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实修] 止观:于彼所缘如何安住--立无过规 (5)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1-26 09:24:17
CBETA B10,No.006《菩提道次第广论》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五〈奢摩他〉
摘自:《奢摩他讲记》(2007年) 雪歌仁波切讲授 张福成老师翻译 释见谛法师编辑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所缘的对象已经讲完,在心如何朝向对境这段,谈到无过失的等持是什么样子?有过
失的方式要把它除掉及修时之量,即等持的正确标准。
无过失的标准有二,当心指向对境时,应当具足二个特色,才算没有过失。就是内心
有境而言,要具有力量的明分,要明晰清楚。其次指向对境,要能专一地安住在对境上,
这是没有忘念,这是住分的部分。要在这二个特色下,心朝向对境。
当这样讲时,有人说二个条件之上,还要加上乐,有人主张要加上澄清,有人主张自
宗所说的具有威力的明分不必要,有这三种不同的主张,如何把它破除,上周已讲解完。
当朝向所缘对象作实修时,有二种特色。把这二个特色,不断地加强,首先内心拥有
威力的明分,这部分要加强,之后专一安住而无忘念的部分,它的威力也要不断增强。在
观修的过程中,这两方面的威力不断地增强。
当心指向所缘对象,行者会遇到什么障碍呢?沉和掉,它的内容是什么呢?
具有威力的明分不断加强,阻碍者是昏沉;要专一对境方面,所碰到的障碍是掉举。
沉与掉是修等持主要的障碍。
前面谈过了,当心指向对境时,要具足二个特色,而且这二个特色的威力,还要不断
地强化。在不断强化这二个特色时,所遇到的障碍,主要是这二项 — 沉和掉。
昏沉能障如是明显,掉举能障无分别住,沉掉二法为修净定障中上首,亦即此理。
此理是道理,沉和掉二者,各别会造成障碍,在具有力量的明分增长方面,会遇到的
障碍是沉。在专一安住无忘念的等持这部分,会遇到的障碍是掉举。
二个等持的特色有各别不同的障碍。为什么要谈这二种?心朝向对境时,要具足二种
特色。就明分本身,明分的威力要发挥、要进步,它所遇到的障碍就是沉。专一无忘念的
这部分要进步时,它会被掉举障碍。前面的讨论,是成立的理由。
上次谈到内心朝向对境来作实修,要具足二个特色,这是无过失,才是正确的,之后
要不断强化这二个特色,就有境本身,内心有威力的明分不断地加强,专一安住无忘念也
不断地加强。这二者不断加强,称为观修。
上次说过,明分主要讲的是有境的明分,不是对境的明晰清楚。有境内心非常地清晰
,不是对境看得清清楚楚。因此内心指向对境时,对境粗略差不多也就可以了,譬如观想
佛像时(注1),佛像的头、手、脚,大致的轮廓出现,粗略的轮廓形成,这样就可以了,
这个就可以满意了。心要专一地朝向对境,好好地修等持。
假设不满意这种情况,再进一步在头的部分:眼睛是什么形状?嘴巴是什么形状?鼻
子是什么形状?头发是什么形状?一项一项,要把它注意得非常清晰的话,心思会散乱掉
,无法得到等持。可见第一个特色,有力量明分显然不是指对境很明晰,应该是指有境内
心非常的明晰。
有境内心非常的明晰,不是像昏沉睡觉的样子,就是心非常清明,就算内心非常清明
,也不一定把对境看得清清楚楚。清晰、明晰指的是有境本身,不是要把对境看得非常的
清晰,那就差非常多了。在前面谈过了,明分的部分应该要重视有境,而不是对境。
其后思惟身之总体,心中若能现起半分粗大支分,大略轮廓就好了,一半一半差不多
粗略就可以了,纵无光明应知喜足,纵然不是很明晰,也应该满足,于彼摄心,心专一安
住在这里,好好修等持。
此中道理若以此许犹不为足而不持心,若心不是好好维持在对境上,欲求明显,想要
把对境观想得明晰,数数攀缘,再三观想对境,缘这个对境,要把对境缘得非常清晰。所
缘的对境,可能愈来愈明晰、清楚,然非仅不得妙三摩地令心安住,且障得定。心不能得
到好的等持,心也不能安住,而且会障碍得到等持,这是讲对境的明分。
