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类] 《心类学显要》(16) 意现前-7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3-24 08:46:04
: 注:意现量是意现前,意现前不周遍是意现量
: “意现前”的分类有三种:1.成为“意现前之量”,谓如他心通之第一刹那。2.成为
: “意现前之再决知”,谓如他心通之第二刹那。3.成为“意现前之显而未定”,谓如在了
: 解对境之根现前之相续结束时,会有一刹那的意现前知产生,彼是见而未定(显而未悟)。
: 意现量分六,即执“色”意现量、执“声”意现量等,这是从对境区分,它们不是根
: 知。例如,天眼通虽然用眼,但它并非眼知,而是第六意知的意现量。天耳通、神变通、
───────────────────────────────────────
■ 补充──四种现量: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
摘自:《心类学》第5讲 雪歌仁波切讲授 2009/11/28 北美加州道次第中心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 闻法动机
今天,我们已获得了珍贵的人身,头脑也用于学习佛法,再者还能遇到许多具德的师
长们,种种因缘能同时聚集在一起,实在非常难得啊!然而,难得虽珍贵,仍不免无常。
因此,我们应努力把握每一天,别浪掷了难得的机会。
要如何把握呢?成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因此,只要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时间拖
多长,不是重点。时间长,很正常。只要走的路正,不怕到不了!如何才能正呢?一定要
有去除邪执错误的能力。要如何具备这种能力?按宗喀巴大师及过去印度那澜陀祖师们的
教导而学习经教的智彗,即能建立起去除邪执的能力。再者,以广大闻思为基础,再配合
实修,极易成就。因此,我们也要这样子学习。
学习本身,即是一种善根、资粮。就像诵经是种善根,那么真正去学习佛经的内容,
岂不是更大的善根?!因此,深入学习的当下,此行为本身,即同时种下了来世能再值遇
佛法的正因。可谓如是因,感如是果。
因果关系之中,《俱舍论》说因有六,其中真正最主要的一个因,即“同类因”。我
们现在实际上去学习佛法,就种下了将来能再值遇佛法的“同类因”,这是对来世帮助最
大的因,至于发愿、祈求…,并非真正的因,它们只是“俱有缘”。
如果我们希望下一生能再值遇佛法、再次获得学习佛法的人身,那么,现在就必须真
正实际的去种下一个因,也就是现在必须去学习佛法、实践佛法。这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的道理是一样的。获得了能学习佛法的人身而修行,慢慢地,即能“五道十地”渐渐往上
走,直至成就佛果,以回报一切如母有情的恩德。我们应如是调伏意乐。
早晨的皈依发心是每一位学佛弟子都该做的事情。平时在家是否烧香、点灯,相较之
下,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它们不算真正的佛法。皈依与发心,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重
要的东西。早晨醒来,无论躺着或起身,心中能有皈依发心的意乐,十分重要。一早起来
就皈依,那么,一整天都有了安全感;一早起来就努力发起菩提心,那么,我们即能怀抱
爱心与包容去面对一整天所遇到、想到、看到的每一位众生,我们的心,也会舒服,没有
恐惧,这将是美好的一天。如果一天一天都能如此渡过,这会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人生。
反之则不然。例如,没有发起菩提心,无论面对什么人,都像仇人一样,要竞争、比
较、对立…,如此一来,压力自然很大,一整天都不会舒服,就算想逃避也逃不了的。
因此,没有发起菩提心、没有良心,不可能会有好日子过;没有皈依的信仰,人也不
会那么正直,总是会骗来骗去,互相伤害。换言之,一天缺少了皈依发心,我觉得日子不
会好过的。反之,每天一早都皈依发心,这一天的行为本身,就是善的,不必特别去唸经
持咒。因此,每回上课之前都要唸诵皈依发心,目的就在这里,前面有了皈依发心的意乐
,后面的行为,都能产生善的、有意义的影响。我们应如此调整意乐。(注1)
◎ 正讲
我们现在进行的段落是心法的四种分类中的第一种分类,即“量与非量”,这是比较
重要的一项。学过心类学的人,也许听过“七种心法”一词。七种心法的“七种”,即量
