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 随佛法师和其信徒无法证得道果的原因

楼主: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8-03-06 20:42:48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1
杂阿含经(一一二五)
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须陀洹道分,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随佛法师自以为正法消失了两千多年靠他考古找出消失的正法,
这显示随佛法师从未按照佛的教导亲近善男子、听正法,
没有亲近善男子、听正法的佛弟子无法证得陀洹道、果、涅槃。
※ 引述《TBOC (花严)》之铭言:
: 回复:看佛经确实不是"听"正法,只是这种说法有意义吗?
: 看正法,听正法,都只是了解正法的手段而已
: 假设今天有听力障碍的学人,难道你会主张,你没办法"听"正法,你不能成就?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013.htm
增支部5集153经/正性决定经第三(庄春江译)
  “比丘们!具备五法,当听闻正法时,他不能在善法上进入正性决定,哪五个呢?他
如藏恶者被藏恶缠缚那样听法;他如找缺点者[以]非难心那样听法;他对教导法者有攻击
心,是生起标柱者;是劣慧者、愚钝者、聋哑者;是对不了知的[以为]了知者,比丘们!
具备这五法,当听闻正法时,他不能在善法上进入正性决定。
   比丘们!具备五法,当听闻正法时,他能在善法上进入正性决定,哪五个呢?他不
如藏恶者不被藏恶缠缚那样听法;他不如找缺点者不[以]非难心那样听法;他对教导法者
无攻击心,是不生起标柱者;是有慧者、非愚钝者、非聋哑者;不是对不了知的[以为]了
知者,比丘们!具备这五法,当听闻正法时,他能在善法上进入正性决定。”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29
(一二四)中阿含大品八难经第八(第三念诵)
复次,若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
,号佛、众祐,出世说法,趣向止息,趣向灭讫,趣向觉道,为善逝所演。彼人尔时虽生
中国,而聋痖如羊鸣,常以手语,不能知说善恶之义。是谓人行梵行第六难、第六非时。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01_009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九
(一〇)第二分十上经第六
云何八难解法?谓八不闲妨修梵行。云何八?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
,向菩提道,有人生地狱中,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说微妙法
,寂灭无为,向菩提道,而有众生在畜生中、饿鬼中、长寿天中、边地无识,无佛法处,
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
道,或有众生生于中国,而有邪见,怀颠倒心,恶行成就,必入地狱,是为不闲处,不得
修梵行。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或有众生生于
中国,聋、盲、瘖、痖不得闻法,修行梵行,是为不闲。如来、至真、等正觉不出世间,
无有能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而有众生生于中国,彼诸根具足,堪受圣教,而
不值佛,不得修行梵行,是为八不闲。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25_036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一
复次,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众生生于中国,又且六情不完具,亦复
不别善恶之法,是谓第六之难也。
佛经已经说明耳朵听不到的聋子这辈子无法证得道、果、涅槃。
: 六祖慧能经过集市,听闻金刚经一偈而有所悟。
: 证明就算只是一句经文,还是有人能成就。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06
杂阿含经(一三三)
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所狐疑断,于法、于僧狐疑
断。是名,比丘!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圣弟子决
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
证得道、果、涅槃的圣弟子须陀洹会在七次人天轮回内成为阿罗汉结束轮回。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29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一二五)中阿含大品贫穷经第九
漏尽阿罗诃比丘已知灭尽,拔其根本,永无来生。
佛说过佛的阿罗汉弟子已经永无来生不会继续轮回也不会在未来成佛,
证得道、果、涅槃的圣弟子须陀洹会在七次轮回内成为阿罗汉结束轮回不会在未来成佛。
想要成佛的人不会在佛教证道、果、涅槃成为须陀洹,
须陀洹是靠听正法觉悟不是无师自悟。
: 释迦牟尼佛不就自修自证? 何况当时并无佛经
: 而现今有佛经,是佛陀亲口所说,怎么就不能依循而证果?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1
杂阿含经(一一二五)
