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道证法师:真正有愿求生西方之人,一定会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7-08-23 16:14:21
道证法师:真正有愿求生西方之人,一定会持戒
  下面我们分信愿行三方面来讨论净土法门求往生西方与持戒之间的关系。
  二、三资粮的“信”与持戒的关系
  (一)净业三福要求“持戒”
  《观无量寿佛经》说,要往生西方必须要修三种福,其中就说到要持戒。我们若相信
净土三经,当然就要相信持戒是往生西方必须要修的福。戒律是佛所教我们的现前生活待
人处世的原则与精神。一个人如果连佛所说眼前生活的原则都不相信,哪有可能相信佛所
说的那么遥远的极乐世界?一个人如果说戒律不需要持、是过时的,这样就是认为佛的能
力连三千年都看不到。如果佛连三千年都看不到,哪有可能看到十劫以前阿弥陀佛成佛的
事呢?所以,我们若不肯定戒律,就是不肯定佛的能力。如此,哪有可能真正相信净土法
门?这种信心就要老实检讨。
  (二)戒是八宗共同的基础
  中国佛教有八个宗派,八宗共同的基础就是戒律。我们当然可以照根机选择一宗专修
一个法门,都能成就。但是不管选哪个法门,是参禅或者学教或修密,都必须要持戒。当
然净土法门也要持戒。因为戒定慧三学是整个佛学的内容。“戒”是“定”和“慧”的基
础,也就是禅定或者一心不乱的基础。我们如果时常犯戒,心乱糟糟,哪有可能念一心不
乱呢?所以一个人若不肯定最基层的戒律,根本就不可能真正肯定上层的禅定与般若智慧
,哪有可能真正行得到呢?
  (三)至心信乐才能往生,“至心信乐”的条件是什么?
  佛在灭度之前,交代我们“以戒为师”,以戒律作我们的老师。我们若对佛所说的,
有些信有些不信,就是半信半疑,这就不是“至心信乐”,根本不符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
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真是大慈大悲,只要有人真正相信阿弥陀佛、相信西方极乐世
界,想要往生去那里,“至心信乐”,即使临终念十句阿弥陀佛,也可以去他的世界,阿
弥陀佛也会来接他。所以,我们要很注意大愿里“至心信乐”这四字所要求的条件。
  什么叫做信到“至心”?要完全肯定、完全相信,没有一点怀疑。我们既然要至心信
佛,就要相信佛的全部:佛的慈悲、智慧、神通、道力,乃至他所说的戒律,没有一样不
信,没有一样信不过,完完全全相信佛的全部,这才是“至心”的“信”。
  (四)要肯定戒律,若持不好,要惭愧,忏悔念佛
  我们前面说过,持戒波罗蜜是到成佛才能圆满。我们持戒有做不到的地方,一定要惭
愧,老实承认自己不好,忏悔念佛。一定要用尊重心,肯定戒律的必要,尽力去做到。千
万不要用轻慢心,反而说不需要持戒,这就变成毁谤正法。一旦说不需要持戒,就会使众
生很放心去犯戒,造很大的罪业,就成害众生堕地狱、受苦报,这会造成往生很大的障碍
。我们平时一定要确实检讨自己的信心,以免到临终忽然间才恐怖,发现自己根本没信佛

  三、三资粮的“愿”和持戒的关系
  (一)真正有愿求生西方之人,一定会持戒
  愿意去西方的人,对世间种种欲望都看得很轻,都随时准备要放下。蕅益大师说“如
秤两头,低昂时等”。秤的一边如果比较重、沉下去,另一边就一定比较轻、翘起来。我
们往生西方的愿若很重,那么对娑婆世界的愿与欲望自然就轻。
  下面举五戒来说明“愿”与持戒的关系。
  有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定不像世俗人去追求要吃得好、穿得好,不会为了
爱吃、贪吃而杀生,也不会为了计较、生气而杀生。种种爱吃、贪吃的欲望,自然会放下
,所以自然就会持不杀生戒。
  既然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一定就不会想要追求世间的财产,也不会想要多盖几栋房子