有二,非量有五,加起来共有七种心法。
※ 现量
昨天谈到,量,分为“现量及比量”。而现量,则分四,即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
量、瑜伽现量 ( P103 )。其中,瑜伽现量,是要修行的东西,而前三者,则不是我们要
修行的。不过,意现量里,不是指真正断除烦恼,而是神通方面的,即属意现量。
课本里,四种现量的次序,似乎有点问题。平常,我们都是按“根现量、意现量、自
证现量、瑜伽现量”的次序,所以,这里请大家把次序改一下。至于,次序为什么要这样
子放,有它的理由。理由如下:
【四种现量之次序,亦须如是定耶,如《理庄严概念》:四种现量之次序,当如何定
耶?谓瑜伽现量,唯于圣者相续中有故,于最后述。其余三种,谓于异生及圣者相续有共
有故,于最初述。其中了别他之二现量,为所领受境故,首先论述。而自证乃前二者之能
领受者故,于后论述。复次,其中五根现量是因故先述,意现量是果故后述。】P120
首先要明白,瑜伽现量,唯“圣者”有之,故最后述。所谓“圣者”,即见道位以上
。因此,我们现在是凡夫,即使资粮道和加行道,仍属凡夫。凡夫不会有瑜伽现量。所以
,瑜伽现量,比较特别,故置于最后,理由即在此。
【其余三种,谓于异生及圣者相续有共有故,于最初述。】P120扣除瑜伽现量之后剩
余的三者,即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就放在最前面。
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三者,我们先区分为“根现量和意现量”与“自证现量”
二部分。根现量与意现量,以了解“外在对境”为主,而自证现量,则是了解“内在有境
、心法”。了解外在对境,即曰“了别他”或“他证”;了解内在有境自己的心,则曰“
了别自”或“自证”。
昨天我们谈过了“自证与他证”、“了别自与了别他”,是吧?所以,根现量与意现
量,了别外在的对境,而自证现量,则是了解根现量与意量。换言之,根现量和意现量,
乃自证现量的“领受境”,而自证现量,乃前二者的“能领受者”。即“其中了别他之二
现量,为所领受境故,首先论述。而自证乃前二者之能领受者故,于后论述。”P120
总之,根现量与意现量,乃自证现量的对境,故称领受境;而自证现量本身,则是领
受者。它所领受的对境,是什么?是根现量与意现量。因此,根现量与意现量是对境,自
证现量是有境。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先谈对境(领受境),后讲有境(领受者)。因此,根
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三者的次序要这样摆,理由即如上述。即“其中了别他之二现
量,为所领受境故,首先论述。而自证乃前二者之能领受者故,于后论述。”P120
为什么根现量在前而意现量在后?因二者有因果之关系,即“复次,其中五根现量是
因故先述,意现量是果故后述。”根现量是因,意现量是果,故因在前,果在后。
回头看103页。以上四者,都是现量,而现量的定义是“复次,谓离分别新起非欺诳
之了别,为现量之性相。”P103
※ 自证现量
【谓唯向内缘成为单执离分别新起复非欺诳之了别,为自证现量之性相。】P103
自证现量,可拆成“自证”与“现量”二部分,同样的,定义也可一拆为二。定义中
,“唯向内缘成为单执”,这是自证的定义;“离分别新起复非欺诳之了别”,即刚才的
现量的定义。
何谓“唯向内缘成为单执”?这里,也要拆成二部分。第一唯向内缘,第二成为单执
。唯向内缘,意指自证分这个心,只会向内,不会向外;成为单执,即它既不属心王,也
不属心所,它是单独的、独立的。所以,除了自证分以外,其他的心,有时心王有时心所
任一。以上即自证的定义。
问:什么是心王?什么是心所?
答:心类学将“心法”做了四种分类,即分量与非量、自证与他证、分别心与无错乱之
无分别心与错乱之无分别心、心王与心所。我们现在谈的是量与非量的阶段。
问:可否请您再解释一下什么是现量?我们的心是在什么状况下去区分的呢?
答:以自证为例。自己感受自己,这完全是直接看到、直接感受到的,中间毫无分别,全
然是自己的领受,这就是现量。一般而言,我们看外在的事物,都会分别。“这是好
人,那是坏人,…”、“这是高,那是低,…”会有很多的分别。所以简单来说,就
是“分别”与“无分别”的区分。再者,五根识,不会分别,但第六识,则会分别。
以身根识为例,身体感受到冷就是冷、热就是热…,实际上怎么样,身根识马上就如
实显现出来,然而,一旦message ( 讯息 )传给第六识时,第六识马上会进行判断、
分别。
问:这是主观和客观的区别吗?
