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 如何修习慈心

楼主: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6-13 13:04:20
如何修慈心
帕奥禅师:若要修习慈心(慈梵住),首先必须了解不应对异性之人及死人修习。
对单独一个人散播慈爱时,不应选取异性者作为对象,
因为可能会对该异性者生起贪欲。
然而,在达到禅那之后,则可以对群体的异性修习慈心,
比如:“愿一切女人得到安乐。”
若选取死人作为对象,你将无法达到慈心禅,所以,
无论何时皆不应对死人修习慈心。
应当对以下四类人修习慈心:
你自己、
你喜爱的人、
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
你讨厌的人。
然而,最初时,你应只对自己及你所敬爱的人修习慈心。
这意味着:最初的时候还不应对下列几类人修习:、
你不喜爱的人、
你极亲爱的人、
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
你讨厌的人。
你不喜爱的人,乃是不做对你或对你关心之人有益之事的人。
你讨厌的人,乃是做出对你或对你关心之人有害之事的人。
刚开始时,很难对这两类人培育慈爱,因为往往会生起对他们的嗔恨。
开始的阶段,向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培育慈爱,也是困难的。
至于你极亲爱的人,一旦你听到他们发生了某些事情,你可能会太执著他们,
甚至为他们哭泣,因而内心充满关怀与悲伤。
所以在最初的阶段,不应以这四类人作为对象。
然而,达到禅那之后,你就能以他们作为修习的对象来培育慈爱。
即使修习了一百年,你还是无法以自己为对象而达到禅那。
那么,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对自己修习慈心呢?
这不是为了达到近行定,而是因为培育对自己的慈爱之后,
你就能推己及人地设想:正如你想得到安乐,不愿受苦,想得到长寿,不愿死亡,
其他一切有情也同样想得到安乐,不愿受苦,想得到长寿,不愿死亡。
如此,你就能培育愿一切有情安乐幸福的心。
佛陀曾说:“即使一个人用心找遍十方的任何角落,
也找不到一个自己爱他的程度超过爱自己的人。
同理,十方所有有情爱他们自己超过爱别人,
因此,愿自己得到安乐的人不应伤害别人。”——(相应部-1-75)
所以,为了推己及人,以及使你的心柔软、和善,
你必须先以下列四种意念来对自己培育慈爱:
一、愿我免除危难。
二、愿我免除精神的痛苦。
三、愿我免除身体的痛苦。
四、愿我愉快地自珍自重。
若人的心柔软、和善、宽容,以及能为别人着想,他将不难培育对别人的慈爱。
因此,你所培育出来对自己的慈爱必须强而有力,这是很重要的。
一旦你的心变得柔软、和善,以及具有对别人的同情心、宽容心之后,
就可以开始培育对其他有情的慈爱。
对你敬爱的人散播慈爱:如果你已能修习入出息念或白遍达到第四禅,
你应再度开展该定力,直到你的心放射出明亮耀眼的光芒。
在白遍禅定之光的协助与支持下,修习慈心对你而言是非常容易的。
原因在于:第四禅的定力已经净除心中的贪、嗔、痴与其他烦恼。
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心是柔和、堪能、纯净、明亮与发光的。
因此,你将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培育强力及完美的慈爱。
所以,当禅定之光强盛明亮时,你应将心导向一位与你同性,
而且是你所敬爱的人,也许是你的师长或一同修习的朋友。
你将发现那光,以你为中心而向四面八方扩展,你可以在光明中,
看见你选择作为对象的那个人。
于是,无论那个人是坐或站,你应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影像。
尝试回忆你所见过那人最快乐时的影像,
并且使该影像出现在你前方大约一公尺的地方。
当你能清楚地看见该影像时,用下列的意念培育对他的慈爱:
愿此善人免除危难、
愿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
愿此善人免除身体的痛苦、
愿此善人愉快地自珍自重。
以这四种方式对那个人散播慈爱三或四次之后,
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种方式,
例如“愿此善人免除危难”,
然后采取那个人免除危难的影像作为对象,
以如此的意念散播慈爱给他:
“愿此善人免除危难,愿此善人免除危难……”一遍又一遍,重复多次。
当你的心变得非常平静,并且稳定地专注于对像一小时以上时,
试看能否辨识到禅支。
如果能,持续地修习初禅,然后进修第二禅、第三禅。
接着,采取其他三种方式来培育慈爱,直到用每一种都能达到第三禅。
如此修习时,针对这四种不同的散播慈爱方式,
你应有个别适当的内心影像——
当你想着:“愿此善人免除危难”时,
你应见到那人免除危难的影像,
当你想着:“愿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时,
你应见到那人免除精神痛苦的影像等等。
应当如此修习三种禅那,然后继续修习这三种禅的五自在。
当你对敬爱的一位同性者修习成功之后,
再对另一位你敬爱且跟你同性的人以四种方式修习。
如此对大约十位你所敬爱的同性者修习,
直到对其中每一位修习四种方式都能达到第三禅。
到此阶段,你可以安全地将跟你同性、在世而且是你极亲爱的人,
纳入为修习的对象。
在这类人当中选取大约十位,然后以同样的方法,逐一地对他们培育慈爱,
直到成就慈心第三禅。
然后,选取十个与你同性,而你对他们无好恶感的活人为对象,