,多存点钱。所以一定没必要偷盗,自然就会持不偷盗戒。我们想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
界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放下,布施出去才能往生?真正愿意往生的人,
一定连自己所有的都想要布施出去,怎么会去偷盗呢?所以一个真正愿意往生西方的人,
一定也愿意遵守不偷盗戒。
  一个人既然要去极乐世界,心真正放在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不会
想去追求世间虚假的感情和淫欲,所以一定不会邪淫,他一定会遵守不邪淫戒。
  既然愿意去西方极乐世界,就不需要贪求世间的财富、地位、名誉,所以没有必要讲
谎话骗人,也更没兴趣去喝酒。
  真正有愿要往生西方的人,所有与极乐世界不相干的事,自然都没兴趣,都会放下。
所以说有“愿”要往生西方的人,一定会愿意放下与佛戒不相应的事情,一定会愿意持戒
,也很愿意欢喜忍耐持戒的不便和辛苦。一个人如果不愿意持戒、不愿意忍耐,一定就是
有放不下的欲望,一定有忍不过的欲望,一定对这个世间还有很多贪求。如此,往生的“
愿”是否真实,就大有问题。
  “愿”并不是口头说说就好,是要看心中真正想要的、真正注重的是什么。心中真正
追求、真正希望的,才是真实的“愿”。如果不愿意持戒,还想要做犯戒的事,往生的“
愿”一定不真实。譬如一个人说要往生,但是还觉得做生意如果不打妄语骗人,就不会赚
钱,就不行,这就表示,他真正的愿是要在娑婆世界赚更多的钱,并不是要去西方啊!所
以说,若不愿意持戒,往生的“愿”绝对不是真的。我们真正愿意往生西方的人,必然会
愿意照佛所教我们的去做,帮助我们增长往生的愿。
  (二)用“净业三福”检讨“愿”和“持戒”的关系
  《观无量寿佛经》说,想要去阿弥陀佛国土的人应当要修三种福。我们要了解,往生
西方是世间最大的福报。自古以来,所有帝王、圣人的福报全部加起来,也没有往生西方
福报的千千万万分之一。所以我们要往生西方,要修三种福,往生才会顺利,没有障碍。
  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孝养父母”是做人最基本的报恩与礼敬。《梵网经菩萨戒》说:“孝名为戒”。照
这样说起来,孝就是戒。如果不孝,就是违反戒律的精神。
  中国文字很有学问,含有很深的道理。我们仔细看“孝”字,就是“老”和“子”两
个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儿子的心和父母的心合为一体,也就是弟子和老师的心合成一体,
佛弟子的孝就是与佛同心,只有一心。一心与佛同心,就是“孝”。“孝”就是“戒”。
所以“戒”就是与佛同心,一心的意思,也就是真正念佛念入佛心,与佛同一个心的意思

  现代人时常不注重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修行欠基础、欠根本。就如同无根的树
,如同根烂掉的树,很不容易再生长。我们如果不修“孝养”这份福报,就跟佛不同心。
连做人的根本都做不好,谈何说修行作佛的大事?根本就福报不够、德行不够。
  《梵网经》说:“孝名为戒”。不尽孝道,就违反戒律。因为不礼敬、不报恩的心,
就和佛的心相差很多,心地上的污染、障碍就很多,往生西方的路就很坎坷,很难走。
  从下面真实故事,我们来体会孝养父母和往生的关系。一位很发心要求生西方的莲友
,她在临终以前昏迷了好几天,又忽然醒过来。她醒过来是为了向大家说出她的忏悔。她
说:“你们不要以为我很孝顺,对我婆婆很好。其实我对她并不是真心,我并没真正爱她
。”说完,她就虔诚求婆婆原谅她,然后才安详念佛笑着往生。她婆婆以及大家都很感动
,也很警惕。不是真心的表面孝顺,在往生前尚且会造成障碍,何况是全然不孝。所以请
大家要把握时间、把握机会尽孝。
