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iveforhappy (水户洋平)》之铭言:
: 关于慈心观,想请问:
: 1.许多书籍都提到散发慈心的对象依序为:
: 自己>亲近敬爱的人>中性的人>不喜爱的人
: 我觉得自己是最容易的,第二个也还好,
: 不过对不喜爱的人要培养慈心似乎要花一点时间,
: 可能3-5分钟后才能感受到慈心的氛围
: 如果每次都要依序对这四个对象散发慈心,估计全部要20-30分钟
: 请问完整的慈心观每次都要这么久吗?
佛法的修行,概分为上座修的时段,与下座后到下次上座之间日常生活的座间时段,
上座时段的止观禅修,修习止观的所缘,可以是世俗谛法类,也可以是胜义谛法类。
比如修习出离心、慈心、悲心、四无量心、菩提心等,就是世俗谛法类。
止观中的“止”(奢摩他品所摄),是内心专注于所缘,达到心一境性的定分。
止观中的“观”(毘钵舍那品所摄),是内心对于所缘如理分析观察抉择的智慧。
比如修习慈心观,内心以慈心的行相为所缘,
慈心的行相是“发起给予他人快乐的意乐”,
修习慈心行相的所缘对境,有“亲、中、怨”等类型的有情众生,
上座修时,以慈心的行相作意,一一思惟这些对境,发起愿意给予这些有情快乐的意乐。
在作慈心禅修的禅思时,比如从亲中怨等各种不同的角度,有次第的如理观察抉择思惟,
才能让观修完整并且深刻,以此调伏内心,止息烦恼的妄念与发起所要观修法类的智慧。
这确实是需要花费时间的,一开始会比较没那么得力,不容易生起相关觉受,乃至要花较
久的时间,但是如果经常上座禅修串习这样的法行,座间也能以正知正念的忆持随行,体
验会越来越深刻、稳固,面对困境的能力会增加,发起相关觉受需要的时间会逐渐转快。
佛法的修持,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进行,区分真正入座禅修的时段和下座的出座时段,
主要的意义是在于,上座的入座及下座的出座时,都应该不离佛法的修行。
下座的出座期间,是修行成果的真正试验,
上座正式入座禅修时,可以说是在充电,所以当出座后,
就有较好的准备来处理日常生活的种种要求,在这段期间,当能依据修持原则而生活。
: 2.可不可以不采用上述的顺序?
: 有时候觉得要想出中性的人跟不喜爱的人要选谁
: 还蛮难想的
: 可以对自己散发慈心后,直接选大范围的对象
: 而不是特定的对象个体吗?
要建立慈心的证量,如果地基没有打稳,就会高低不平,慈心就没有办法遍布一切有情。
对于亲、怨、中庸三者,能够平等地对待,所观修的慈心,才会有效。
一开始我们不应该观总相的有情,应该观个别的众生,
而且所观的对象,必须是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对方的模样。
若是一开始就观一切有情,你或许会觉得好像可以生起慈心,
可是当你看到个别有情的时候,慈心又不见了,会有这种危险。
所以开始时,缘别相观修,而不要缘总相观修;
别相观修做得不错时,再慢慢扩展到更多的有情,最后到一切有情,
届时再缘总相就没有任何问题。
: 比方说:
: 自己>身旁的家人朋友>生活接触过的人>一切众生
: 诸如此类的
: 甚至可不可以不要照一定顺序?
: 当天遇到谁,就对他散发慈心这样
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谁,这是下座后的时段,
下座的这段时间会遇到什么所缘对境,我们无法掌握决定。
但上座修时,则要正确掌握观修所缘的数量、次第决定,
下座后以正知正念保任上座禅修的觉观,于下座的日常生活中任遇到谁,
因为前面有上座如理如量的修习,这时遇到谁生起的慈心,才有相应的证量,
而不只是浮面的浮浮泛泛,若只是浮浮泛泛的等流,无法渐次深入的修习。
: 3.慈心观是否在有了一定程度的定力后练习
: 会更加容易或有效?
: 比方说先以专注呼吸培养出基本定力
: 再开始练习慈心观
止观禅修时,止观的次第,尚未得具相止观者,先得止后得观。
如果你觉得先要以出入息念让内心获得一定的住分后,
再来作慈心法类的分析观察思惟抉择,这样是没问题的。
: 亦或是慈心观本身即是培养定力的好方法?
: 书籍上说慈心观本身即为一种止的练习
: 不过练习的时候不是经常有思绪流动吗
: (更换对象,想祈愿句等等)
若先以慈心的法类,经过分析思惟观察抉择以后,
安住在如理分析思惟观察抉择所生起的觉受上,这时候就是以观修的法类培养定力。
止和观可相互配合,观修(观察修)、止修(止住修),这两种修行如何配合呢?
透过对法义内涵的反复观察,使内心的觉受慢慢地增长广大(觉、明、慧、行),
再让心安住在刚刚已思惟的内涵上,让这种深刻的觉受,善心一境性、正行多安住的
恒常持续,如此即是由止修(止住修)和观修(观察修)的互相双运,成办法的功德。
: 4.我自己练习慈心观的目的是希望我对大家好
: 遇到的人也能互相对彼此好
: 大家和乐融融互相同理
: 不过可能还是会遇到那种你对他好,但他不对你好的情况
: 这种情况慈心似乎失效了?
: 怎么看这种情形
《俱舍论》在〈分别业品〉有以慈心观为例,说到:“制多舍类福,如慈等无受。”
假若于诸有情,平等发起慈心的予乐意乐,彼既不受,福由何生?
比如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倘若对方没有接受到,但自己会因修习慈心等得善业善果。
: 5.另外,想请问就算不曾练习所谓慈心观
: 一般很多心地善良的人
: 也都很有慈心
: 比方说很能同理别人,很乐意帮助陌生人
: 不过我看书上说有慈心跟有慈心禅那是两回事
: 但到底是怎么个不同法呢?
慈心禅是以慈心的行相为所缘,安住于所缘观修的慈心法类,心一境性生起禅那的定心,
例如具相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具有色界初禅的定心所摄持,由上界定心所摄持的四无量
心又名四梵住,上界定心降伏了欲界五盖,不受欲界烦恼侵扰,这样的慈心观会更得力。
具相的止观,是得到上界所摄的定心,界线从获得色界初禅近分定开始,
上界定心所摄的止观具有正式的止观双运,例如具相的四无量心具有正式的止观双运,
在这之前修习慈心等的止观,是随顺的止观。随顺止观与正式止观,二者有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