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宗义] 四部宗义见解明释:是否佛教徒之差别 (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8-24 12:09:46
摘自:《佛教四部宗义.见解明释集》 仓忠仁波切
转自:https://tsadong.tian.yam.com/posts
是否佛教徒之差别-2
* 补特伽罗、有情、众生、异生、轮回、轮回者
  1.“补特伽罗”的性相:依于自身五蕴随一而假立的士夫。(注1)
  其性相中“依于”二字就是“依靠”的意义,藏文上就是以此明示“能、所”的相关
性,能依是“假立的士夫”,所依是“自身五蕴”。
  其性相中安立有“五蕴随一”等字,因为必须含遍无色界的补特伽罗,无色界众生是
补特伽罗,但是没有色蕴。“假立”就是分别假立,或说名言安立。
如何理解“依于五蕴随一而假立”的内涵?我们生活中能经验到,当下看到某人是先
看到他的色蕴,下一刹那才知道这个人是谁。由此可知,先缘到某人的蕴体,然后分别知
安立彼是某人。
又如,父母先见到新生婴儿的身体,然后取一个名字“昂旺”,当下分别知取名的同
时,“昂旺”就存在,也就是说,先缘到蕴体,后再由分别知假立。
  或有将“补特伽罗”的性相安立为:具有感受者、具有觉知者。补特伽罗、士夫是同
义。是“补特伽罗”周遍是“具有觉知者”,非“具有觉知者”周遍非“补特伽罗”。是
补特伽罗,必定是具有觉知者;不是具有觉知者,必定不是补特伽罗。
  2.“有情”的定义:未成佛之具有觉知者。
  3.“众生”的定义:由业及烦恼之力所自主而趋行来世的补特伽罗。
  4.“异生”的意义:异于出世间者的众生。也就是,不是出世间者的众生。简言之就
是世间者、凡夫。
  所谓“有情”就是未断所知障之具有觉知者。
所谓“众生”,藏文是“”,其译音是“浊、哇”,直接以其字义来说,“”是“行
走”的意义,“”是“者”的意义,意谓趋行六道的轮回者。因此,由业及烦恼之力推动
而趋行轮回六道的补特伽罗,就是众生。又,是由众多因缘聚合而趋行六道轮回,并不是
由单一因缘所生,其中主要是由业及烦恼之力的推动。
  总相来说,有情与众生是同义,以此而言,十地菩萨以下的补特伽罗是有情、众生。
若再详细区分,是“有情”不周遍是“众生”,有情的范畴比较广大,因为,未成佛
之具有意识的补特伽罗,但有不由业及烦恼之力而趋行来世,也就是说,有情不一定是轮
回流转的众生。例如,一类声闻独觉修行者,最后一生将证获阿罗汉果不再轮回受生,彼
是有情,但不是众生。又如,大乘见道以上圣者是有情,但不是众生。
  有说:迷悟的补特伽罗是众生,觉悟的补特伽罗不是众生,也就是,未现证空性的补
特伽罗是众生。
那么能否决定:已现证无我的声闻独觉圣者不是众生,例如一来果、不还果圣者?能
否决定:十地菩萨不是众生?不能决定,从众生的定义可知。
又,释迦牟尼佛是补特伽罗,但不是众生,也不是有情。例如,我们发愿“一切众生
离苦得乐”、“一切有情离苦得乐”,包含释迦牟尼佛也需要离苦得乐?并非如此。
  5.“轮回”的定义:由业及烦恼之力所生补特伽罗相续的有漏蕴体。
  此中以三条件而成立:(1)由业及烦恼之力所生、(2)补特伽罗相续中有的、(3
)有漏的蕴体。
轮回的体性是有漏,从因的角度而言则是业及烦恼。此中“有漏”的意义是,由业及
烦恼之力的推动而有。轮回存在于哪里?轮回是于补特伽罗相续中有的,以此排除外在的
法。
  “轮回”是外在的?或是内在的?谁在轮回?房、瓶是不是轮回?不是。器世间是外
在的苦谛,因为,器世间是由业及烦恼之力所引生的;但是,器世间不是轮回,因为,是
“轮回”周遍是“补特伽罗相续所摄的法”。
例如我是轮回者,因为,我的五蕴是由业及烦恼之力所引生的(五取蕴),由过去世的
业及烦恼之力引生今世的五蕴,无论今世死亡以后投生任何处所,仍然是由业及烦恼之力
引生下一世的五蕴。由此说明,由业及烦恼之力所引生的有漏五蕴,并且是补特伽罗相续
中有的,就是轮回。
  6.“轮回者”的定义:来世再有由业及烦恼之力所生蕴体的补特伽罗。
  由业及烦恼之力再轮回受生的补特伽罗,就是轮回者。此中主要是“来世再有”,因
为,具有由业及烦恼之力所引生蕴体的补特伽罗,不一定是轮回者,例如,入金刚喻定之
将断除烦恼障的声闻独觉圣者,不是轮回者。彼圣者入金刚喻定之第一刹那是正对治最细
分烦恼,此时并未断除该所断品,因此不是阿罗汉,虽然其相续中仍有由业及烦恼之力所
生的有漏蕴体,但不是轮回者,因为于第二刹那时断尽烦恼障即证获阿罗汉果位,不再轮
回。
* 内道、外道;内道者、外道者
  此处仅是解释名称,若是以定义而言,必须以见、行二方面而判别。(注2)
  从修行的角度区分外道、内道。
内道是:佛所说修行内在心类的方法。所谓内道,主要是将内在心类调整为正确的方
法。反之,除此以外的修行方法,就是外道。虽然外道也有修行内在的心类,例如修禅定
、止观双运等,但主要是调整身、语的行为,并不是以调整内在心类为主。