  有孝顺心的人,一定是心里有礼敬、有随顺的美德,也有报恩的心。这种基本发心与
佛道就相应,可以说与佛同一方向、同一路。这样来修行比较不会自找麻烦,自己制造障
碍。
  “慈心不杀”就是持不杀生戒,而且是以慈悲心的动机来受持,并不是依种种自私的
动机受持不杀生戒。
  佛教我们修十种善良的业。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
、不妄语;五、不两舌,两舌就是好像有两个舌头,向某甲说乙不好,又跟某乙说甲不好
,说离间的话;六、不恶口,就是不可以恶语,或用粗恶的话骂人;七、不绮语,就是不
说无聊、无意义的话,或者令人起坏念头的好听话;八、不贪心;九、不瞋,也就是不生
气;十、不邪见、不愚痴,就是见解必须要正确,不能用愚痴不明因果的心。
  仔细看十善业的内容,可以说包含了五戒,而且要求心中不贪、不瞋、不邪见、不愚
痴。所以说净业三福的第一福,虽然不是直接说出“戒”字,但是可以说都是持戒的福。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都是基本戒律的内容。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二种福就是很明显说出持戒。“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就明白说出要
受持三皈依,必须遵守种种的戒律。我们是什么角色,就要受持哪个角色的戒。我们受过
什么戒,就要好好遵守,而且威仪方面也要做好。这就是修往生西方的福。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发菩提心”就是要发出“觉悟成佛、慈悲度众生”的大愿心。发菩提心也就是决定
要作佛。既然要作佛,哪有犯戒恼害众生的道理呢?我们时常说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无形
无相,是看不到的,但是由菩提心做出来的行为是看得到的,有形有相。既然发菩提心要
作佛,当然表现出来的所作所为就要与菩萨戒相应。
  如果做出来的行为都与菩萨戒不合,这种菩提心就很有问题。可能只是口头说说而已
,其实还没有发。我们说菩提心还没发,就好比种子还没发芽。没发芽的种子,并不是没
有发芽长大变成菩提树的可能性,但是它还没泡到水,还没开始发动变化。虽然种子含藏
有长成大树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还没发芽,种子和树就差很远。这就譬如说虽然有佛性,
如果没发菩提心,功能就会差很多。
  我们对因果可能不会全然不信,但是也很不容易深信。真正深信的人,一定相信“造
犯戒的因,一定不会有成佛的好结果”。所以他就不可能去造犯戒的因,他会很注意自己
内心的动机,注意自己所有起心动念所种下的因。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为什么怕造因?因为他深信因果,知道“因”若造下
去,就会有果报。凡夫不深信因果,造因时不怎么害怕,都要到果报现前,受苦才会怕。
一个人如果会想:“犯戒不要紧吧?真的每一件事都要照佛说的那样做吗?”他如果这样
想,就不会很注意检点自己所造的因。这种心态就是尚未深信因果。若深信因果,一定就
会很用功,去修种种福报的因,不敢造损福的因。所以他能有大福报,可以顺利往生西方

  “读诵大乘”就是读诵佛所说的大乘经典。我们现在虽然是凡夫,但是当我们读诵佛
经时,我们的心念就和佛一样,口所说的话就是佛的话,身就是作佛的行为。所以读经时
就等于在作佛,和佛没有两样,就是在修佛行。所以读经的福报就是佛的福报,很广大、
无量无边。我们不要小看人家捧著一本经典在那里读著读著,他若读得很专心,当下就是
在作佛。
  菩萨戒规定菩萨不能不用功深入大乘经典,菩萨不能浪费生命不精进自度度他。因为
既然要作菩萨成佛,哪里可以放任自己迷迷糊糊去沉沦,也放任众生迷迷糊糊去沉沦呢?