若热切去追求对境的明分,可能会形成修等持的障碍,所以现在讲要具足二个特色,
一个特色是明分,明分讲的是有境的明分,不是对境的明分。之前谈到修所缘和修行相二
项,修所缘部分指对境。
举个比喻,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若这样讲,本来看到有为法,并不知道是无常,没
有想过,现在想到了。以前没想到无常,现在会想到无常,这是修所缘,见到有为法时,
以前不会缘无常来思惟,现在会;以前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内心形成了新的了解,已
经能思惟到了。
之后指向对境,思惟无常时,所缘心唯有有为法是无常。能思惟的心本身,心王和心
所很多种,有境本身要具有威力的明分,还要专一的安住,这都是有境要齐备的特色。对
于有为法是无常这个对境,指向它时,内心去思惟无常,要用具足这二种特色的内心去思
惟,要用专一安住的等持去缘取这个所缘─无常 — 来作观修,而且缘取对境时,还要有
境本身具有有力量的明分,这样去思惟无常,这是修所缘和修行相的部分。
一个对于经论的意义很重视的人,他会特别追求,把不知道变成知道,把不了解变成
了解。这个段落是修所缘,非常重视修所缘,但是不会把修行相作为主要,会形成这个毛
病。因为由不知道变成知道,有一个新的了解,对这部分很重视它,重心会放在修所缘的
部分。修行相这部分若不太重视,实修上会造成偏颇。
实际上,就实修本身,主要的核心是放在修行相上,比起修所缘,修行相更重要。所
以经论的意义了解后,去修它的行相,更为重要,所以有这方面的毛病。对这个毛病要好
好了解,了解后应当好好重视修行相的部分。是缘取对境,修所缘之后,再进一步修行相
还更重要。
譬如在止和观这部分的讨论,注意所讲内容,主要重点都放在修行相上。在明分和住
分两个特色都齐备的情况下,逐渐要把沉和掉二者破除掉。
就沉而言,粗分和细分有很多种;掉举而言,粗分和细分也很多种。就沉而言,从粗
分到细分,逐渐破除掉,因此内心明分的威力,就愈来愈强。掉举部分,从粗分到细分,
慢慢灭掉,所以内心住分的威力,就愈来愈强。
故若不识粗、细沈掉及虽识已,不知净修胜三摩地破彼二轨,况云胜观,即奢摩他亦
难生起,故智者求三摩地,于此道理应当善巧。
沉和掉都有粗细,要好好明辨清楚。若粗细的沉掉不能明辨清楚,或说已明辨清楚,
但是不知道如何靠着等持纯净的实修,把这二者灭除掉,不要说得胜观,连安止都不会产
生。
对等持非常重视的人,对纯净修法的方式一定要了解。纯净的修法是把沉掉二者,先
把它明辨清楚,之后再把它除掉,这样算是纯净实修的方式。若不同于这个,就不是纯净
实修的方式。
不是纯净的方式,是指不知道等持本身应当具有二个特色,粗细的沉掉不能明辨清楚
;明辨清楚了,也不能破除掉。不是纯净的方式有什么毛病?不会得到纯净的等持,没有
产生等持,不要说胜观得不到,安止也得不到。
得到胜观前,要先得到安止,胜观的产生要靠安止,安止的产生要靠纯净实修等持的
方式。等持本身实修的方式,若不是很纯净,安止不会产生,胜观也不会产生。就算一辈
子花力气努力实修,得不到止观的证悟。完全白费工夫,会有这个危险。
所以重视禅修的人,无论如何“纯净的观修方式”是什么?这个道理一定要好好了解
。也许重视禅修的人,一辈子在山上闭关禅修,但是止观的证悟丝毫没有产生,可能会有
这种情况,这样就浪费了。一个聪明有智慧者,希望不浪费他所作实修的行为,也希望他
能发挥成效,既然作了,有一个效果。这样聪明的人,要非常重视纯净的实修方式。
前面谈到于此道理应当善巧,“此”指的是什么的道理,应当善巧了知?就是等持纯
净的实修方式,对等持纯净的实修方式,这部分的道理,应当好好了解。
纯净的实修方式是什么?前面谈到等持本身要具足明分和住分这二个条件。这二个条
件要达成,要靠灭掉沉和掉,沉和掉灭掉有多少,明分和住分就有多少。把沉粗细逐渐灭
掉,明分的威力就愈加强;把掉举粗细逐渐灭掉,住分的威力就非常强大了。所以明分和
住分这二者要齐备,就靠灭掉沉和掉这二者。
沉和掉二者粗细的层次有很多,灭掉多少,明分和住分的威力就有多少,因此应当这