又,内道是依于释迦牟尼佛所制的“别解脱戒”而修行身语意,于此更上,大乘佛法
是以调整内在心类为主,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中所说的各种修行,主要是调整
内在的心类。
再者,佛所说修行内在心类的方法就是内道,因此,“内道者”就是:承许佛所说修
行内在心类方法的补特伽罗。或说为:希获解脱而精勤对治烦恼的补特伽罗。反之,就是
“外道者”。
* 皈依境是佛法僧三宝;皈依三宝的二种因
  “皈依”的意义是:希求自己的身语意成为如同皈依对象的功德。有说:皈依是依止
、依靠。这样的话,我们有没有皈依钱?钱是不是皈依的对象?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皈
依、皈依的对象。
譬如,遭遇自己无能解决的困难,或是内心惧怕某一种危难,因为某人有能力解决而
对他产生信心以及希求帮助,这是以譬喻来说皈依。但是,佛教的皈依、皈依对象并非只
是如此。
  希求解脱成佛者为了成办所欲求的果位,其所皈依的对象必须具足四种功德:(1)
自己已离所有的怖畏与障碍。(2)具有善巧方便能救怙他有情远离怖畏与障碍。(3)具
有大悲,无亲疏爱憎的差别,平等性的救怙有情。(4)注重修行供养(法供养),不以财
物供养为重。
  佛教徒的皈依对象是:佛、法、僧三宝。
“佛宝”是具有断证究竟圆满的功德,佛圣者是佛教徒的导师。“僧宝”是见道以上
的圣者,彼是佛教徒的榜样及修行助伴;“法宝”是见道以上圣者心续中的断德(灭谛)
、证德(道谛)随一,彼等是佛教徒所应证获的功德。
  从另一角度来说,真正的皈依处是法宝;宣说法宝者是佛宝;如实修行证获法宝的功
德者是僧宝,因此,三宝是佛教徒的皈依处。
任一补特伽罗为了成办解脱轮回或无上佛果,一定有其欲求的目的,所欲求的目的就
是法宝,或是说,证获具足法身与色身的佛果位。
也就是说,修行者所欲求的是断德(灭谛)与证德(道谛),所以必须透由修道谛而
证灭谛,因此,正皈依是法宝。佛宝是已经证获法宝及宣说法宝,因此,佛圣者是修行上
的导师。僧宝是心续中具有道谛与灭谛功德的圣者补特伽罗,彼等为了达成欲求目的而精
勤修行,所以是我们修行上的榜样及助伴。以譬喻来说,佛宝如同大医王,法宝如同药,
僧宝如同护士,轮回的众生是病者。
  法宝是断、证二种功德,断德的部分是灭谛,证德的部分是道谛。
以证获的次第而言,先证道谛,后证灭谛。证获道谛之第一刹那时就是进入修行之五
道的“见道”,第一刹那的见道是“见道无间道”,彼是正对治“见道所断”的道;第二
刹那的见道是“见道解脱道”,彼是断离“见道所断”的道,断离所断品的同时就证获灭
谛。要言之,证获法宝之道谛、灭谛有其前后的次第。
  灭谛的“灭”,意谓透由修行的方法而灭除烦恼与障碍,并非不依因缘自然消灭。灭
谛的“谛”,意谓圣者所现证的是真实不欺诳。
总的来说,透过修行方便(修道谛之力)而灭除烦恼与障碍,这一分功德就是灭谛;
但是,虽是修道谛而证获灭谛,但灭谛是常、无为,因此,灭谛不是真正的果,然而,因
为是透过修道谛之力而证获灭谛,因此将灭谛取名为“离系果”。真正的因果则是有为,
因是有为,果是有为。
  “具相皈依三宝”是依二因而有的。皈依三宝的因,有二:(1)惧怕心——怖畏痛
苦。(2)净信心——坚信唯有三宝能救怙。惧怕三恶道的痛苦,或是惧怕轮回的痛苦,
或是惧怕烦恼障与所知障,并且坚信唯有三宝能救怙,以这两种动机皈依三宝是具力且坚
固的皈依,就是具相的皈依三宝。此中,如何产生惧怕心?如何能坚信唯有三宝能救怙?
必须先由认识三恶道苦、轮回苦而引生惧怕心,其后,因为希求远离彼等痛苦,所以欲求
证获佛法所说的功德,再由此而引生坚固之净信心。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徒,是否皈依三宝?其心续中有皈依的二因?
  一般说:“我是佛教徒,因为我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补特伽罗就是佛教徒。”那么
,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佛教徒?有没有皈依三宝?
  释迦牟尼佛心续中有没有皈依三宝的二因——惧怕心、净信心?如果释迦牟尼佛心续
中有惧怕心,那么就是还有障碍?但是,释迦牟尼佛是断证究竟圆满功德者,其心续中没
有惧怕心。那么,释迦牟尼佛没有皈依的因、没有皈依三宝,因此不是佛教徒?事实上,
释迦牟尼佛是断证功德究竟圆满的佛教徒。
所以,必须清楚,“佛教徒”的定义是:自内深心承认三宝是真正皈依处的补特伽罗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徒,因为彼世尊是承认佛法僧三宝是真正皈依处的补特伽罗。(佛是
示导大师,示法性谛令解脱;法宝是道谛、灭谛;僧宝是修行道谛、灭谛的修行助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