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佛教徒一定要皈依吗?

楼主: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7-08-26 17:26:11
推 soulism: 初果断疑,戒禁取,我见.反过来就是对三宝四谛没有疑惑,08/22 08:19
→ soulism: 有正确的修行方法,然后才能断除我见.正见八正道,才是核心08/22 08:22
→ soulism: 一直提四念处,这只是讲诸法的自共相的慧观,方法并不完整08/22 08:23
→ soulism: 要多看论,理论才会完整,如果一直只看经总是只偏一边.08/22 08:25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00_005
别译杂阿含经(一〇二)
佛于树下,独坐思惟,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净众生,使离苦恼,亦能除灭不善恶业
,获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处。云何名为四念处耶?观身念处、观受念处、观心念处
、观法念处。若人不修四念处者,为远离贤圣之法,远离圣道。若离圣道,即远离甘露。
若远离甘露,则不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人,我说终不能得离于一切诸苦。若修
四念处,即亲近贤圣法者,若亲近贤圣法,即亲近贤圣道。若亲近贤圣道,即亲近甘露法
。若亲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若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人,
即说离苦。”
杂阿含经写得很清楚修四念处就会灭苦、走向涅槃,
不修四念处就不会灭苦、走向涅槃。
→ Uguar: {若修四念处,即亲近....}08/22 23:01
→ Uguar: 这是不是自己看经文修习四念处就如同亲近善知识的意思?08/22 23:02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1
杂阿含经(一一二五) 
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须陀洹道分,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佛弟子必须亲近善男子、听正法才能了解怎么修四念处,
如果不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只是自己自修四念处修错了自己也不知道。
http://www.budaedu.org/story/dp282.php
你可以参考上面网页的法句经故事,
波思拉是精通三藏的资深比丘,
但是当他要修四念处时他还是必须去请教年轻的阿罗汉沙弥。
※ 引述《MartinJu (荒谬人生)》之铭言:
: 现在是讨论皈依
: 皈依三宝不是可以只看佛经、念诵佛经就算皈依
: 依照仪式一定有比丘在场
: 若想修习四念处,因为皈依的关系,也会去向僧团学习
http://www.budaedu.org/story/dp101.php
http://www.budaedu.org/story/dp348.php
我早就把法句经故事集贴给你看了,
你却不把法句经故事看清楚。
婆酰迦和优迦绅那都是没有受归依佛法僧和持戒仪式
直接听闻佛法修四念处就证阿罗汉果,
佛并没有跟婆酰迦和优迦绅那说你们得先受归依佛法僧和持戒仪式然后才能修四念处,
佛是在婆酰迦和优迦绅那没受归依佛法僧和持戒仪式就直接教他们修四念处,
这就说明了受归依佛法僧和持戒仪式不是修四念处证道、果、涅槃的必要条件。
: 你引用的长阿含佛经就是阿难没有住于四念处
: 佛才教他要住于四念处
: 而且阿难还是初果圣者
: 照你标准只有四果才是佛陀真正弟子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01_002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
(二)第一分游行经第二初
佛告阿难:“众僧于我有所须耶?若有自言:‘我持众僧,我摄众僧。’斯人于众应有教
命,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阿难!我所说法,内外已
讫,终不自称所见通达。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
,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隐,无
有恼患。是故,阿难!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云何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内
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
。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谓,阿难!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
依于法,勿他归依。”
佛告阿难:“吾灭度后,能有修行此法者,则为真我弟子第一学者。”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01_002
长阿含经哪里有写阿难没修过四念处?
阿难当佛侍者那么久还证初果,
你居然会幻想阿难没修过四念处,
这种荒谬的故事情节亏你想得出来。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00_005
别译杂阿含经(一〇二)
若人不修四念处者,为远离贤圣之法,远离圣道。若离圣道,即远离甘露。
若远离甘露,则不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人,我说终不能得离于一切诸苦。
阿难必然是修四念处才能证初果,
但阿难还没断除所有烦恼所以阿难没办法在所有时间都保持正念修四念处,
所以有时候阿难可以保持正念修四念处,
有时候不善心生起时阿难就会失去正念无法修四念处。
: 法次法向的意思是依循正确的修道次第
: 佛说修四念处前要先清净三业是不争的事实
佛从来没说没受归依佛法僧和持戒仪式就没清净三业,
能修四念处者不管有没有受归依佛法僧和持戒仪式早就已经清净三业了。
为何你会认为没受归依佛法僧和持戒仪式就没清净三业?
