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4)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12 09:41:08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2.2 复习
今天继续看第8页(中文版第4页)先做复习。要在心中生起地道功德,就要努力提升
我们的心,只要努力提升我们的心,每个人都有机会产生地道功德的证悟。心要怎么提升
呢?主要是透过调伏内心的方式来提升。
地道其实就是认知,是包含心与心所的认知,所以提升心最终在未来的时候,可以把
一般的心转为地道证悟的功德,所用的方式就是调伏心,也就是调伏以心为主的身语意业
,让我们以心为主的这些身、语、意业,不去造恶而去行善。在断不善之前,首先要思惟
不善业的果报,唯有思惟不善业的果报,我们才有办法去断不善业。
要断除不善业,首先要思惟不善业的果报(苦),这个苦跟不善业的重、中、轻有关
。若是重的不善业,它的苦就是重的,就像地狱的苦;若是中的不善业,它的苦就是饿鬼
趣的苦;若是轻微的不善业,它的果报就是旁生趣或畜牲趣的苦。就是透过地狱、饿鬼、
畜牲这三种苦去思惟之后而去断不善业,也就是要想:假设自己处在这三种苦中,一定无
法忍受,由此而产生怖畏,让自己不去造不善业。
有关三恶趣苦的详细说明,在《广论》道次第里其实都有说明,所以这里就不再加以
说明。接着,请看文,而由于怖畏那些苦,这些苦就是指三恶趣的苦,对于三恶趣的苦产
生怖畏之后,就会想要从那些苦得到救度,就要寻求皈依处。最殊胜的皈依处,除了三宝
之外,没有其他比三宝更殊胜的皈依处,所以接着就会去寻求三宝,然后对于三宝产生胜
解信,并以此信作为动机而归依三宝。
就像身染重病的人必须要服药,而这个药就类似于让他从病苦中解脱的皈依处,三宝
是把我们从总的轮回苦或是别的三恶趣苦里解脱的皈依处。病人要服药,害怕总的轮回苦
与别的三恶趣苦的人也要去皈依三宝。就像病人依止医生服药一样,我们依止三宝,希望
透过三宝救度自己免于总的轮回苦与别的三恶趣苦。
总的轮回苦是人与三恶趣,或者说善趣与恶趣的有情都一样,都会经历生老病死、怨
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或五蕴炽盛等苦。别的来讲,就人来讲虽然没有三恶趣的这些苦,
但是因为人还是处在轮回中,只要人造了不善业将来还是有机会投生到三恶趣,所以对于
别的三恶趣苦也要产生怖畏,也就是不只对于总的轮回苦产生怖畏,对于现在还未尝到的
三恶趣苦也要产生怖畏。
2.3 下士道的修行次第
为了从这些苦当中得到救度,要至心地归依:而为了让那些苦不要产生(那些苦指的
就是三恶趣苦),要从多方面去断除恶不善法;为了得到增上生的人天果位,要从多方面
好好修习断除十不善之戒律等善行。到此为止,就是我们心续中生起地道证悟的根本,也
以此作基础(根本)。
在这个时候,这位补特伽罗已跻身“内道佛教徒”的行列(注1)。这里还要说明,跻
身“内道佛教徒”的行列,其实从对于三恶趣苦生起怖畏,而对三宝寻求皈依,知道三宝
有救度自己脱离恶趣苦的能力,其实就已经进入内道佛教徒的行列。修学断十不善的戒律
等善行,即进入下士道的修行,因此在这个时候,这位补特伽罗已跻身“内道佛教徒”的
行列。这一段其实是讲怖畏三恶趣苦并且寻求皈依的内容。
接着,而这样的修行次第,就是下士道的修行情况。这里(下士道)的修行次第主要是