答:嗯…这是相对的。比如说,第六识把五根当它的对境时,五根识就是object,第六识
是subject。但五根识,对色声香味触来说,它则是subject,而色声香味触是object
。这就是相对嘛。但我现在讲的,不是说第六识的对境是五根识,不是这样的。我说
的是,五根识的对境是色声香味触,第六识的对境也是色声香味触,这二个面对对境
时,情况不一样。五根识面对色声香味触时,完全赤裸裸,实际上是什么,就感受或
领受什么,中间毫无分别。然而,当五根识将讯息传给第六识时,第六识它好像没办
法直接领受,它会进行分别的动作。一旦分别,即非现量。所以说,第六识是分别心
,五根识则是无分别心。
问:如果是无分别的了别,那应该没有任何单执啊?
答:首先你要了解自证分是在哪里呢?每一个心上面,都有自证分。无论五根识,或第六
识,都有自证分。所谓“每一个心上面”,不是说它是另外一个东西,而是“它自己
的一部分就会看到它自己”。
问:如果以无分别心去看,应该不会有单执的情形啊?
答:嗯…不同的学习阶段里,自然会有不同的判断,我们肯定会有自己的解释或想法,这
很正常。但是,不断学习,愈学愈多,我们的判断或想法,也会随之进步。现在,你
们按自己的学习与想法来运用一下是没有错。“无分别”的意思呢,就是看到时不会
看到前后左右… (有同学指出,单执,意指没有心王心所,故给它一个特别的名相叫
单执,而不是望文生义将它解释为单单去执著。) 。
  嗯…如果你们约略懂得心王心所的话,可以这样解释。比如说菩提心,菩提心是心王
,与菩提心一起存在的心所,则有很多,其一名为“欲心所”,这你们容易理解。
  心王旁边围绕着很多心所,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现在,有一个问题:“菩提心本身,
  它有没有自证分?”答有。“欲心所,它有没有自证分?”答有。心王与心所,都有
自证分。接着问:“那么,这个自证分,属于心王还是心所?”答二者皆非。( 接着
同学提问,听不清楚。)
  嗯…应该这样子讲,我们每一个念头或心的生起,都有心王与心所,可以说,心王与
心所的大家庭,无量无边地存在于我们的心里面。心王无量无边,心所当然也是无量
无边。菩提心,即众多心王之一。将来我们真正生起菩提心而成为一位菩萨之时,菩
萨心续中有无量无边的心王,其中一个,会是菩提心。( 有同学提到八识 )
唯识宗,分为真相派与假相派,而“八识”一词,只有唯识真相派才会用,其余各派
  都不谈八识。菩提心一词,经常出现于中观的修行里,因此,我们不能将菩提心与八
识连在一起。菩提心,应与“六识”连接,而非“八识”。懂吗?六识中,菩提心肯
定属于第六识众多心王当中的一个。前面五根识生起的心王,不可能是菩提心。
  单执一词,望文思义,的确给人一种“非常执著的感觉”,但实际上,它并不是这样
的意思。单执的“执”,不是“执取”,而是“有境”之意;单,则意谓“它既不属
于心王,也不属于心所。”这样解释好一点,不然,单执,的确让人有执著的感觉。
是吧?
所以,自证现量,可拆成“自证、现、量”三样条件。三种条件都具备了,才算是自
证现量。有些时候,仅具备其中二者,也会有这种情形。
请看P102页,这里讲的是“自证分现觉”。现,即现觉,二者同义。“自证分现觉,
分为三种,1. 成为自证分现觉之量,谓如感受眼识自证分现觉之第一刹那。2. 成为
自证分现觉之已决智,谓如感受眼识自证分现觉之第二刹那。3.成为自证分现觉之见
而未定觉,谓如数论派哲学家相续中感受识为乐之自证分现觉和胜论派哲学家相续中
感受识为乐之自证分现觉。以及顺世派哲学家相续中感受为比量之自证分现觉等。”
总之,第一是“成为自证分现觉之量”,第二是“成为自证分现觉之已决智”,第三
是“成为自证分现觉之见而未定觉”,共三种。
我们看每个名称的最后是量、已决智、见而未定觉,由此可知,具备了自证分与现,
并不一定有量。三者之中,仅第一项有“量”,后二者就没讲量。因此,我们要知道,仅
有自证与现二种条件而欠缺量的,也是有喔。
量、已决智、见而未定觉,前二者能够了解对境,不是迷迷糊糊的。所以,自证分能
了解对境;不了解对境的情形,很少很少,就像人疯了,不会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此即自
证分不了解对境的一种情况。然而,一般而言,自证分都能了解对境的。自证分会了解自
己。例如我很执著时,我会了解我自己很执著;我很生气,也会知道我自己很生气;我很
无明,我也知道自己无明;我完全不懂,自己也会知道自己完全不懂。这些,就是“自证
分了解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自证分的对境,它一定是朝内。所以,它朝内的所缘、这
