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506(上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7-12-22 18:33:2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
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五)举益流通
  请看《大经科注》第一一OO页最后一行看起,科题,“乙五、举益流通”。分六个
小段,就是这品经: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它分六小段。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本品名闻经获益”,听到这个经的名号,或者听
到这个经的经文,有人读这个经你听到了,你获什么样的利益。“广显闻者,获益难思”
,利益不是我们凡夫能想像得到的。“《无量寿起信论》云:闻经之益,如是不可思议”
,这就是讲听《无量寿经》,闻经所获得的利益,如是不可思议,“皆是无量寿本愿力故
”。为什么会得这么大的利益?念老告诉我们,念老是引用《起信论》,《无量寿经起信
论》,里面所说的,这是无量寿本愿力故,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皆是阿弥陀佛本愿里,
本愿,就是第六品所说的四十八愿,这是根。“亦以本师威神加被故”,第二个,也是本
师释迦牟尼佛威神加被。“凡有众生遇斯经者,其所获益亦当如是”,一切众生,无论是
在家出家,无论是男女老少,只要你遇到这部经,你就能得经上所说的这些利益。
1.小乘得益
(1) 得法眼净
  下面第一个小段,“小乘得益”。这也分两个小段,第一个,“得法眼净”。请看经
文: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这是经文。我们看注解。“尘垢通指烦恼”,用烦恼来做比喻,比喻烦恼之多像尘垢
一样。“如《维摩经》云: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意思跟此地所说的完全相同,“正同
此经”。“法眼净者,《维摩经嘉祥疏》云:云法眼净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
乘法眼,即初果见四谛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即初地得真无生法,故云法眼。今此经指
小乘”,这部经指小乘,小乘的“法眼净”。小乘见到四谛,四谛苦、集、灭、道,见到
了,我们俗话叫证,他证得了,他见到了,这叫法眼。我们再接着看经文里头。“今此经
指小乘法眼净”,如憬兴大师说,“法眼净者,即预流果”,预流果是初果,小乘初果。
“又《净影疏》云:见四真谛”,四真谛就是苦、集、灭、道。世间因果苦集,苦是果,
集是因,集是烦恼。出世法里面灭是果,灭的什么?烦恼灭了。灭的方法是道,八正道,
用八正道帮我们离苦得乐。这是佛法里头最低的地位,小乘初果,最低的。
(2) 得解脱益
  下面经文,“得解脱益”。
  【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
  这一段经文我们看念老的注解。“阿那含是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诸漏已尽,心得解
脱”。在佛法里头,小乘我们称阿罗汉,阿罗汉有四个等级,就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
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这个是四个等级。阿罗汉才真正脱离六道轮回,三果之前
都还在天道,在色界天、无色界天修禅定,所得的果位。“诸漏已尽,心得解脱”。如《
维摩经》上所说的,“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僧肇大师的注解里头说,“漏尽
者,九十八结漏既尽故”,九十八结是烦恼的归类,把凡夫的烦恼归纳九十八种,统统断
尽了,见思烦恼都断尽了,证阿罗汉。所以这里讲的是“意得解脱,成阿罗汉”。“是指
烦恼断尽,心意解脱,证阿罗汉之果。可见经中法眼净及诸漏已尽,均指声闻乘”,都是
指小乘。
  下面设个问答,“或问:闻此大乘无上经典,为何得小乘法益”。非常有可能有这个
人,会有这个问题,这一部经是大乘经,不但是大乘经,大乘经里面的无上大乘,怎么会
得小乘果位?《净影疏》里头有解答,“小乘众生,闻说娑婆秽恶可厌,深心厌离,故得
小果”。为什么他得小果,他不能大果?小乘的习气太重了,他在修行过程当中很长的时
间,养成了一个习气。什么习气?对于小乘的烦恼习气,深度的厌弃,秽恶可厌,所以深
心厌离。这个习气在,对他有没有影响?有,他大乘的心发不起来,无上菩提心发不起来
,他能发的心,小乘。所以闻说娑婆秽恶可厌,深心厌离,故得小果。憬兴大师也说,“
众闻此方秽恶可厌,故得声闻之果”。两位大德说的相同。所以闻无上大法,究竟成佛大
法,得这样的利益。
2.大乘得益
(1) 得不退转
  再看下面一段,“大乘得益”。分三个小段,第一个小段,“得不退转”。请看经文

  【四十亿菩萨。于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
  大乘得的利益跟小乘不能对比,差距太远了。我们要相信,这是佛说的,不是菩萨说
