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语] 大小乘对苦的认知是一样的吗?

楼主: hywu (hywu)   2016-09-05 10:35:36
净土法门可深可浅,若仁者想来点不一样的,末学在此提供一些参考。
法藏法师 :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
完整文章为:
http://www.sanghanet.net/wanfo-website/papers/02/papers-2-4.htm
仁者如有时间,也愿意看的话,相信对于净土法门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末学节录一些片段,提供大家参考,也希望不会误导法师的意思,
若有误导之意,末学在此忏悔。
注意,末学只是节录而已,希望大家可以完整看完文章,才不会有断章取义之疑。
一、前 言
  弥陀净土法门,自从东晋慧远( 334 ~ 416 )大师庐山结社首倡 [1] ,东魏昙鸾
( 476 ~?)大师注论 [2] 专弘以来,即在中国弘传不辍。这其中虽然依于不同的净土
经论,或不同的教理思想背景,而产生了诸如自力、他力,修观、带理或专念佛名等不同
类型的净土修持理论与方法 [3] 。但是对于弥陀净土的功德与修行价值等,长期以来都是
共同加以推崇而广泛弘扬的。然而近百年来,由于中国佛教在长期客观环境的妨碍与不足
下 [4] ,已使得佛教有着解门不彰,行持不力乃至解行分离的现象产生。影响所及,占修
持比例大宗的净土法门,也因此渐渐地流于肤浅化、笼统化与目标不明、信心不定。修持
净土教法的人当中,不少人有着一种“只要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可以成就一切了”之类,似
是而非的无知与懈怠之思想。这类看似对净土法门信心坚定,而又“道味”十足的说辞,
或者对某些宿具深厚净土善根的少数人有实际的利益,但对大部份疑心重、烦恼深且妄想
多的众生而言,总不免让人有“以鸡毛当令箭”的感觉。弥陀圣号的功德固然深广不可思
议 [5] ,而信心行人 [6] 也确实可能由于对圣号功德的仰信,而得到念佛的大利益,但
那毕竟不是大部分末法众生所能做到的。因此古来大德才要不厌其烦地,广演净土教法以
令净土行者断疑生信,不生退却地精进用功 [7] 。对一般恼重慧浅之人,若不能以深入
的佛法,给予开导念佛的用心方法,则往往用功不得力而中路退却,徒使三根普被、万修
万去的妙善法门成为虚设,诚为可惜之甚者!
  另外尚有一部份日本净土真宗学人,他们援引中国祖师 [8] 之教说,却极端地解释
本愿信心法门,认为绝对“他力”信仰才是净土之“真宗”。彼等由于只重信仰之建立,
而未能于普遍的修行方便及成佛原理上,进行佛法应有的理解,以至产生诸多增上慢心,
全依情见曲解净土法门而不自知。从而亦轻毁一切传统“自力”修持之法门,往往自恃己
见而睥睨他宗,甚至偏激得失去理性,而近乎外道信仰!其信仰弥陀之真心故然可佳,可
是却不知弥陀非心外而得,西方不隔于方寸的大乘真实深义,以至弥陀的深悲大愿,不过
类同外道神祗的纯救济义。如此一来,虽有令少数根器者往生的功劳,但也造下了毁失净
土法门之圆顿大乘深义的无边过失,为弘法化而反致此咎,实为可怜悯者。
  因此,为了保持弥陀净土法门应有的圆顿大乘内涵,同时也深化持名念佛者的修行原
理,我们实在有必要将大乘佛法中的“实相念佛”观,导入易行道中的“持名念佛”行当
中,将两者作一调和与统一。以使持名的彻底方便道,有着大乘终极真理的内涵在;反之
,亦令甚深而不可思议的大乘中道实相之理,在凡夫的位上,有了简易可修的下手方便,
如此则上来两类人的缺失即有了修正的可能,这也正是本文的深层目的所在。
四、实相念佛的理论与实践
  相对于持佛名号发愿往生,或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相好光明 、功德神力与本愿