个缘,它一定会了解,除了极少数之外。
所以,你们看喔,第三种现而未觉好像有点找不出来,所以讲的有点乱,是吧?哈哈
…,其实不然,这只是说明要找出它的例子,十分困难。
为什么刚才我要举无明这些例子呢?这是因为,一般我们都说无明就是不能了解对境
才会称之为无明,是吧?然而,无明上面的自证分,也能了解无明!换言之,无明上面的
自证分,不能说它是无明,因为它会了解自己是无明的!例如,完全不懂的时候,自己会
知道自己完全不懂,这就是自证分了解自己不懂。所以说,无明上面的自证分,会了解无
明。
因此,自证分现觉,几乎都能了解它的对境、所缘,但这个“了解”,有新旧之分。
新的了解,即量;旧的了解,即已决智。因此,第一个讲的是量,第二是已决智。第三种
见而未定,乃自证分“不了解”其对境,但此机率,极低。
我们辩经或解释经论时,必须极精准,不少百分之一,也不会多百分之一。因此,我
们要了解,自证分现觉,面对它的所缘或对境时,要不是“了解”,就是“不了解”。不
了解的,只有一个,即见而未定;了解的,则分为新的与旧的二种,新的了解即量,旧的
了解,则是已决智。这样子讲,应该简单多了。
  现在,“唯向内缘成为单执之离分别新起非欺诳之了别”,即自证分现觉中的第一个
“成为自证分现觉之量”,也就是自证现量。理解吗?以上自证现量讲完囉!哈哈。
※ 根现量
  根现量的定义,即“谓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有色根所起离分别新起复非欺诳之了别
,为五根现量之性相。此分为执色根现量等五种。”P103
  这是天语,哈哈!根现量,可拆成“根”和“现量”二部分。定义上,也同样分成二
块,离分别新起复非欺诳之了别,即“现量”;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有色根所起,则是
“根”,也就是“依靠根”之意。
  根现量依靠什么样子的根呢?例如,眼根识,依靠的是耳根吗?不是。它依靠鼻根吗
?也不是。眼根识,它依靠的是眼根。眼根里,有各种不同的眼根,如显现红色的眼根、
显现白色的眼根…。显现红色的眼根,后面会生起执红色的眼根识;显现白色的眼根,则
会生起执白色的眼根识…。因此,虽然都依靠眼根,但各自依靠的是各自不同的眼根,不
会依其他的眼根,故此处用了“不共”一词。
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有色根所起,这里用了“增上缘”一词,如果你们没学过小理
路的内容,可能会觉得怪怪的。缘,一般分为因缘、所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四种。
现在讲的是,眼根是根现量不共的增上缘。这里的“有色根”,即五根,它是色法,
亦即“是色法的根”。有的根,则不一定是色法,如“意根”,它是心法,不是色法。
总之,根现量,依靠什么样的根呢?依靠有色根。那是什么样的有色根?即“成为自
己不共增上缘的有色根”。这就是根现量。可以理解吗?
问:何谓增上缘?
答:增上缘,即它是非常有权力的意思。如果眼根里没有什么显现,无论多么想生起眼根
识,都不可能!又如,即使眼根识很想嗅闻些什么,都不可能闻得到,因为,眼根控
制着!如果眼根可以闻香味,或香味是眼根可以取的境,那么,眼根识也能生起闻香
味的能力。因此,根,握有完全的权力,此即增上缘。也就是,增上缘,完全握有主
控后面的根识要不要生起的权力。
根现量,同样地将它拆成三部分,即根、现、量。有没有具备了根与现二条件,但未
具足量这条件的?答有,那是什么呢?我们回头看101页的“根现觉”。
【分为三种,1. 成为根现觉之量,谓如执色根现觉之第一刹那。2. 成为根现觉之已
决智,谓如执色根现觉之第二刹那。3. 成为根现觉之见而未定之觉,谓如对悦耳之音乐
极为贪恋者相续中之执色根现觉。】P101
根现觉,即具备根与现二条件者,分三,即成为根现觉之量、成为根现觉之已决智、
成为根现觉之见而未定。此处,与之前的自证分现觉一样,应该很容易理解。
为什么要分三种呢?这也简单,既然根识已经生起了,那么一定具有“所缘”,因此
,这里也分为“了解”与“不了解”所缘。不了解所缘者,肯定是“见而未定”;了解所
缘者,分新旧二种,新的了解,即量,旧的了解,则是已决智。现在我们谈到的“根现量
”,即属第一种“成为根现觉之量”。
问:根现量的这个新旧,是说…例如我碰到仁波切,那是讲第一刹那为新,第二刹那为旧
?还是说,我昨天看到您称之为旧,今天看到您就称之为新?今天的这个第一刹那是
新还是旧呢?