讲断十不善而行十善的内容。
因此下士的“所证”,就是增上生的人天果位;而“所断”,就是十不善业及其果报
,这是照字面的说明;而“所修”,则是断除十不善之戒律等等那些善行,“那些善行”
主要指的是身三、语四、意三这十个方面的善行,这个善行并没有牵涉到修空性、菩提心
、出离心等内容。
因此在下士道的阶段,对于“暇满、义大、难得;(念)死无常;恶趣苦;皈依(三
宝);业果”等,必须仔细思惟;并借此如理地修学断除十不善之戒律等。这样做,毫无
疑问,来世一定可以得到人天的果位,能够这样做的就是特殊下士。
“下士”可以分为“特殊的下士”与“一般的下士”(注2)。按照刚才所说而思惟,
然后行断除十不善戒律的是“特殊下士”,这样来生可以得到人天的果位。
而所谓的“一般下士”则是指“仅希求现世事物的补特伽罗”,也就是他根本没有想
到为来世人天果位(善趣)去努力,这样的下士就是一般的下士。
依著暇满、义大、难得、死无常、恶趣苦、皈依、业果、断十不善的戒律修学,毫无
疑问地来世可得到人天的果位或增上生的果位。但是进一步要去思惟,即使来世得到人天
的果位,得到增上生,还是有很多苦。而且这种人天的果位只是从三恶趣解脱而已,并没
有从整个轮回中解脱出来。
如果以人为例,譬如,来世得到人的果位,顶多活一百岁,接着还是会死亡。天也一
样,天虽然寿命比较长,但终究难逃一死。人与天在死亡的时候,不保证不会再堕三恶趣
,所以还是有可能再堕三恶趣,意即即使来世得到人天的果位,还是不可凭信,因为不保
证有得到究竟安乐,所以要进一步的思惟中士道的内容。
如前所说,特殊下士所证的就是来世的人天果位,以我们现在来讲,就是在过去生断
除十不善,所以这一世得到人的果位,等于我们这一世是前一世的所证已经达成了(我们
现在是已得增上生的阶段)。但是我们只要观察我们目前的情况就知道其实苦还是很多,
还是有无法避免的种种苦,如果不进一步思惟,就这样感到满足,其实来世有再堕恶趣的
可能,所以对于目前的情况,不要感到满足,还应进一步想办法怎样彻底的脱离苦。
2.4 中士道的修行次第
只得到人天的果位不能感到满足,要进一步的去思惟,譬如,思惟“生、老、病、死
的人趣之苦”、“死兆现行之苦等的天趣之苦”。
天趣还要再区分,如果是色界的天、无色界的天并没有苦苦与坏苦,但是有周遍行苦
。(注3)
如果是欲界天,他的前半生比人趣还要乐,但是后半生会有死兆现行的苦,这种苦据
说比人趣更苦。
还有“由于忌妒而扰乱心续等等的非天之苦”,非天就是阿修罗,阿修罗其实是算天
,只是他的忌妒心非常强,虽然他算天趣,但是他的行为不像天,所以一般被称为非天,
再加上他的忌妒心让他非常苦,所以有非天之苦。
还有如道次第《广论》所说的“八苦”、“六苦”与“三苦”逼迫(有情)的情况等。
刚才看的苦不是三恶趣的苦,而是属于善趣的苦,这些苦还是落在轮回中,都是轮回
苦,但不是三恶趣之苦,透过思惟这些苦而生起想要从整个轮回解脱的想法,即生起出离
心。
亦即透过“即使从三恶趣的痛苦当中脱离而得到人天的果位,但是只要还没有从轮回
当中解脱的话,还是无法超越痛苦的本质的。”这样的思惟,体认到一切轮回当中(即使
在善趣的人、天、阿修罗)全无心要可言,还是有苦,体认到这一点,才有办法生起想要
从一切轮回苦解脱的想法。
只有产生想要解脱一切轮回苦的想法还不够,因为只有这个想法,轮回苦还是在,要
如何断除轮回苦呢?不能从断轮回苦本身下手,应该去思惟轮回苦的源头在哪里?就像我
们前面思惟要断三恶趣的苦,要从产生三恶趣苦的因—即不善业去思惟,然后从断除不善