佛经中很多人在受归依佛法僧和持戒仪式前就已经先听闻佛法修四念处证道、果、涅槃。
: 你有正思维?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1
杂阿含经(一一二五) 
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须陀洹道分,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你应该问你自己你有没有亲近善男子、听正法、依善男子教导的正法修四念处?
只会纸上谈兵没有用。
: 北传:中阿含56经 南传:增支部9集3经
: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21.htm
: 弥酰尊者当初就不信邪直接修四念处
: 结果一坐在林中便生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与害念
: 幸好多读经还是好的,还可以帮助初学误入一些陷阱
: 自己跟善知识学完之后,还是要自己在家独自修行
: 不是你说的有亲近善知识就可以
佛叫弥酰不要去林中禅修弥酰却硬要去林中禅修,
这就说明了一开始弥酰没有依照佛的教导修行所以才会产生很多不善心,
如果只是表面上亲近善知识却把善知识说法当耳边风不依照善知识教导修行当然没用。
: 你的话根本自打嘴巴
: 四果圣者都要靠具足戒来保护自己
: 阿罗汉若不出家就会当天涅槃
这就说明了有些人在还没受具足戒之前已经修四念处修到证阿罗汉果。
: 你不晓得这世间有多险恶
: 阿罗汉都不肯待了
: 何况凡夫不皈依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01_002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
(二)第一分游行经第二初
佛告阿难:“众僧于我有所须耶?若有自言:‘我持众僧,我摄众僧。’斯人于众应有教
命,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阿难!我所说法,内外已
讫,终不自称所见通达。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
,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隐,无
有恼患。是故,阿难!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云何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内
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
。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谓,阿难!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
依于法,勿他归依。”
佛告阿难:“吾灭度后,能有修行此法者,则为真我弟子第一学者。”
你应该把阿含经看清楚能够亲近善男子、听正法、依善男子的教导修四念处
就是真正的归依佛法僧,
反之要是只受归依佛法僧仪式却不修四念处这样并没有真的归依佛法僧,
没修四念处就是没归依法。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6-08-22 08:19:00
初果断疑,戒禁取,我见.反过来就是对三宝四谛没有疑惑,有正确的修行方法,然后才能断除我见.正见八正道,才是核心一直提四念处,这只是讲诸法的自共相的慧观,方法并不完整要多看论,理论才会完整,如果一直只看经总是只偏一边.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8-22 23:01:00
{若修四念处,即亲近....}这是不是自己看经文修习四念处就如同亲近善知识的意思?
作者: MartinJu (荒谬人生)   2017-08-26 18:01:00
给你看经文一样不正思维法次法向 你欢喜就好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7-08-26 19:16:00
四念处让你灭苦了吗,没有吧.可见还需要别的东西,如戒和定必需要有除了四念处,还有四谛16行相,和四加行.那些佛世弟子,一听闻能见道;为什么现在人,听闻见不了道差别是人家是累世修行,在佛世圆满证道,而我们不是.慧最低的要求思所成慧,有达到身心行为都合乎佛法了吗定力最低要求未到地定,有人说至少要20年天天打坐八小时然后才能开始修止观,也就是开始依定力观四谛行相,四念处修行没有这么容易,大家都是在挣扎中,进进又退退.没有定力的慧观,只是散观,没有力量是无法断除烦恼.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17-08-26 21:39:00
[闲聊] 静坐效验之我见https://www.ptt.cc/bbs/Buddha/M.1503482508.A.5FB.html如果练了两、三年,甚至三、四年,仍然没有我上面那篇文章说的效验,那建议换个法门修行,因为这个法门不适合现在的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