答:现量或根现识本身,了解时,有它的空间与时间要考量。时间上,它能了解的时间若
太短,现量本身,还是无法了解。例如,眼根识能了解的时间,短如最短的时间单位
“一刹那”的话,眼根识无法抓得到 message,它就无法了解。空间上,现量了解它
的时候,分为“整体的”与“分段的、部分的”二种。例如我们看这部电脑,整体上
看见它是一台电脑,这是整体的了解;细部看它的营幕在跳动或键盘等等,则是部分
的了解。不会动的、整体的了解,即已决智;营幕跳动这块来说,则属量。
  因此,第一刹那看到,与第二刹那第三刹那…,不一样,不可以说它们都是“眼根识
”。我们看这部电脑时,同时有很多眼根识生起,但这不是说我们有很多双眼睛的意
思,而是依靠眼根的这个心识,同时会有很多。学过唯识宗义就会知道,他们认为,
对境有多少,眼根识就有多少。所以,整体看的眼根识,还有刹那刹那变化的对境的
眼根识一直会有量,这就是刚刚讲的量这一块。至于整体了解这一块,则是已决智。
我们要这样子分。
※ 意现量
  刚刚根现量的地方谈到“此分为执色根现量等五种”,因此它的对境,即有色声香味
触五种色法,亦即有五种根现量的意思。同理,前面说根现觉分为量、已决智、见而未定
三种,因此,执色根现量等五,也可各别区分这三种。例如,执色眼根现觉,有量、已决
智、见而未定三部分;执耳根现觉,也有量、已决智、见而宋定三部分;其余鼻根、舌根
、身根,也是如此类推。
  意现量的定义,即“谓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意根所起分别新起复非欺诳之了别,为
意现量之性相。此分为执色意现量等六种。”P103
  首先,将意现量拆成“意”与“现量”二部分,同理,定义也可分二阶段。“分别新
起复非欺诳之了别”,乃现量,中译本少了“离”字,要加上去,也就是“离分别新起复
非欺诳之了别”才对;“依成为自己不共增上缘意根所起”,此即意,即依靠不共增上缘
意根。
  意根有很多。何谓意根?可从十二处、十八界理解。十二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处
,加上“色声香味触法”处,共十二处。其中有没有意根?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意”,
即是“意根”。意与意根同义。平常我们唸的《心经》讲的就是这个,“…无眼耳鼻舌身
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因此,十二处里,有意根,是吧?
意根想好好理解的话,可以对照十八界。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界、“色声香
味触法”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界,共十八界。也就是,十二处再加上六识
,即成十八界。但详细区分的话,有点复杂。事实上,不能说十二处上再加六识即成十八
界这种话的,然而,粗略来讲,还可以,但不是太标准就是了。例如,眼处和眼界,就不
一样。十八界,后面都要加个“界”字,十二处呢,后面则是“处”字。因此,十二处是
“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十八界则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讲起
来,还是有一点不一样的。但粗略来说,还可以,没什么关系。
问题是我们要了解意根的话,该如何了解?十八界和十二处,差别何在?说来就是六
识的差别,是吧?比如说,十二处和十八界,哪个范围大?一般望文生义,很容易因为十
八数字大于十二就以为十八界范围大于十二处,大家会这样想吧?实际上,二者范围大小
,是一样的。如果二者范围相同,那么,后面多出来的“六识”,该放在十二处的哪里呢