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须陀洹道分,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佛弟子要依循佛经就必须亲近善男子、听正法,
没有亲近善男子、听正法的佛弟子就是没有依循佛经也无法证道、果、涅槃。
http://tripitaka.cbeta.org/T04n0212_014
出曜经卷第十四
三观为转念者,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我未成佛道时,兴
三不善念,欲念、恚念、害念。”问曰:“尔时菩萨云何生欲念恚念害念耶?”答曰:“
菩萨苦行六年勤劳,从苦起退,自还念昔日所更,追忆本时歌笑伎乐作倡,由是便生欲想
。复闻调达窃自兴意,欲夺宫人婇女,尔时便生恚想。二垢和同,于中便生害想。复次菩
萨从苦行起,难陀、难陀波罗二女,以苏麻油涂菩萨身,诸女天身极自柔软状如天女,于
彼便生欲想爱想。时菩萨便作是念:‘设彼五人给使我,不舍吾去者,何由使此女以油涂
吾身?’尔时菩萨便兴恚想亦兴害想,二垢和同于中便生害想。尔时菩萨复生是念:‘我
今已生欲想,自损亦损他人,二事俱损。自损者,诸善功德尽舍而去,是谓自损。云何损
他人?若食他信施,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不能消化,遂增尘劳不获果实众德有阙,
是谓损他也。取要言之,二垢和同者便生害想。是时,菩萨厌患二事,求灭不善想,以忍
之力降魔劳怨,永弃乱想不生恶念,速成道果。’”是故说,三观为转念也。逮获无上道
者,云何为无上道?所谓无上道者,答曰:“志求出要,无欲想无恚想。”是故说,三观
为转念也。逮获无上道者,菩萨坐树王下,弃三十四意,成无上道。所谓无上道者,出过
世间天人上,三千大千刹土蜎飞蠕动之类,于中最上无有过者。如彼契经所说,七微为一
忽,所谓微者,不长不短,不圆不方,不高不下,无形不可覩,非眼识所摄。所以然者,
以其微细不可见故,唯有转轮圣王、补处菩萨、贤圣天眼通者,乃能见耳。正使有法过此
极微细者,如来通达即觉即知。是故说,逮获无上道也。得三除三窟者,住于四禅入清净
定,不兴想着结使疾灭,系意不忘进修不懈,游志三四专一除结,是故说,得三除三窟也
。无量修念持者,住初禅地思惟念持,或于四禅,摄内外法亦有念持。初禅内有不定想,
有觉有观炽燃似火焚烧法体,外有不定想为火所烧。二禅内有不定想意爱似水,外有不定
想为水所渍。第三禅内有不定想犹风有出入息,外有不定想便为风所动。第四禅中内无不
定想,不为外法所摄。已得念护,除内不定想无量者,于诸初禅地无量地种所系,入此三
昧定者亦复如兹,无量无限不可称计阿僧祇人成就众行,是故说,无量修念持也。
还没成佛前的菩萨还没消除贪瞋痴所以还是可能会造恶业,
就算是释迦牟尼最后一世还是菩萨修完苦行成佛前
还是有不善念,欲念、恚念、害念还是会造恶业。
http://tripitaka.cbeta.org/T03n0153_003
菩萨本缘经卷下
兔品第六
菩萨往昔,曾为兔身,以其先世余业因缘,虽受兔身,善于人语,言常至诚无有虚诳;智
慧成就远离瞋恚,于人天中最为第一;慈悲熏心,调和软善,悉能消灭诸魔因缘;言行相
副,真实无谄,杀害之心永无复有;安住不动,如须弥山,与无量兔而为上首,常为诸兔
,而说是言:“汝等不知堕恶道耶!是身可患。夫恶道者,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
如是等名为恶道,汝等今当至心谛听,堕恶道因缘,所谓十恶。
菩萨本缘经鹿品第七
菩萨往世堕在畜生,而为鹿身;两脇金色脊似琉璃,余身杂厕种别难名。蹄如车璩,角如
金精,其身庄严如七宝藏。常行利益一切众生,所有善法具足成就;身色光炎如日初出,
诸天敬重为立名字号——金色鹿。为无量鹿而作将导,而是鹿王多行慈悲,精进智慧具足
无减,有大勇猛,善知人语,为调众生示受鹿身。
菩萨本缘经龙品第八
菩萨往昔,以恚因缘堕于龙中,受三毒身:所谓气毒、见毒、触毒。其身杂色如七宝聚,
光明自照不假日月,才貌长大气如楚F其目照朗如双日出,常为无量诸龙所遶,自化其
身而为人像,与诸龙女共相娱乐。住毘陀山幽邃之处,多诸林木华果茂盛甚可爱乐,有诸
池水八味具足,常在其中游止受乐,经历无量百千万岁。
菩萨有可能因为恶业轮回到三恶道,
不过证得道、果、涅槃的圣弟子须陀洹不会再轮回到三恶道。
http://tripitaka.cbeta.org/T04n0212_007
出曜经卷第七
尔时有天前问菩萨:“若使尊人厌患人间饮食精气,当以天上自然精气益菩萨力。”是时
,菩萨复作是念:“若我今日受天上精气,断人间食者则非其宜。”是时,菩萨便不受诸
天所贡饮食精气。菩萨勤苦苦行已经六年,便自校计:“身中我今气力羸劣,夫成无上等
正觉道,不以苦行劳身然后成道。
释迦牟尼最后一世还是菩萨修完四禅八定后因为不懂佛法所以浪费六年修外道苦行,
后来释迦牟尼菩萨想通外道苦行的错误才改修中道成佛,
不过证得道、果、涅槃的圣弟子须陀洹不会去修外道苦行。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马哈希尊者的毗婆舍那讲记248页记载:
菩萨观见三界内外一切法之生、灭,借此修
习毗婆舍那。所以佛陀说:
观五取蕴的生灭而住。
菩萨观五取蕴生灭,依序引发诸毗婆舍那智,接
著,先以“预流道”,证知涅槃。其后,他以同样的
方式修习毗婆舍那,并借由“一来道”证知涅槃。再
者,他又继续修习毗婆舍那,再依“不还道”证知涅
槃。然后,他又继续修毗婆舍那,以称为“漏尽智”
的“阿罗汉道”证知涅槃,成为具备“一切知智”的
佛陀。
菩萨在最后一世会自修四念处观五取蕴生灭,
然后才会证四道、四果、涅槃成为佛。
释迦牟尼前世在过去佛教并没有觉悟没有证四道、四果、涅槃,
如果释迦牟尼前世在过去佛教证四道、四果、涅槃,
这样的话释迦牟尼只是过去佛的声闻圣弟子不是无师自悟。
菩萨成佛前不会觉悟不会证四道、四果、涅槃,
菩萨要在最后一世无佛教的时代才能无师自悟自证四道、四果、涅槃成佛,
了解佛必须无师自悟就不会有这些问题。
作者: tmac012004 (寂灭寂灭就好)   2018-03-07 04:00:00
Sadhu
作者: kodi (赤司征十郎)   2018-03-07 11:39:00
Sadhu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