业这个因下手,才能让三恶趣的苦不会产生。
断三恶趣苦的方式是从它的因(不善业)下手,这种情况跟拔掉刺或手术把身体的苦
去除的情况是不一样,断三恶趣苦要从它的因(不善业)断除下手。同理,要断除整个轮
回苦,也不是从轮回苦本身下手去断除,一样要去找产生这个轮回苦的源头是什么?它的
根本是什么?然后从这个根本下手断除。
然后进一步辨认出轮回苦所由生(轮回苦的源头)之我执无明,必须努力于断除我执
无明。这个情况就类似于三恶趣的苦是来自于不善业,断三恶趣的苦要从断不善业下手一
样。反过来讲,如果我执无明没有断,也就是一切轮回苦的源头(根本)我执无明没有断
的话,轮回苦是无法像拔刺一样把它拔掉就断除的。
要了解为什么我们会在轮回中受种种轮回苦的果报,它的源头就是因为我们透过以无
明为动机而造业,然后这个业让我们投生于轮回领受种种轮回苦。轮回苦不能像拔刺一样
,也就是并非把轮回苦去掉后整个轮回苦就没了,因为它的因还在,所以不像拔刺的原因
是在这里。
要怎样把轮回中这些苦去除呢?唯有从它的源头—无明这个动机下手,一旦无明这个
动机断除了,就没有以无明为动机所造的业,也就不会有这个业所感得投生于轮回受种种
苦的情况,所以唯有从无明这个动机下手断除,后面的这些业及轮回中的这些苦才能够不
发生。
因此在心中产生:“自己应该从一切的轮回之苦中脱离出来而证得解脱”这种强烈希
求解脱的想法后,精进于断除轮回的根本我执无明(轮回的根本与我执无明是同位语),
而作为断除彼等(我执无明)的方法,就是必须进入于缘四谛这个对境的三学(戒定慧三
增上学)之道的修行。这里的道次第修行,是在之前特殊的下士道次第之后所要修。
对于整个轮回苦生起出离,而且进一步去辨认出整个轮回苦的源头就是我执无明,然
后去找出断除我执无明的方法,就是缘四谛(四圣谛)对境的三学(戒定慧三学)之道的修行
,这整个简单来讲就是中士道的修行,这样的补特伽罗就是中士。
在中士道时思惟整个轮回苦,重点是要生起希求解脱轮回的出离心。希求解脱轮回的
出离心有二种生起方式,一种是思惟十二缘起的流转,一种是思惟苦谛、集谛而生起出离
心。
就如刚才所说,以无明我执为动机而造业,然后它的果报就是在轮回中受种种的苦,
其中的无明(烦恼)及业(有漏业)这都是属于集谛,以无明为动机造业所产生在轮回中
受苦的苦果,这是属于苦谛。就是透过思惟无明、业(集谛为因,集谛摄烦恼与有漏业)
以及思惟轮回中受苦的苦谛(苦谛为果),而生起对于整个轮回想要出离的这种想法,就
是出离心。
十二缘起可以分成六因及六果,六因摄于集谛,六果摄于苦谛。因此在中士道的阶段
,仔细地思惟了“由苦、集二者而于轮回中流转的情况”与“由十二缘起支而于轮回中流
转的情况”(藏文“抠哇”的后面都要加“ㄖㄚˊ”处格之意,意即在轮回中流转,即有
在…中的意思)。接着,内心对于八苦、六苦、四苦(生老病死)及三苦等等的一切轮回
过患感到厌倦,为了远离这些过患,以缘四谛的三学之道等等作为主要的修行。这就是中
士道的修行的情况。
以声闻的行者与独觉的行者来讲,他们属于“唯中士道”,他们走的不是“共中士道
”(注4)。他们的想法就是:即使脱离三恶趣的苦并得到人天的果位,这还不够,一定还
要从整个轮回苦中脱离。要从整个轮回苦中脱离,就要从断除无明下手,所以他们(声闻
独觉)就努力的去断除无明,让自己从整个轮回苦解脱出来。
2.5 三士道与三乘道之区分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