?这六识,就放在“意根”里!即刚刚讲的意根。十二处里,光讲一个意根,比较难理解
,因此,为了多解意根,才多讲了六识。因此,六识,即是意根。
也许,你们会问:“眼识,也是意根吗?耳识也是吗?”应答是。这样子讲,你们可
能比较容易了解。不然,一般会纳闷怎么眼识是意根?但实际上,眼识就是意根。
“眼识就是意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根的意,并非第六意识的意,它是“心”,
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身语意的意。身语意的意,就是心。那么,六识,都是心,眼识是心
,耳识也是心…,因此,五根识是心,第六识也是心,它们都是意、意根。意思就在这里
。我们要这样去理解“意根”。(注2)
【分为三种,1. 成为意现觉之量,谓如他心通之第一刹那。2.成为意现觉之已决智
,谓如他心通之第二刹那。3. 成为意现觉之见而未定之觉,谓如对美丽之色极贪恋者相
续中之执声意现觉。】p102
“如对美丽之色极恋者相续中之执声意现觉”,毋须讲那么长、那么绕口,其实,直
接说“执声意现觉”就可以了。
意现觉,也分三种,即量、已决智、见而未定。我们要知道,光有意与现,不一定是
意现量。那么,意现这二项,有什么意思呢?意现具足时,的确是依靠意,这没错,但是
,它依靠的只是一般的意根。
先简单说明一下,可能好一点。比如说,菩萨入空性的根本定之中,有没有现量?有
啊,现证空性即是一种现量。那么,他心通,有没有现证他人的心?有啊。因此,现证空
性与他心通,都是现证,而且它们都是第六识现证的量。
所谓现证空性,即第六识现证空性,而非五根识现证空性。同理,他心通,也是第六
识了解的东西,而非五根识能理解。
然而,它们虽然都是第六识,也都现证对境,但一称为“意现量”,一称为“瑜伽现
量”。为什么?因殊胜与凡庸之别。他心通,较普遍,连外道魔鬼都会有,依靠的是较普
通的一种意根。现证空性,则十分困难,它所依靠的意根,不是一般凡庸的意根,而是极
特别的、具有“止观双运”的意根。因此,由于殊胜与凡庸之别,故他心通称为意现量,
层次较低,而现证空性,则称为瑜伽现量,唯圣者有之。
现证空性,虽是意现量,但它不是一般的意现量,故称为瑜伽现量。这就像奶茶与酥
油茶之别。我们判断是不是奶茶,见到有奶有茶了,即可称为奶茶。但酥油茶的标准较高
,还得看看有没有酥油哩!因此,奶茶,范围大,较普遍,而酥油茶,较珍贵,范围小。
酥油茶,不能叫奶茶,同理,瑜伽现量,不能叫意现量,就这道理。
他心通,第一刹那是量,第二刹那则是已决智。至于,见而未定,这里的比喻是“如
对美丽之色极恋者相续中之执声意现觉”,冗长了点,我们直接叫“执声意现觉”即可,
因为,它对色声上面心是否执著,没什么关系。总之,所有的五根识后面生起的第一刹那
的意现觉,都是见而未定。知道了吗?
例如,眼根识看一朵花,眼睛一看见的后面,第六识会马上出来,眼根识一看见花与
第六识出现的中间,有一个极为短暂的无分别心,一般人很难察觉它的存在。有的人会想
:“无分别心是很好的,所以我要修它!”不是这个意思喔!这个无分别心,不是我们要
修的东西。
出现于眼根识看见花之后的“无分别心”、“意现”,是受到眼根识影响而来的(由
最后际之执色根现前为不共增上缘的意根生起),它就只是“一刹那”(时边际刹那)的
影响而已。一刹那,乃时间最短的单位。因此,眼根识看见花,之后马上生起很短暂一刹
那的“无分别的意现”(现而未定/显而未悟),再随即而生第六识的分别心。一般人感
受不到中间有“无分别意现”的存在,因为分别心生起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快到察觉不出
中间其实有间隔。
意现量,分六,即执“色”意现量、执“声”意现量…等,也就是色、声、香、味、
触、法等六种。这代表意现量的对境,有色声香味触法,这些是从对境上来区分的,它们
