性
是为了适应弟子的需要。
  让我们以其他的方式来看待相似处。不是所有宗教皆假定创造者——上帝的存在:但
那些承认上帝的宗教,强调虔诚者应全心全意地爱上帝。我们应如何判定某人是否诚心地
爱上帝?当然就是检视此人对他人、对万物的行为和态度。如果某人对其他人类,甚至对
地球本身表示出真正的慈悲,我想我们能够确定他真诚地展现了对上帝的爱。很明显的是
,当某人真正尊重上帝的信息,他们将仿效上帝对人类的爱。相反地,我相信那些宣称信
仰上帝、却对他人表现出不慈悲的态度是相当可疑的。当我们以这些方式观察,就可以发
现:对上帝的真实信念,是开展慈悲的强大方式。
  让我们看看世界宗教的其他层面:相信前世或来生。并不是所有宗教皆肯定这些是存
在的。有些宗教,好比基督教,只承认来生可能是在天堂或地狱,但不承认前世。根据基
督宗教的看法,当下的这一世是直接由上帝创造。我能想像如果我们真的诚心相信这种说
法,它将生起与上帝同在的亲密感。当然,了知我们的生命是上帝的杰作,就必定可以发
展对上帝的深厚崇敬,并期望按照上帝的旨意来生活,而后实践人类的最高潜能。
  其他的宗教或民族也许强调,我们应对自己在生命中所创造的一切负责。这种信仰很
能帮助我们实现善良的潜能,因为它要求个人单独承担自我生活与其后果的全部责任。真
正抱持此种信念的人,将变得更有纪律,并承担实践慈悲的充分责任。因此,虽然方法不
同,结果却是相近的。
■保留原有的传统
  当我这样想时,我更加赞赏世界上的伟大精神传统,并且给予高度评价,无疑的,这
些宗教在过去提供数百万人心灵上的需要,现在、未来亦复如是。了解到这点,我鼓励人
们保留他们的精神传统,即使他们也选择学习其他宗教,像是佛教。改变个人信仰是一件
大事,不应轻忽。不同的宗教传统是依照特定历史、文化、社会背景而逐渐形成,特定的
传统可能更加适合特殊环境里的特定人们。因此,唯有自己才知道何种宗教是最合适的。
所以,我们应避免诱使他人改变信仰、鼓吹自己的宗教,并主张自己的宗教是唯一、最好
的。正因为如此,当我向不同宗教背景的西方人士开示佛法时,我会觉得有点踌躇,我并
不希望鼓吹佛教。同时,相当自然的,在数百万人之中,某些人可能认为佛比较适合他们
,对他们的帮助比较大。尽管有人以现实利益的角度学佛,很重要的是仍应检视这些教法
,并小心判断。唯有深思熟虑、全方位的思考,才可以确定佛教实际上是适合自己的。
  但是,我想最好在那当中有一些信心和深层信念。我坚信,一个人若仅仅想到此生,
就不能达到持久永恒的满足。这种纯粹唯物主义的思考,并不能带来永恒的安乐。当人年
轻而又身心健康时,会觉得自我是完全自足、自我支配的,因而不认为深层信仰的了解是
必要的。但世事无常,人人都无法避免老、病、死。这些必然之事,或是某些无法用钱解
决的意外灾难,也许可以指出世俗观点的局限所在。在这些情况下,例如佛教的一条心灵
之路,会变得更合适。
■分享彼此的传统
  这个多样化的世界拥有各种宗教传统,因此对于不同宗教的信徒,我们应以对话为基
础,彼此尊重。对话开始时,所有参与者不仅要了解各个信仰传统的差异,更要知道、尊
重彼此之间的差别。此外,我们应该留意不同信仰传统成立的背景因缘,诸如:历史、文
化、社会,乃至个人等影响宗教发展的因素。同样地,这些因素帮助我们了解宗教之所以
出现的原因。明白差异与缘由之后,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观点来看待宗教:不同的宗教哲
学与实践,能够产生相同的结果。透过这种跨宗教的对话,我们可以对各种宗教传统产生
真正的尊重与赞美。
  事实上,目前有两种跨宗教的对话:一是学术界的对话,二是宗教徒的对话。就我个
人的经验而言,后者对于欣赏不同宗教特别有帮助。跨宗教的对话,只是分享彼此传统的
途径之一。我们也可以像朝圣之旅般,参访不同的宗教圣地,而且尽可能一同祈祷,参与
仪礼,沉思冥想。当我有机会时,我就像朝圣者般对不同的宗教圣地献上崇敬。今年春天
,我就走访了耶路撒冷的寺院、法国的洛德圣地、印度的许多圣地。许多宗教提倡世界和
平全球和谐,因此,透过宗教领袖和聆听他们在同一讲台阐述相同的价值,我们也能够领
会彼此的宗教。
  南非的涂图主教曾告诉我,另一个共享彼此宗教力量的方式:当世上有天灾、人祸时
,不同宗教徒可以共同帮助苦难中的人们,以行动来显示宗教的精神。我认为这是非常棒