所以平时必须要读诵大乘,好好读诵大乘经典,充实自己,度自己;而且也要劝导别人,
“劝进行者”,度众生。菩萨戒就是教我们积极修净业三福的第三福。反过来说,这第三
福也是与菩萨戒相应的福。
  《观无量寿佛经》又说,净业三福,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
净业”就是清净的业,是成佛的清净业。“正因”就是说净业三福是成佛正确而直接的因
。我们可以仔细体会:这三种福,从头至尾都没有离开戒。哪有念佛想要往生西方可以随
便犯戒呢?哪有要往生西方可以不用持戒呢?愿意往生作佛的人,一定会愿意认真修这三
种福。不愿意修净业正因,说要往生的愿,怎么会是真实的?我想这种问题不用问到佛菩
萨,连小学生都知道这种愿是骗人的。
  四、三资粮的“行”和持戒的关系
  (一)真正念佛,一定是持戒
  信愿行的“行”就是念佛。先由念佛的角度来说,真正念佛就是心念真正放在佛。这
必须要放下其他一切不相应的杂念,必须要有能力克服内心所有的坏念头,才能真正专心
在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上,当然这也包括要能降伏一切犯戒的坏念头。所以真正念佛的人
心念放在佛,他一定是持戒,不可能有犯戒的心念和行为。
  (二)真正持戒,心一定是佛
  由持戒角度来说,戒律是佛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世,实际存心、讲话与行为的原则,也
就是佛身口意三业的规范。所以真正持戒,心一定是念到佛;有一念“佛的身口意三业”
,念“佛所有的教导和行为的原则”。所以真正持戒,也就是在念佛。念佛与持戒的心是
一体的,不能分开的。对真正明白佛及戒律意义的人而言,念佛和持戒是一致的。念佛与
犯戒这两种心念是不可能同时生出来的。当下的念头若是念佛,就不会犯戒;当下的念头
若是犯戒,一定不在念佛。如果一面犯戒、一面念佛,这种心念与佛不相应,不能叫做真
正念佛。
  (三)不能把“真能念佛,心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误解成“早晚有念佛的功课,
就不照戒律不要紧”
  蕅益大师说:“真能念佛,心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正念佛的人念到心中只
有佛,当然就没有贪心、生气、愚痴这些犯戒的坏念头,他所有的起心动念都会与佛相应
,这样就是大持戒。即使没有特别想到戒律的条文,但是他起心动念完全是佛,自然就都
没有犯戒的念头,自自然然不可能犯戒。所以真正念佛必定会持戒。
  很多人未深入体会、实行蕅益大师所说“真正念佛”的内心状况。他以为早晚有念几
句佛,就是真念佛。所以他就发生误会,把蕅益大师的话解释错了,变成:“有念就很伟
大了,所以修念佛法门不必那么麻烦去持戒,不照戒律不要紧,犯戒也不要紧。”这种想
法和言论,偏差很大。
  (四)“真正念佛”和“有时会念佛”程度相差很多,绝不能等同视之
  真正念佛和真正持戒,是一致的,是一体的,不能分开。我们要非常注意,“真正念
佛”与“有时念佛”程度上相差很多。我们一般人都只能算是“有时念佛”。因为我们有
时还会生起念心、生气、愚痴、嫉妒、憍慢种种的坏念头,变成“念魔鬼”。我们这种程
度是不能叫做真正念佛。
  譬如说我们有时念,有时还会起念心——想买哪一家出产的食物比较好吃、想买几件
漂亮的新衣服参加宴会、看百货公司大拍卖,就想买些有的没的回家;我们有时念佛,有
时遇到不如意的事,还会发脾气,如果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心中就会吃醋、嫉妒。或者今
天打坐念佛较久,腿很痛,就生一个念头说“这念佛有够艰涩,我支持不住、念佛实在很
疲劳,以后不要念这么久才是”;或者今天少吃一顿,比较饿,就想“哦!这戒律实在不
是人持的,我还是赶快吃饱才好”;或者今天没睡饱就被人叫起来,觉得很辛苦,就想“
我这么苦,你们怎么都不关心我”?像这些心念都不是“念佛”,都与佛不相应,都是在
“念烦恼”和“念魔鬼”。我们一般人都是有时念佛,有时念魔鬼。如果我们生起这些心
念,无法马上念佛降伏,就不能叫做“真正念佛”。
  所以真正念佛相当不简单。能真正念佛,程度是很高的。我想大多数人都不是“真正
念佛”的程度,都是有时念佛,有时起杂念,有时念魔鬼。除了很少数福报很大的人,可
以整天念佛念不停。我们大多数人都必须要工作,要为生活奔波,有种种待人接物的活动
,无法一直念佛。在我们种种活动中如果依照戒律的原则,就是有“念戒”。念戒就没有
离开佛法,没有离开“忆佛念佛”主题。
  (五)平时念佛就要念出力量,使自己持戒不犯戒
  照《观无量寿佛经》说,念戒回向西方,往生的品位也很高。如果我们生活中不照戒
律,就与佛不相应,就违背“忆佛念佛”的主题。我们若是犯戒,当时心中一定生起贪、
嗔、痴、慢种种的坏念头,才会去犯戒。如果没生起坏念头,哪有可能会犯戒呢?