不是根识喔!这些意现量,属于神通。
例如,天眼通,虽然用眼,但它并非眼根识,而是第六意识,也就是意现量。其余如
天耳通、神变通、他心通、数数随念通,再加上天眼通,这五种神通,是比较普遍的神通
,它们依靠的意根较普通,不涉及空性。至于,第六种“漏尽通”,则唯阿罗汉有之。
总之,意现量的对境,很多,色声香味触法什么都有。因此,从对境那边区分的话,
即有六种意现量。就这意思。你们千万别以为眼根识有意现量,耳根识也有意现量…,不
是这样的!而是对境那边的色声香味触法上面,都会有意现量。例如天眼通是意现量,它
不是眼根识。以上,意现量已讲述完毕。(注3)
※ 瑜伽现量
瑜伽现量的定义,即:【谓依成为自己增上缘止观双运禅定现证细无常及粗细补特伽
罗无我任何一种之圣者相续中了别他之智,为瑜伽现量之性相。此分为现证细无常之量,
现证粗补特伽罗无我之现,现证细补特伽罗无我之量三种。】P103
瑜伽现量,也分二阶段,“依成为自己增上缘止观双运禅定”,这是“瑜伽”;“现
证细无常及粗细补特伽罗无我任何一种之圣者相续中了别他之智”,则是“现量”。
瑜伽一词,来自梵文YOGA。藏文的瑜伽一词,含有“双运”的意义,即“止观双运”
的双运。有时候,不讲止观,光说“止”,也会用瑜伽一词。例如,将心与对境连在一起
、心完全安住在对境没有跑出去,也是一种“瑜伽”的意思。因此,瑜伽,有“把二样东
西连在一起”的意涵,无论是心与对境连在一起、心安住在对境上,或止与观连在一起,
都是瑜伽。此处,瑜伽现量的“瑜伽”,意指“止观双运”。(注4)
依靠“止观双运之定”(即瑜伽)而生起的一种现量,即曰“瑜伽现量”。这个瑜伽
现量,了解的是什么东西?也就是,“瑜伽现量的对境是什么?”它的对境,即无常、粗
分的补特伽罗无我、细分的补特伽罗无我等。心类学是以经部宗的宗义为主,而经部宗属
小乘的宗义者,所以他们不讲“法无我”。因此,经部宗所现证的对境,即无常、粗细补
特伽罗无我这些。
  何谓“…之圣者相续中了别他之智”?了别无常,或了别粗细补特伽罗无我,都是“
他证”,不是“自证”,故此处用“了别他”一词。圣者相续中了别他之智,这样的一个
心,即可曰“瑜伽现量”。
  为什么瑜伽现量的对境是无常等法呢?因为,无常、补特伽罗无我等微细的法,只有
圣者能现证,凡夫不能现证;至于,他人的心,连凡夫也可现证,不用非得到圣者的层次。
平常说“四圣谛”,为什么要用“圣”字?这是因为四谛是圣者以上才能现证的,故
称之为“圣”。一样的道理,无常等法,也是圣者以上才能现证,它们是圣者心续中才会
有的东西。圣者心续中了别他的认知,才有能力现证无常等微细之法。
问:补特伽罗,字义是什么呢?
答:补特伽罗一词,也是梵文。学过藏文的人知道,藏文的补特伽罗叫“刚萨”(音译)。
  补特伽罗一词,包括了一切的“有情众生”。佛是补特伽罗,人是补特伽罗,连蚂蚁
也是补特伽罗。因此,补特伽罗的范围很大。有的书里,将补特伽罗无我写成“人无
我”或补特伽罗我写成“人我”,实际上,用“人”这个字,范围太小了,无法包含
一切有情众生,如佛或天道或三恶道有情众生。因此,用“补特伽罗”一词,比较正
确。无论补特伽罗我或补特伽罗无我,它的对境,包括一切的有情众生。
例如,我们执著将来我要成佛的这个佛,就是补特伽罗我。《金刚经》云:“…以实
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做佛
,号释迦牟尼。’…”当然灯佛授记将来世尊会成为什么佛之时,世尊毫无执著,是
  吧?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执著将来成佛时会有什么名号,也是一种补特伽罗我执的
话,那么将来所成的这个佛,也是补特伽罗。不然,所执著的佛不是补特伽罗的话,
那么对佛上面的执著,如何会变成补特伽罗我执呢?因此,补特伽罗,包含了佛等一
切有情众生。
问:有烦恼才会有五蕴安立的士夫才能为补特伽罗?佛也会在五蕴之中安立吗?