的,我们要仰信,敬仰诸佛菩萨,对诸佛菩萨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个字应当深信不疑,这
就对了。那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这里消息都透给我们,我们对于佛菩萨没有恭敬心。古人
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没有一分诚敬心,所以你听是白
听了,不能得益。他们能得益,听了真干,像前面讲的小乘,他能把烦恼习气放下,所以
他才能得小乘四果的利益。大乘也一样,‘四十亿菩萨,于无上菩提住不退转’,再加‘
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弘誓功德”尤其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功德。
  念老注得很好,很详细。解里头,右段前面这行经文,“正指闻法所得之大乘法益”
,于无上菩提不退转。“不退转”是什么意思?“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
变”,他不会转变,他不会退失,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又表勤行修习”,他
非常勤奋,认真干,“如念佛不退、勤行不退等”。古大德这种修行人多,他自己有成就
,同时他也度化不少人。怎么度法?他那个样子,使人看到了心里面就想到,这是一个真
正修行人,对修行人敬仰的心就生起来了,这是给众生种大乘善根,自行化他。又表勤行
修习,如念佛不退、勤行不退。“又不退转即梵语之阿鞞跋致”。《弥陀经》上有这一句
阿鞞跋致,它的意思就是不退转。
  “本经中云住不退转”,下面又说“得不退忍”,下面底下一段,得不退忍。“净影
师疏曰:大乘众生,闻弥陀威德广度,坚心愿求,故得不退”。这一句我们要记住,我们
是不是大乘众生?如果是大乘众生,一定跟这里相应。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听到《无量寿
经》,听到《阿弥陀经》,里面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得很清楚、很明白,大乘众生要听到
之后,生起向往的心,愿生净土的心。所以他坚心愿求,坚固的心,一心愿意求生西方极
乐世界,所以他不退转。
  下面一段注解,本经中云住不退转,下面又说得不退忍,在底下一段,“均据《唐译
》。至于《魏译》则只云得不退转”。《净影疏》里头说,“大乘众生,闻弥陀威德广度
,坚心愿求,故得不退。闻此多益,誓欲济度,名誓自庄”。庄是庄严,确实是庄严。为
什么?令一些有缘人看到感受就很深,所以也像阿弥陀佛一样,发四十八愿。四十八愿虽
然不能同时,可以分段落,我慢慢学,一次学一愿、学二愿、学三愿,真正发起来之后再
学三愿,一直到四十八愿圆满,对修净土的人有大利益。净影大师疏里头有说,大乘众生
,闻弥陀威德广度,坚心愿求,故得不退。闻此多益,誓欲济度,名誓自庄。庄是庄严,
自己像佛菩萨一样的庄严。
  “盖谓闻名求生志愿坚决,故得不退”。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能不能往生确实就在这
一句,闻名求生、志愿坚决,就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如果我们掌握住了,谁掌握住谁决定
往生。能不能往生决定在志愿坚决,念佛的功夫差一点没关系,你决定得生。这一点我们
必须牢记,为什么?你真的能记住,真的能相信,你会生大欢喜。欢喜什么?我这一生得
度,我这一生就能往生,这还得了吗?这是志坚愿定得不退。“誓欲利他,故名弘誓功德
以自庄严”,誓愿利他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发这个大心。不但我自己要有成就
,我还要成就别人,我自己往生极乐世界,希望多带一些人过去。带得愈多,阿弥陀佛看
到愈欢喜。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今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据《唐译》为住不退转
,涵义稍深。但不妨仍引《净影疏》以指其中之初步者”。
==
他那个样子,使人看到了心里面就想到,这是一个真正修行人,
对修行人敬仰的心就生起来了,这是给众生种大乘善根,自行化他。
这是真的。就像我们看到广钦老和尚,看到他修行的样子,
敬仰的心就生起来了。
他的摄受力来自他真正的修行、德行、智慧。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7-12-22 18:38:00
阿弥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7-12-23 16:46:00
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12-23 22:06:00
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7-12-23 23:46: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xdx58 (^^)   2017-12-24 09:13: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