摄受,乃至眼观塑画圣像口称诸佛名号的观像念佛等,以具体的形相或往生目的为所缘境
的“事相”上之念佛而言,另有一类的念佛,乃是以抽象的“诸法实相”或“中道理体”
等义理为所缘境的“理相”上之念佛。本章所欲讨论的“实相念佛”,即是以天台诸法实
相之理观为所缘境的理相念佛行,兹就知礼大师在《观经疏妙宗钞》中所建立的天台实相
念佛行略作一番叙述。
(一)实相念佛行的建立
天台以众生介尔一念理具事 造法界三千性相皆三谛圆融,为其最圆 顿的观门,依此观门
了知一切境界皆是众生本具性德所现。天台四明知礼尊者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中
对此即有所阐示云:
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谛一境,毘卢遮那遍一切处,一 切法皆是佛(觉)法。
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等虚空界无所不遍,
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
故 [49] 。
  所谓以一心中的空、假、中三观之智,来观察法界中的一切境界相,皆是缘起无自性
的虚幻不实之存在(空观智),此即境界中的真谛。虽虚幻不实而有如幻之用,故不住空
观而入于假观,随缘应病与药化导众生,不住于輰槃性中,此即境界中的俗谛。能观之智
空而不空,假亦非假,双遮双照即是中观之智,以此中观之智照见一切境界皆是不可思议
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之中道实相,此即境界中的中谛之理。依于此理则知“遍法界一切处
”之法,皆是三谛圆融之法,皆不可说为染净、善恶及生死輰槃等对立之分别,只可视为
绝对性的〝存在〞之法。唯此一存在实无有一物、一法〝真的〞存在,全法界皆是一种不
守自性(与毕竟空相应)的、超越语言概念的存在,天台名此为“不可思议中道实相”。
此一实相既遍一切处,故说为“一切法皆是佛(觉)法”,则一切凡夫亦具此实相,故说
此为“众生性德之佛”。又因此一实相不守自性,不从他有,非万法之生因,亦非修道而
能成,故言“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十方诸佛悟此而成正觉,故名此为“圆常大觉之体
”,诸佛亦依此而住世应化等,故此亦为“如来常住之法身”等。总结的说,法界一切性
相诸法,皆是众生一心三智所观一境三谛之不思议中道实相之法,而此法既是佛法、亦是
众生法与心法(以心、佛、众生三者皆为法界诸法所摄故)。因此众生之心法即是具足法
界一切不思议中道实相诸法,此法既是果佛圆明之体,则知此体亦即是一切凡夫本具之性
德 [50] 。缘于以上对于众生性具实相诸法的理解,
(三)料 简
  总结上节所述,众生既以法界圆融不思议之实相心体而念佛,又依天台之见,众生介
尔一念心性具足理具事造三千法界(即全体法界),则此一念心体即性具性造弥陀功德、
相好、光明、本愿乃至主伴依正一切极乐庄严妙相情无情等境界。因此所念之佛乃至其功
德本愿等,即全在此一念能念之心中,既在能念之心中,则众生正念佛时,或修观想,或
睹像仪,或忆功德,或念相好,或参实相,或但称圣号,当时之心性或正念不乱或散心昏
倒;或知实相,或不了实相,随举一行则全体皆是一念三千理具事造法界圆融不思议心体
的觉性大用。总之无论定、散,了、闇,自性弥陀愿力之加持自在其中,唯心净土依正庄
严如在目前。故只随念佛功行浅深而论证境高低,岂因作意参究实相义理之有无而别行果
。如此行者,近可净土生而无生 [72] ,远可达心即佛,即心作佛,当下根尘迥脱,成就
诸佛无上深妙禅定。所谓心净国土净,而虽心净土净,亦不碍西方十万亿佛土外,有佛号
阿弥陀,莲花化生德水游戏等。由以法界圆融之心体,念此一句法界圆融无欠无余之弥陀
圣号,而又入此一法界圆融大觉海中,无一法从外而得,亦无一法而非圆融大觉之体,功
德不从他得,往生不由外觅故。此正是持名念佛于至简至易中,有至究竟至圆顿之内涵与
功德的理论所在!