答:是啊。五蕴,分为“有漏”与“无漏”二种。五蕴,包括了一切有为法,换言之,有
漏或无漏的一切有为法,都包含于五蕴之中。因此,五蕴,范围很大。然而,一般佛
经里说的五蕴,大部分指的是“有漏的”五蕴。所以,五蕴是有漏或无漏,全端赖我
们谈论的对象是谁而定。不过,你们要知道,五蕴,不全是有漏的。
  自续派以下,对于粗细补特伽罗无我的区分,看法相同。但中观应成派的主张,则不
一样。因为,对应成派而言,自续派以下对于补特伽罗无我的解释,均属粗分,应成的解
释,才是细分。不过,现在我们不谈应成的解释,主要是依自续派以下的看法为主。
自续派以下认为,补特伽罗常一自在空,即粗分的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实质
有空,则为细分的补特伽罗无我。
  何谓“常、一、自在”?首先是“常”。一般而言,身体,我们不会视之为“常”,
因为它会不断变化、长大、变老等等,因此,我们不会有“小时候的身体还依然存在”的
想法,因为身体已经改变了。但是,我们说:“当我小时候…”之时,好像“我”在那个
小时候,现在我又变成在这里,…“我”…似乎是一直在的。这就是补特伽罗“常”的执
著。又如,早上的我在,明天的我也在,几年以后,我又如何如何,都是同一个“我”,
此即补特伽罗“常法”的执著。
再来是“一”。外在上,我们有二只手、二只脚、头、身躯…等各部分,但是,我,
在手上吗?不是;在身体里吗?也不是…。从外面的身体来看,似乎有很多部分,然而,
我这个主人,身藏于内,只有一个,什么都是这一个我的。这就是“一”的执著。
更详细一点解释“一”的话,应该这样说…有些经论云:“不须依赖因的常,没有部
分的一,不依赖蕴的自在。”常,意指“不必依赖因缘”;一,则是“本来就有了,它不
是谁造的;它没有部分,就是一个东西。”;自在,即“不须依赖五蕴”之意。例如,有
时,我们会想换一下我们的身体,希望身体是可以替换的,这种想法,就好像我不需要依
靠我的蕴就能存在的样子,我的蕴,可以丢在一边,由另一个蕴来替代。此即不须依赖蕴
的“自在”的一种执著。
常一自在的执著,认为“我与蕴,体性异。”此即粗分的补特伽罗我执,因此,补特
伽罗常一自在空,即是粗分的补特伽罗无我。为什么补特伽罗常一自在的执著属于粗分的
执著呢?因为他有补特伽罗与蕴是“体性异”的看法,无论是常、一或自在,补特伽罗与
蕴都是体性异,这种想法,即是比较粗一点的执著。破除此执著,即为粗分的补特伽罗无
我。
瑜伽现觉,【分为二种,1. 成为瑜伽现觉之量。2. 成为瑜伽现觉之已决智。但无成
为瑜伽现觉之见而未定之觉者,盖凡为瑜伽现觉。】P102
  前面的根现觉、意现觉、自证现觉,都分为三,即量、已决智、见而未定。但瑜伽现
觉,则不分三。为什么?首先,瑜伽现觉,一定是了别的,因此,它没有“见而未定”这
种只有显现而无定解的现象。所以,瑜伽现觉,仅有“量”与“已决智”二种。
  瑜伽现量,乃上述的“成为瑜伽现觉之量”。总之,第一刹那是量,这二刹那是已决
智,这容易理解,没什么困难。
  现在,回头看一下瑜伽现量的定义。【谓依成为自己增上缘止观双运禅定现证无常及
粗细补特伽罗无我任何一种之圣者相续中了别他之智,为瑜伽现量之性相。此分为现证细
无常之量、现证粗补特伽罗无我之现、现证细补特伽罗无我之量三种。】P103
  嗯,现证细无常之量、现证粗补特伽罗无我之现、现证细补特伽罗无我之量,这里的
“量”或“现”,都应改成“现量”才对。或者,不加“现”字,光讲“量”也可以,如
现证细无常之量、现证粗补特伽罗无我之量、现证细补特伽罗无我之量。所以,不加“现
”字没关系,但“量”字是一定要有的。如果二个都有,即现量,也很好。以上,四个现
量已讲述完毕。
※ 比量
  比量,十分重要!前几天讲过,断除烦恼或所知障,必须运用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
的现量,也就是瑜伽现量,才有办法对付。然而,现在的我们,与殊胜的瑜伽现量的距离
,实在太遥远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努力靠近?如何生起瑜伽现量?首先,要生起补特伽
罗无我、法无我上的“比量”。努力修这个比量,修修修,慢慢地,比量即成现量,也就
是瑜伽现量。不修比量,无法直接生起现量。要我们一下子直接现证无常、粗分补特伽罗
无我…,办不到啊!....资粮道与加行道修的都是“比量”,还不到“现量”的层级,到
了见道才是圣者的现量。....
(....待续....)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8-03-24 20:27:00
这四种现量,只有藏传有吗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3-24 20:30:00
可见印度大藏经中的量论。印度大藏经的梵语译文,确实有些只有梵译藏才有。延伸阅读:#1CuyCYsM 藏汉大藏经比较#1J6Uy380 法鼓山汉译藏传佛典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8-03-24 20:45:00
谢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