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对他们个别地培育慈爱,直到成就第三禅。
至此,你已经熟练慈心禅达到相当的程度,
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大约十位你讨厌的人修习,只要他们是跟你同性,而且是还在世的人。
如果你是像菩萨(佛陀的前生)那样的伟人——在过去生中,
有一次菩萨投生为大猴王时,它不恨任何来伤害它的人——那么,
你是真正不会讨厌或轻视任何人。
如此你不需要选取这类人。
只有那些有讨厌者或鄙视者的人,才需要对这类人培育慈爱。
藉著如此修习慈心禅,从易至难地对每一类人培育慈爱,
你就会令心变得越来越柔软、祥和,
直到能够以四类人(你敬爱的人、你亲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
中的每一类作为对象,都证得慈心第三禅。
破除界限:继续如此修习慈心时,你会发现对敬爱者与对亲爱者的慈心变成相等。
因此,你可以将他们合为一类。
于是只剩下四类人:
你自己、
你喜爱的人、
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
你讨厌的人。
继续对这四类人修习慈心,以便使你的慈心平衡、均等、没有差别或界限。
虽然你不能以自己为对象来达到慈心禅,然而,为了去除这四类人之间的界限,
你仍然需要将自己包括在内。
你需要再次透过入出息念或白遍将定力提升到第四禅。
当禅定之光强盛明亮时,以短暂的时间散播慈爱给你自己,
也许是一分钟或仅仅几秒钟。
然后,选取你喜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各一人为对象,
对他们个别地培育慈爱,直到第三禅。
然后,重新开始,先短暂地散播慈爱给你自己。
但是这一次,你散播慈爱给另一位你喜爱的人、另一位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
另一位你讨厌的人。
散播慈爱给这三类人时,应当记得修习四种散播慈爱方式的每一种:
“愿此善人免除危难……”
对这三类的每个人都修习达到第三禅,
且一再地更换不同的人选。
一遍又一遍地对不同组合的四类人——
你自己、
你喜爱的人、
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
你讨厌的人培育慈爱,
使你的心持续地培育慈爱,没有间断,也没有对任何人的差异。
当你能毫无差异地对后三类的任何人,修习都达到慈心禅定时,
你已经破除存在于不同类人之间的差异,这称为破除界限。
破除人际之间的差异之后,藉著修习沙利子尊者所教导而记载于《无碍解道》的方法,
你将能更进一步地开展慈心。
《小部.无碍解道》谈到二十二类遍满慈爱的方法:
五类不限定的遍满、
七类限定的遍满、
十类方向的遍满。
五类不限定遍满慈的对像是:一切有情、一切有命者、一切生物、一切个人、一切个体。
七类限定遍满慈的对像是:一切女性、一切男性、一切圣者、一切凡夫、
一切天神、一切人类、一切恶道有情。
十类方向的遍满慈:东方、西方、北方、南方、东南方、西北方、东北方、
西南方、下方、上方。
要修习这种慈心,你必须再度提升禅定达到第四禅。
然后对你自己、你喜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一再地培育慈爱,
直到破除了人际间的界限。
接着,你先选定某一个范围,例如你所住的寺院或居家附近,
而在禅定光明的协助之下,你必须清楚地见到那里所有的有情。
此时,以那范围内所有的有情作为对象,你可以开始散播慈爱,
逐一地修习五类不限定对象的遍满慈爱,与七类限定对象的遍满慈爱,
总共有十二类方法。
修习十二类当中的每一类时,你必须以四种方式来遍满慈爱,
例如:
一、愿一切有情免除危难。
二、愿一切有情免除精神的痛苦。
三、愿一切有情免除身体的痛苦。
四、愿一切有情愉快地自珍自重。
总共以四十八种方式遍满慈爱。
你必须在禅定之光照射下清楚地看见慈心禅所缘取的有情,
而且对于每一类遍满慈爱的方法,你都必须修习到第三禅,然后才进行下一类。
例如,当你遍满慈爱给一切女性时,
你必须在光明中真正看见你所决定的范围内所有的女性。
同样地,你必须真正看见在你所决定的范围内所有的男性、天神、恶道有情等。
必须如此修习,直到熟练所有四十八种遍满慈爱的方式。
熟练之后,你应逐步扩大决定的范围到涵盖整个寺院、整个村落、整个乡镇、整个县市、
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整个太阳系、整个银河系乃至无边的宇宙。
扩大决定范围的过程中,你必须对每一范围内的有情修习四十八种方式中的每一种,
直到达成第三禅。
一旦熟练之后,你可以进一步修习遍满慈爱到十方的方法。
将慈爱遍满到十方,而每一方有四十八种方式,总共有四百八十种方式。
加上前述的四十八种时,总共有五百二十八种遍满慈爱的方式。
要修习十类方向的遍满,你应先以在你东方无边宇宙中所有的有情作为对象。
当你能在光明中看见他们时,以上述的四十八种方式遍满慈爱给他们。
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对在你的西方等其他每一方向的有情修习。
若能熟练这五百二十八种遍满慈爱的方式,
你将体验到佛陀在《增支部》所开示修习慈心禅的十一种利益:
“诸比库,当慈心解脱被培育、开展、勤习、驾御、奠基、建立、稳固与正确地修习时,
可望得到十一种利益。哪十一种利益呢?
睡眠安稳;
醒觉安稳;
不做恶梦;
为人所爱;
为非人所爱;
天神守护;
不被火、毒药与武器所伤害;
心易得定;
相貌安详;
临终不迷惑;
若未能证得更高的成就,他将投生梵天界。”(Av ,342)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