六、结 论
  教理不彰,修行理路不清楚,乃至念佛的趣向于表面化、形式化,是近五十年以来,
台湾净土宗发展的主要弊病。虽然佛七、念佛会等时有所闻,而且也据点不少,但是大部
份的台湾现代净宗行者,总让人感到,努力与收获,理解与信心彼此不成比例,一方面念
佛不知用心方法,另一方面又悠悠忽忽地提不起信乐勇猛的念佛真情,虽然目前仍有大部
份人在念佛,但总感到虚应事故的多,信心坚固的少。不但念佛的人口正急速的在老化当
中,而且大部份学院出身的年轻人,愿意真心念佛的就又更少了,再加上整体的解行不力
,已使得净土宗的传持,渐渐地亮起了红灯。因此如何在既有的通俗净土修持法门当中,
找到一条既深刻而又具有圆融性的净土修行理论之路,既能融通并提升各类的净土教理及
修持,同时也能达到理事圆融、标本兼顾、具体可修的目的,正是今后净宗学人该特别注
意的地方,而本文之所以如此立题的原因也正在此。
  本文先以经、论的文字,证明阿弥陀净土教法的殊胜及修行方向,确立净土修行的存
在价值和地位。从而说明了以信、愿、持名为净土修行主轴的看法,乃有其经证,而且也
是龙树、罗什、智者、善导乃至藕益等西天东土,诸大师所一致认可的净土宗修持法门。
在确立了“持名念佛”的坚定合理性与殊胜性之后,即以天台的核心性具思想为基础,首
先说明了“实相念佛”的意义。并透过《妙宗钞》所提出的,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为吾
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的概念,不但解析了自性弥陀及唯心净土的必然性,同时也依此“即
心”的念佛理观,统一并深化了持名念佛的精神内涵。以此“即心持名念佛”的统一概念
为出发,第四章中,更检别了一些对净土修行的误解与迷失。尤其对日本净土真宗,亦做
了一些关键性的评破,以期使净土教法能回归到佛法理性的基础上来。最后则在第五章中
,以第十八愿为核心,在即心念佛的理观下,更开出完全他力导向的“本愿念佛”法门,
以收摄一部份须以心外求佛为方便的净宗行者。在天台中道实相的认知下,理事既是相即
不离,不一不异,则事念即是理念,念他若极,还成念自。然虽自他不异,而于摄生份上
,却有方便力用之应机不同,因此更将本愿信心导入即心持名念佛之中,则不但能有理念
统一之效,尤其在现实上,更能收到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佛法利生之究竟悲愿利益。本
愿念佛与即心持名念佛的结合,在理上,可以彻底统一事理、凡圣、自他和禅净的修行差
异;在事上,则可以综摄贤愚、进懈、激羸的根机差别。因此这应该算是阿弥陀佛念佛法
门,的一项最完备修行理念了。
  因此,“具足本愿信心的即心持名念佛三昧”之提出,可说正是本文的最终结论,也
是本文给当前净土教行者的一项修行建议。总的来说,既修“即心”的理观,则于念佛的
实相内涵,具有真实而理性的信心,能生起笃定勇猛的行力,而不会轻易地人云亦云起疑
生退。既有“持名”的方便,则下下根之人亦能行持,可谓会极究竟(即心故)于极善巧
(称名即是即心实相故)中,但能称名,不劳观想,不必参究,自得念佛往生之大益。既
依“本愿”的信心,则持名非必求一心,但能信心坚固,愿心恳切,随缘消业莫造新殃,
仰仗佛愿功德摄受加被,临终往生,则念佛时自能安心决定,不再患得患失!依于这样的
净土修行观,则阿弥陀净土法门,至圆顿至直捷,至方便至快速,横赅八教竖彻五时的美
称密意,可以当之无愧矣!而本文欲使净土法门之精神内涵深化,且又能应机广博的原始
想法,也或者能够稍稍达成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