  我们会犯戒,一定是内心先生起坏念头,而且自己没发现、没赶快念佛、没有能力把
坏念头降伏下来,才会使坏念头继续发作下去,才会进一步做出犯戒的行为。这不但是没
念佛,甚至连自己没念佛都没发现,也就是说没有用觉性来观照,不知道自己已经生起坏
念头,没有在念佛了。
  有时,就算发现了,不过自己念佛的心力一定很小、很弱,无法降伏自己的坏念头,
才会做出犯戒的事。这就表示自己念佛并没有功夫,没有控制自己的力量,可以说是没有
什么信心与愿力,也不用功。所以起坏念头时,才会念不出佛来,不能用念佛的力量转变
自己的心,让自己不去犯戒。
  人若有力,担这个有力,担那个也有力;人若无力,担这个无力,担那个也无力。同
样的,我们的心若有力,持戒有力,念佛也有力;心若无力,持戒无力,念佛也无力。我
们平时人好好的、很健康,念佛都没有这份力量,使自己持戒不犯戒,到我们临命终时,
又老又无力又艰苦,怎能提得起念佛的力量?
  念佛的力量确实很大、很不可思议。任何时候,我们如果能提得起佛号来,就会消灾
解厄、消除罪业;如同太阳一出来,就没有黑暗一样。问题是:我们自己的心,时常像三
更半夜暗暗的,是不是能随时出太阳,这就要老实检讨自己。如果我们平时每天都犯戒,
内心很黑暗,都出不了太阳,临终时更加黑暗,怎么出得了太阳呢?
  五、临终往生的障碍
  (一)下下品往生,地狱相现前,需要非常勇猛的心和忍耐力,才念得出“阿弥陀佛”
  《观无量寿佛经》讲道:往生西方分九品,犯戒的人万一能往生,也是下下品或下中
品。我们要很注意,这种人往生之前都会出现很痛苦的相,出现地狱的众火。在出现地狱
众火的情形下,必须要有很特殊的因缘,才可能念佛往生;而且自己还要能随顺人家的劝
导,听人家的话念佛。
  我们要了解,平时会犯戒的人个性都很别扭、很憍慢,不爱听别人的话,不爱听佛的
劝导,才会犯戒。这种人一生病,更加痛苦,脾气一定更坏。此时,要降伏自己,顺从人
家的劝导,听人家的话来念佛,就难上加难。就算是那时吃到苦头,肯念佛了,也要有办
法耐得住地狱众火的痛苦,才念得出“阿弥陀佛”。念得出,才能转变地狱众火成极乐世
界的清凉风。这实在需要非常勇猛的心力、非常强的忍耐,才能做到。如果平时连持戒稍
微的辛苦就不能忍耐,恐怕临时也没有这份力量去忍耐。所以我们平时若不锻炼自己持戒
念佛的心力,到时候一定会吃大亏。
  (二)以为“五逆十恶,临终回心,念十声佛,就可往生,因此可以放心去犯戒”,这
是很严重的误解