的点子,就实践面而论,这更是不同宗教信仰者认识彼此的好机会。当时我对涂图主教承
诺,将来讨论到跨宗教共享时,我将提出此项观点,如今我正在实践我对他的诺言。
  宣导宗教间的对话与和谐有许多理由和方法。建立与维持和谐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没
有了信任,人们就很容易疏离。最糟的情况是产生争执、敌意、流血事件,乃至战争。有
些宗教差异或宗教排外,往往是争端的根源。然而,宗教应是要化解敌意、平息争端并带
来和平的。当宗教本身成为另一种冲突的来源时,这是悲哀的。若冲突发生,那么宗教对
人类不再具有价值——事实上,宗教会带来危害。但是,我也不认为我们应当舍弃宗教;
宗教仍旧是全人类发展和平的基石。
  此外,虽然我们承认科技或所谓“生活品质”确有重大发展,但我们依然有许多非科
技和金钱能够解决的困难:焦虑、恐惧、爱别离。除此之外,我们天天抱怨;我是这样,
我相信您们也是一样。
  这些是人类从数千年、或远自百万年留下来未曾改变的基本问题。唯有心灵宁静,才
能够克服这些问题。而且,所有的宗教都以某种形态或其他方式来处理这类问题。乃至二
十一世纪,各种宗教传统对提供人类平静的心灵,仍旧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我们需要宗教来发展内在宁静和周遭人际的和平,这就是今日宗教的主要角色。当追
求此一目标时,不同宗教传统间的一致和谐便是必要的。
■取法其他的传统
  虽然我不鼓励一个人抛弃自己本有的信仰,但我相信,一位宗教徒在修行过程中,可
以借镜其他的宗教传统,作为宗教的转化。例如,我有一些基督宗教徒朋友,他们一方面
保持虔诚的基督信仰,一方面练习古印度的冥想。他们也以佛教的禅修、慈悲观、忍辱等
法门来练心。这些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保有根深柢固的宗教信仰时,又能够在内、外行持
中接受其他信仰的教法。我认为,这是有助于他们的,也是睿智的。
  这种取法的作用也可以彼此学习。佛教徒可结合基督信仰的某些要素于实践中,好比
社区服务。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中,修士和修女在卫生和教育方面的服务,已有长远的历史
。借由社会工作以服务更广大的社群,佛教在这方面是瞠乎其后的。事实上,有位德国朋
友(他本身是佛教徒)告诉我,根据他过去四十年的观察,虽然尼泊尔有许多大型藏传寺
院,但鲜有由寺院建设的医院或学校。他说,如果是基督教的话,当修道院增加多少数量
时,学校和医院设施一定也会相对的增设。对于这一点,佛教徒除了同意之外,无话可说。
佛教徒确实可以大量取法基督宗教的服务。另一方面,某些基督宗教徒朋友对于佛教
的空性哲学颇感兴趣。就我的观察,对于这些基督宗教徒,佛教一切万法皆是毕竟无自性
、相互依存的“空性哲学”,是独有殊胜的。因此,虔诚的基督宗教徒最好不要深入这一
方面的佛教教法。有些人担忧深入佛教的空性哲学,并且认真追求它,将会从根本上否定
创世主的信仰:一个绝对、独立、永恒的存在,简言之,即不空的。
  许多人承认,他们同样崇敬佛教和基督宗教,尤其是释迦牟尼佛和耶稣基督的教说。
毋庸置疑,尊重所有世界宗教导师和教法,其价值很大。例如,在入门的阶段,可以同时
学习佛教与基督宗教。
  但是,不论任何法门,当认真实践得够深入时,终究需要将宗教实修和形而上的玄学
结合。在此,我们可用求学来作比喻。我们由基础教育开始,从小学到大学,几乎每个人
在初入学时都修类似的课程。但是,如果我们希望继续更深入的训练时,好比博士课程或
某些专业技术,就只能学习某些特殊领域了。同样地,从个人修持的观点来看,当进入更
深的心灵状态时,就必须一门深入。所以,虽然人类社会拥有许多追求真理的路径与方法
,但对个人而言,最好是修持单一宗教和法门。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4-08 22:01:00
阿弥陀佛!
作者: dxdx58 (^^)   2018-04-09 23:25: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