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净土圣贤录.初编》:往生比丘第三(92)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6-10-10 00:21:30
宋‧道琛
(续:以释迦亦是一珠,既举一全收,岂心外有法。故曰“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
(续问)“若尔(若是如此)唯心而已,何云净土?”
“须知体(自性)非因果(生灭法),一念唯心(生)。(佛与众生)迷悟既殊(不同),因果
宛尔(亦各不同)。(须知)弥陀果悟(已证觉悟佛果),我等因迷(还在因地迷惑颠倒),忻厌
心生(因此生出欣净厌秽之心),顺佛劝往(随顺佛陀劝导,求生净土)。(理上)故云唯心,
(事上)又称(说)净土矣。”
“然则既有取舍忻厌,莫成(不会变成)虚伪(虚妄的分别执著)邪?”
曰:“当知圆人(通达的人),舍则舍秽究尽(彻底),三土九界皆舍。取则取净穷原
(最源头清净处),直取上品寂光(土)。故《妙宗(钞)》曰:‘取舍若极(彻底),与不取舍
,亦非异辙(也不是二法)。’良由(实因)寂光不离三土,十界只是四土(十法界就是四土)
耳。
若以四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二智(一切智、道种智)观之,则万像森罗,三土
九界(皆)须舍。若以佛眼观之,则真空冥寂(本无生灭,当体即空),非(是)离三土九界,
别有寂光;非寂光外,别有娑婆。
如古德曰:‘只缘(因)即心是佛,(但仍)须假修行者(藉修行而证得)。’乃此意也。
若了(明)唯心本性(唯心净土,本性弥陀),只(此)一(念)三千融妙(一切遍覆互摄无碍)之
法,十万遐(远)方,皆不为碍。
何以故?以心具(本自具足)故,以(遍覆)三千故,以融摄(互摄互具)故,故得如斯。”
以上略提梗概,若欲深证此理,须除情想(分别执著之妄想)。
一日,禅定中,见一老僧坐禅榻上,顾(看)谓琛曰:“吾四明法智(法师)也。”琛惊
喜作礼,问曰:“道琛于一家(天台)法相,未能通达,乞垂指教。”老僧首肯之。觉(出
定)而心地豁然,慧辩(智慧辩才)日进。自是(自此)言教观者,皆禀(受)焉。
(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西元1142年),主南湖(寺),行法华三昧,感(得)普贤放光。
建净土系念会,于(每)月二十三日,集道俗念佛,至万人。(绍兴)二十三年(西元1153年)
十二月十六日,集众讽《观经》,昼夜不绝。众闻异香盈室。琛曰:“佛来接我。”即沐
浴更衣,书偈曰:
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
令讽(《法华经》)〈安乐行品〉,未终,嗒然(音踏,寂然)而逝。留龛弥(满)月,貌如生

(《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
若以四眼二智观之。则万像森罗。三土九界须舍。若以佛眼观之。则真空冥寂。
非离三土九界。别有寂光。非寂光外。别有娑婆。
如古德曰。只缘即心是佛。须假修行者。乃此意也。
理上即心是佛,但事上还是要修。
“万像森罗。三土九界”(种种境界)都是假,假,就是来让我们“修真”,
帮助我们找回明明白白、如如不动、清净无染的自性。
文中“一念三千融妙之法”,应该就是上半篇里面讲的:
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尔。
一珠具足众珠,彼彼千珠,互映亦尔。
现前一心,即是千珠中一。彼弥陀佛土,亦是千珠中一。
所有十界众生,趣举一界,皆是千珠中一。
所以“十万遐方,皆不为碍。”
南无阿弥陀佛。
(我的心得是草,内文真正是宝啊。不要见草不见宝啊。)
作者: YuGar (深奥幽玄)   2016-10-10 08:48:00
照这理论,根本不可能知道修真是什么,因为是【假修行】,永远修不完的假,只会一直发现自己【把假的当真的】。破了一假,以为是真,原来又入一假。又回到【一切都是假的】的状况;再不然就是不修了,只剩表面修行,其实不修了。这不正是阁下所云:“理上即心是佛”(不用修了),“但事上还是要修”(表面修行)。净空也自云:“假的不是真的”“演戏演给众生看的”PS:阁下认为自己心得是草 => 内文是宝。在下认为逻辑谬误。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10-10 15:20:00
随喜功德 版主分享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10-10 16:16: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