  《观无量寿佛经》说:五逆十恶犯戒之人,临终回心,念十句阿弥陀佛,佛也一样会
来接他往生。有人看到这段经文,没有去体会佛的大慈大悲,没去体会佛的伟大能力,他
竟然想:“我就放心犯戒,犯得很周到也没关系,临时再来念佛就好。”我们要了解,佛
是对我们很慈悲,但是如果我们要对自己这么残忍,恐怕会失去大好的机会。
  我们要注意经文所写,屡犯众戒之人临终时,地狱众火种种恐怖相都会现前。在我当
医生的临床经验中,病人临终若出现这些恐怖相,都很难以回心来念佛。即使身边的人很
用心劝他提起正念,但是他平时没有养成正念的习惯,到时候也提不起正念。这并不是阿
弥陀佛不慈悲、没有能力,是他一向对自己不慈悲、自己没能力。
  我们如果想犯戒,先自己秤秤看,是否能在大恐怖、大痛苦中还能拿出力量,有信心
念佛。如果半夜吓到,心能不乱而且还能坚定念佛的人,这比较安全一些。
  我看过很多人临终的情形。有人昏迷不醒时,一直喊著“天花板都是蛇!”而我们在
旁边的人都没有看到半条蛇,他本人却喊得很恐怖,一直喊“天花板都是蛇”。我们要知
道,我们虽然好像是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但是事实上每个人生活的世界都不一样,各人有
各人的业相。他造了那种业,他就会看到那种相。他看得很恐怖,眼睛睁得很大就断气了
。有杀猪的人临终喊说:“猪要来讨命!”有的甚至会发出鸭叫的声音,变成鸭的形状。
有的人像是被人打,用手把脸遮住,一直叫“好了!好了!我不敢了。”
  我们如果有机会看到临终人的状况,就会知道平时不能犯戒,要尽量提高警觉,不能
造业。恶业一造,临终果报现前,就非常痛苦,很难办。所以奉劝大家不要自找麻烦。
  (三)已犯戒之罪,马上忏悔改过
  如果很不幸,过去已经犯了戒,要马上忏悔改过。我们若是真心,佛一定会来接我们
,佛力会胜过业力!我们现在能醒,临终就会醒。如果现在都不改、都不醒,就是根本不
把佛看在眼里,不理会佛的苦劝。这样临终,佛伸长手来接我们、来救我们,我们也不理
会。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我们过去生十劫中,就是这样才没往生。此生千万不要
再错过了!
  往生西方的信愿行与持戒的信愿行是完全一致的,念佛和持戒是一体,不能分开。所
以我们不能跟着人家说“念佛不需要持戒”。我们念佛像是扫地,犯戒像是撒沙。如果一
面扫地,又一面撒沙,是要扫到几时呢?