样去实修等持。可见这整个过程,要把沉和掉粗细的部分,把它仔细的分辨清楚,就非常
重要了。因此前面谈到“应当善巧”,应当妥善去分辨清楚。为什么谈到妥善的把它分辨
清楚,就表示把粗细的沉和掉分辨清楚,没有那么容易了,所以才谈到要妥善的、善巧的
把它分辨清楚,表示不太容易了解。
有时候不是沉,把它认为说是沉;有时候是沉的部分,不能分辨清楚,认为不是沉。
有时候是掉举,认为这不是掉举;有的不是掉举,却把它认为是掉举。要把它区分清楚,
恐怕不太容易,所以才谈到要妥善地把它分辨清楚。能够妥善分辨清楚,才有办法破除它
。当沉和掉粗分和细分都没有了,明分和住分的条件就完全齐备,这个等持就非常的纯净
,这样的实修方式,就非常的纯净。
在这段里看到至尊大主宗喀巴所作的责备,表示很多人实修没有效果,因为连沉掉都
未分辨清楚,所以首先应妥善分辨沉和掉,之后再把它灭除,可见这二者是纲要。灭除掉
的方式,不是现在这个段落要讲的,应当是后面才要解释,所以现在不说。
现在这部分,主要是讲修安止的顺缘是什么?也是要讲把逆缘的部分破除掉,这个后
面才要说明,因为要先重视顺缘的部分,顺缘先齐备,内心的等持禅修逐渐有威力,慢慢
把逆缘破除掉。
若顺缘的部分尚未学习到,去解说破除逆缘,不可能破除逆缘的。前面顺缘条件尚未
齐备,因此不具足威力;不具足威力的情况下,要打败逆缘,根本不可能,铁定被逆缘打
败,所以不是这种方式。一定先讲顺缘的部分。
沉掉乃是修止之违缘,违缘及破除之方法皆于下说,故此当说修止顺缘引生三摩地之
理。
沉掉乃是修止之违缘,当然要把逆缘打败,昏沉和掉举要灭掉。违缘及破除方法皆于
下说。后面才要讲分辨逆缘及破除掉逆缘的方法。“故此当说修止顺缘引生三摩地之理”
,这部分主要是修安止之顺缘,如何引生等持。
这个段落是放在成就安止的顺缘,如何先产生等持,等持产生后,才会逐渐产生安止
,现在讲的是修安止的顺缘,是先引生等持,等持怎么产生?
后面当说者,即是第三住所缘后应如何修,它的科判分二,一有沉掉时应如何修,二
离沉掉时应如何修。初又分二,一修习对治不知沉掉,二修习知已为断彼故对治不勤功用
。初又分二,一决择沉掉之相,二于正修时生觉沉掉正知之方便。
住所缘后应如何修,心安住所缘后应如何修,分成二项:一、有沉掉时应如何修;离
沉掉时应如何修。一、不能分辨清楚什么是沉?什么是掉?把它解释清楚,这就是要先分
辨清楚粗细沉掉的重点。二、知道沉掉之后,为了把它除掉,在对治上无法发挥功效,不
知道怎么对治,灭掉它?所以第二个讲的是 “把它破除掉的方式”。
清楚的分辨粗细的沉掉,分辨之后如何把它破除,全部放在第三个大纲里,住所缘后
应如何修分二:(一)有沉掉时如何修,(二)没有沉掉时如何修。第一个有沉掉时如何
修,包括二项,谈到的二个重点就是刚才提到下当广说的内容。
前面讲“有沉掉时应如何修”,分两个大纲,刚刚谈到的“如何分辨清楚粗细的沉掉
”,分辨清楚后“如何把它灭除”,这二项全部列在第一个大纲,就是“有沉掉时应如何
修”。从 365 页倒数第 2 行开始,一直到 372,整个都是“有沉掉时应如何修”。这么
长的篇幅里,讲的就是“如何把它分辨清楚粗细的沉掉”,分辨后“如何把它灭除掉”,
这里谈到违缘及破除之方法皆于下说,就是指 365 页到 372 页。
“故此当说修止顺缘引生三摩地之理”,引生等持的方法,道理何在?就安止而言,
有它逆缘,逆缘的部分要分辨清楚,并要把它灭除,这部分现在不讲,现在重点放在顺缘。
安止的顺缘是什么?安止的顺缘就是安止的因。首先要产生无过失的等持,怎样引生
无过失的等持,解释“九住心的次第”(注2)。九住心的内容,这要作说明。这算是安止
的因,所以称它为修止的顺缘,就是要先齐备安止的因。
安止的因是什么?要生出无过失的等持,止和等持有因果关系,因为安止是将来要得
到的果,能成的因是等持,所以等持把它称为顺缘。所以有必要先把等持作个说明,要把
它分辨清楚。
(....待续....)
作者: newre   2018-01-27 00:30:00
感恩分享~受益无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