  六、往生品位
  (一)观经所讲九品往生花开见佛快慢不同
  由《观无量寿佛经》九品往生这段经文,我们可以了解持戒与往生品位的关系。以前
末学刚开始学习《观无量寿佛经》时,发现一个疑问。
  照九品往生的经文来讲,往生以后,花开见佛的时间,最快的是上品上生,他是一往
生就见佛,都不用等。最慢的当然是下品下生,必须要等十二大劫的时间,莲花才会开。
我们知道,一劫就是整个世界星球从成形到破坏成空的时间,很长很久,久到难以计算。
  (二)中品上生很特殊,一往生莲花寻开
  至于中间的品位,花开的速度是照顺序,都是品位高的比品位低的莲花开得比较快。
只有一个品位,没照顺序。什么品位呢?就是中品上生。中品上生与上品上生一样,莲花
是马上就开。经文写“莲花寻开”。“寻”就是马上的意思。照经文:上品中生的莲花是
经过一夜才会开;上品下生的莲花要经过一日一夜才会开。但是中品上生的莲花,竟然不
需经过一日一夜就马上开。
  本来末学一直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听了上道下源老法师的讲解,才知道为什么中品上
生的莲花会开得快。因为中品上生是依持戒功德回向往生的众生,他的莲花开得比较快,
是因为持戒的力量。中品中生,中品下生,莲花是七日才会开。
  (三)下品往生花开见佛很慢
  下品上生是作恶的众生。他虽然作恶,但是没有毁谤佛法及方等经典,莲花要四十九
日才开。
  下品中生,是平常犯戒又没有惭愧心的众生。他临命终时,地狱众火俱至,非常痛苦
,但是恰巧遇到好因缘,有善知识劝他念佛。他临终非常勇猛忏悔念佛才得往生。往生之
后,莲花开的速度就由前一品的四十九日掉到六劫那么久。这也是跟我们说,犯戒又无惭
愧心,莲花开的时间就会延迟至六劫这么久。
  下品下生,是本来造五逆十恶重罪的众生,他临终能回心念阿弥陀佛,佛也会接引往
生。但是莲花就要满十二大劫才会开。
  (四)结劝——持戒之人肯把心打开,心花也会快开,花开见佛也快
  我们要了解,西方的莲花就是我们自己的心花。心开,花就开。我们肯持戒,就是肯
定佛,也是肯定自己的觉性,肯把心打开,接受大觉世尊的教导,所以心花也会快开。
  再说,戒是无上菩提的根本。持戒的人,在根本下工夫,等于已经扎根,根已经长稳
了,所以花当然开得快。下品中生是犯戒又无惭愧心的众生,他临终回心忏悔,念阿弥陀
佛,也是能往生。但是平时不肯持戒,犯了戒又没有惭愧心,就欠缺“戒”这种无上菩提
的根本。等于他平常没有好好扎根,没有好好培养根,所以去到西方还要重新发根、重新
扎根,因此他的花要很慢才会开。而且他平时不肯好好听佛的话,要去犯戒,就是不肯打
开心门接受佛的慈悲光明。他的心若不开,花也不开;心若慢开,花也慢开,智慧也慢开

  往生之后,花开的快慢是由我们自己的心决定的。我们若一直心门不开,不接受佛的
戒律,要自作聪明,不但现在运气不开,西方的莲花也不开。我们如果现在就决定打开心
门,好好接受佛的戒律,当然现在心就开。现在心开欢喜,运气也会开,以后莲花也会马
上就开。一生老老实实持戒的呆汉,用持戒的功德回向西方,马上就花开见佛,非常自在
。老实持戒的呆汉有大智慧。如果不老实而常犯戒的人就是万一能去西方,也要慢慢等,
等上六劫、十二劫,花才会开。所以说,犯戒闯红灯,绝对不会更快,花开反而更慢。如
果说犯戒闯红灯会更快,那是下地狱比较快吧!
==
这篇虽然有点长,但是把持戒念佛的关系讲得非常浅白详细,跟大家分享。
希望大家能耐住心,仔细读过。慢读有慢读的训练和收获,这也是长养忍力的一种吧?
总之,持戒和念佛是一体的,没有侥幸的余地。
我们读《净土圣贤录》一大半了,每个往生的人,无论是否形式受戒,
仔细观察他们的处事待人、生活方式,的的确确都是合乎戒律的。
道证法师当年拖着病体为我们这么详细解说,我们真的要非常感恩!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7-08-23 16:25:00
阿弥陀佛
作者: ashray (即非是名)   2017-08-23 16:38: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chathamcat (chathamcat)   2017-08-24 01:20:00
阿弥陀佛
作者: Ipad56   2017-08-24 07:19:00
持戒念佛,老实念佛。阿弥陀佛!
作者: johnyuko (...)   2017-08-24 10:45:00
阿弥陀佛
作者: happiness0 (happiness)   2017-08-24 14:40:00
感谢分享。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08-24 17:31:00
阿弥陀佛!
作者: Iamboy183 (新)   2017-08-24 22:11: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conichiwa (南无观世音菩萨:))   2017-08-25 09:14: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